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剛
中國傳統文化中含有豐富的唯物主義思想
“天下一氣”。中國古代認為“氣”是世界的本源,王夫之說,天與人統一于“氣”,“氣”是一切生命現象和精神的物質基礎,是客觀存在的。這非常接近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于儒家的天人合一都主張人與自然融為—體與自然友好相處,人和天地萬物是一體的,應順應天順應自然。孔子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唯一。這都鮮明的體現了自然主義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中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在中國哲學思想中都有所體現:
對立統一規律。“陰陽學說”認為,天地之間有陰陽二氣,它們的流轉決定了氣候的轉移及農作物的生長。上古時代的伏羲發明的八卦,用陰爻和陽爻來表示宇宙間事物普遍具有相反兩個方面。這說明中國遠古時期就發現了陰陽對立規律,正是矛盾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推動了事物的發展變化。中國古代的“一分為二”思想也體現了對立統一規律。中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都提出過“一分為二”的概念。張載提出“一物兩體”。王夫之說一分為二是合二為一的基礎,這是“對立統一規律”的中國式表述。
質量互變思想。在我國古代有許多關于質量互變思想的表述。《老子》中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常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都說的是質量互變。
否定之否定規律。它主要源于黑格爾的正反合理論。《周易》、《老子》中都有許多“正反合”思想,一陰一陽謂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中含有豐富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關于“道”。中國講的“道”大致有如下特征:天下有道可循指的是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來把握事物;道具有豐富的內容,囊括各個方面;道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的展現是一個辯證過程。“道”與唯物史觀都是人們對歷史規律的闡釋,天下有道是國泰民安的表達,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適應則社會繁榮是唯物史觀的表達。
關于“理勢合一”。中國古代特別強調“理勢合一”,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一個“理”與“勢”相統一的過程,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與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關。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封建非圣人意,勢也”。王夫之也主張“勢因乎時、理因乎勢”。這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中關于人類社會有其自身發展規律是相通的。
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有許多想通融的光輝思想
關于社會理想。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的論述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想社會高度契合。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正式提出并詳細論述了消滅私有制、階級和壓迫,消滅根植于私有制的家庭,消滅國家實現全世界工人階級大聯合,實現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的理論。《禮記·禮運》篇中說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一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謂大同。”
關于價值取向。在利己還是利人這個核心價值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一致的利他取向。《共產黨宣言》中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相似的價值取向。
關于實踐觀點。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科學,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從實踐中產生,隨實踐而發展,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踐,認識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證明。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強調:“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種鮮明的實踐特色也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宋明理學更是深度闡發了《尚書》“知之匪難,行之惟艱”的命題,使知行關系成為理學的核心命題之一。
關于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以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資本拜物教對人的異化為現實基礎,其目標是把人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以獲得全面、自由的發展。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自己的理論稱作“徹底的人道主義”、“實踐的人道主義”。中國傳統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格外關注人。《尚書·泰誓》中說:“惟天地,萬物之母;惟人,萬物之靈。”《孝經》說:“天地之性,人為貴。”
關于擔當精神。共產主義是每個人都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形態,但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是漫長、曲折的,這就需要一支領導力量來帶領大家,這個領導力量就是共產黨。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之日起,共產黨這個工人階級先鋒隊就成為社會發展的領導力量,團結帶領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推翻一切剝削制度,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固然“人人皆可為堯舜”,但是在實現途徑上,卻需要“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
當前,中國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闊步前行。要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經驗,防止對立、割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傾向。
(作者單位:中共肥城市委黨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