趙瑜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仍存在德育課程目標碎片化、內容抽象化、課程實施片面化等諸多問題。2016年5月,山東省教育廳組織編制了《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形成了“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實踐課程”四位一體的中小學德育實施體系。在分析《綱要》的基礎上,從社會政策視角試析這一德育政策實施的科學性及其不足,并試圖提出有效提高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其他意見。
關鍵詞:立德樹人;四位一體;山東;德育政策
2016年5月25日,教育部在山東省濟南市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綱要》針對中小學德育課程目標碎片化、內容抽象化、課程實施片面化等問題,建構了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實施新格局。通過德育綜合改革和《綱要》實施,力求建立和完善德育課程一體化體系;強化教育立德之本,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創新德育教學模式,提升育德成效。[1]
實踐證明,“四位一體”德育體系措施較全面,是符合當代教育現狀的最為科學的政策,但其中仍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
一、“四位一體”德育體系的不足之處
《綱要》的制定使“立德樹人”得以落地生根。其中,為了更加科學地監督和測定德育成效,《綱要》提出道德教育要引進“第三方評價機制”,將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地方和學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據,并且把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對這一點,筆者認為有失偏頗。
一直以來,德育評價始終是個難題。在此引入第三方評價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盡可能地排除主觀因素,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但學生的思想品德是隱性存在的,不能像數學題的答案一樣簡單地檢測、評分。[2](43)將評價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這對于學生而言無疑是個至關重要的大事。往往,最了解學生道德品質的是他們身邊的人,而不是陌生的第三方。真正的道德教育正是通過師生間的道德自覺來完成,這種脫離實際的評價制度并不能得出嚴謹準確的結論。對于如何從制度上進一步提高德育實效,本文將在第二部分進行詳細闡述。
二、提高中小學德育教育實效的其他路徑
針對中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除《綱要》中已明晰的舉措,本文提出以下路徑,以期幫助提高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實效。
(一) 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這里的教材不僅指教科書,也包括教師用書、配套教材。增加各學科的德育內容,就要求教材編寫者要在這些教材中設立有針對性的德育滲透模塊,基于學科課程標準的德育要求,盡可能多地提供典型性德育滲透案例,為學科教師提供科學的德育滲透切入點,以方便其把握好學科知識,更好地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切實、有效地滲透德育。
(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21世紀的網絡技術有著突飛猛進式發展。在實際的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把握時代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以多種形式滲透德育知識:于課前,搜集各種與學科教學有關的,具有一定情景和教育意義的,思想積極向上且符合初中生興趣的視頻、圖片、音樂、文字等,不斷拓寬教師教學的視野;于課中,借助先進的網絡軟件開展學科教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生動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并以此輔助進行相關內容的德育滲透;于課后,上傳相關課件至網絡平臺,打破時空的局限,幫助學生鞏固學科知識和相關的德育內容,同時能夠增強課后師生間的相互交流,增強教學效果。
(三)凈化德育環境
1.學校塑造環境。學校的建筑設施、校風、教風、學風、班風等物質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導向作用是極其強大的,這種導向性能夠悄無聲息的幫助學生樹立起影響其一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學校要及時抗拒校園環境的惡性變化,加大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塑造出一個優美的物質環境;同時,學校要組織、創新學校的活動形式,從中凝聚文化環境的精神力量,使學生在無形中陶冶情操、鍛煉意志,為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大氛圍。
2. 教師示范感染。“教師對教育的信仰與人格魅力是調動學生學習主體性能動性的價值動力。”[3](P217)一方面,要發揮教師的德育潛能。根據情感轉移理論,學生具有一定的向師性。因此,各學科教師在推進德育滲透時,要發揮自身的德育潛能,率先成為“三重專家”[4](P50)——既是一名表里如一、信念堅定的道德踐行者,同時又是一名學科知識的專家和教學理論的專家,以實現德育滲透的“無教之教”。另一方面,要重視教師的形象建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5](P135)。對學生而言,為師者自身的思想言行、學識見識、人格形象等各個方面不管有無刻意地進行滲透,都會直接通過示范的方式對學生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無論是在初中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過程中,還是在學科教學之外,各學科教師都要重視自身的形象建設,要嚴于律己,時刻保持著裝得體、動作優雅。
(四)建立健全德育機制
1. 要建立健全培訓考核制度。一方面,學校要定期組織德育滲透培訓。要根據學校內部的實際情況,分年級、分學科地規劃出合理的德育滲透方案,并將其內化為各學科教師具體的教學目標。通過定期組織教師的示范性培訓,能夠使教師們互相交融經驗,并基于自身的實際對不同學科、不同教師的德育滲透方法有所揚棄,充分挖掘本學科的德育因素,在推陳出新中實現滲透方法的百花齊放,進一步促進學校德育隊伍朝著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發展。另一方面,學校要把德育評估納入學科教學評估指標體系中。不定時的聽課與考核,對教師積極進行德育滲透形成了無形的壓力與監督。通過聽課、考核,能夠強化教師在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意識,能檢驗各學科教師的德育滲透能力及水平,能夠及時發現教師德育滲透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從而提高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效。
2. 要建立健全保獎制度。一方面,學校要完善德育隊伍的保障機制。不管是經費投入還是精力投入,學校都要盡可能地為學科教師提供良好的育人條件,保障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從而吸收、培養并留得住學科滲透德育方面的優秀人才,使德育隊伍得以不斷壯大;另一方面,學校要完善德育隊伍的激勵機制。通過競賽的形式,對于在學科教學中開展德育滲透表現突出的學科教師和隊伍,學校要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表彰和適當的獎勵,鼓勵他們為學校德育滲透工作的順利開展再創佳績。同時,無形中為其他學科教師提供壓力和憧憬,激勵他們更加積極投身于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書育人,德育為先。”[6](1)當前,我國教育綜合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展開。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戰略舉措,而這項改革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全方面的支持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有效地開展中小學德育工作,培養新時期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山東省教育廳官網.http://www.sdedu.gov.cn/sdjy/_jyyw/824138/index.html. 2016.5.25.
[2] 白梅紅. 破解現實難題 提高德育實效[J]. 半月刊,2016, (1).
[3] 李萍. 現代道德教育論[M].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9.
[4] 檀傳寶. 德育過程三要素的特點[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 (3).
[5] 鮑思陶. 論語·子路篇[M]. 武漢: 崇文書局出版社, 2007.
[6] 馮剛,沈壯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校德育編年史[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作者單位:濟南大學 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