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彬
隨著國企改革1+N頂層政策文件陸續出臺,給國有企業改革做好了頂層設計和規劃。文章就新一輪國企改革的思路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了闡述,為國有企業理解國企改革政策、研究制定本企業的改革路徑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政策解讀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布后,國務院陸續出臺了多個文件,國資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快推進重要配套文件的制定出臺工作,《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企業國有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關于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等配套文件密級發布,表明“1+N”政策體系已基本建立。國企改革1+N頂層政策文件陸續出臺,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做好了頂層系統設計,以此為依據,國資委開展了“十項改革試點”工作。
從已出臺的國企1+N文件來看,涉及的范圍領域非常廣泛,覆蓋從宏觀的國資監管體系完善到微觀的國企內部體制機制改革等各個層面。此輪國企改革是一場攻堅之戰,將在分類改革、治理結構改革、活力改革、監管改革和強化黨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一輪國企改革政策明確提出了要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許志元.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02)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將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重點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企業員工持股、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組建等應加速推進,重組合并應加大力度,市場化選聘經理人應積極探索,為資本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上述政策導向,至少發出了以下具體信號:首先,新一輪國有企業的體制改革并不是“國退民進”,不能簡單以追求國有資本退出、改變國有企業性質為目標;其次,“做強做優做大”是推進國有企業體制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因此要求改革方案要與企業的業務發展、競爭力增強、經濟效益提升更加緊密結合起來,而不是隨大流,為了體制改革而改革;最后,“增強活力、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是衡量改革方案是否可行的具體標準,因此,包括引入戰略投資者、改制上市等在內的增量改制方式將更加容易得到認可。(李念.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2016.27)
指導思想
國企混和所有制改革不是一刀切,并非所有國有企業都必須搞混和所有制;能否進行混和所有制改革將因地、因業、因企而異,任何國有企業都無法在政策文件中直接找到本企業非混改不可的政策依據,因此混和所有制改革歸根結底還需要與企業自身的實際和業務發展需要相結合。
要確保新一輪國企改革在優化治理結構、突破國企弊端方面有效深化,需進一步打破國企觀念束縛和體制屏障。同時,國有企業應當通過增資擴股、股權轉讓、資產重組、規范上市等方式,積極引入其他所有制成分,尤其是具有實力的能夠持有較大股份的投資主體,讓代表不同利益的主體形成相對合理的股權制衡局面。(徐逸之.探究新形勢下的國有企業改革策略[J].中國商論,2017.01)這就要求在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注重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充分重視和發揮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充分借助專業中介機構的力量,樹立專業的事請專業的人做的理念,尋找那些在國企改制領域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成功案例的中介機構,借助他們的力量解決問題、規避風險。二是著重引入戰略投資者。大型民企、投資基金、保險機構以及其他優勢產業資本可以作為重要戰略投資者,充分發揮其完善的經營機制、專業技術和豐富資金的優勢,通過增量稀釋、存量購買的方式投資國有企業,對企業長期的發展做出貢獻。三是開拓經營者和員工持股的有效途徑和辦法。企業的活力和效益自然與經營者和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著密切聯系,為了減少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激發活力與效益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企業的業績與其切身利益聯系起來,因此,尋找一種經營者和員工持股的有效途徑十分重要,通過采取員工持股計劃,以完善股權結構。
因此,各企事業單位應該深入了解國家最新政策方向,預先籌劃、積極研究本企業可能的改革路徑和操作模式、面臨的改革阻力和風險挑戰,為必須面對的改革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制定相對最優的改革方案。各國有企業要準確理解國企改革政策、學習已有成功案例的操作經驗、設計思路,同時正視當前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臨的困境,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疏解。
(作者單位: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