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菊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講話中處處展現講話的領導藝術和技巧,講話富有強烈地穿透力、感染力、影響力,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特別是習近平講話中外格言的運用,形成了言近旨遠、明晰機智的文風和思維方式,推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親和力和感召力。
關鍵詞:習近平;說理藝術;中外格言的運用
古人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把立言與立德、立功并列為人生三不朽??墒遣恢獜氖裁磿r候開始,我們這個產生了唐詩宋詞兩漢文章偉大民族的語言、特別是官方語言卻變得平庸乏味,假話、空話、套話滿天飛,充斥著我們的會議、講話、文件、媒體,聽起來讀起來令人味同嚼蠟、昏昏欲睡、萎靡不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發表了大大小小百余次重要講話,包括大量的批示、演講、訪談和信件等,形成了其獨特的富有個性化的語言風格,充滿了語言魅力。這些講話讓大家想聽、愛聽、愿聽,往往覺得很過癮、很解渴、很興奮,常常有撥云見日、豁然開朗和醍醐灌頂之感,許多話題被熱議,許多語錄成熱詞,許多觀點成了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的經典和名言警句,既有很強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又有很強的穿透力和沖擊力;既娓娓道來、和風細雨,又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真正能入耳入腦入心入神。總書記的每次講話,都讓人民傾心傾聽。“習式語言”風靡全國。人們似乎久違那接地氣有力量的“領導講話”了。
講話,既是一種思想觀點和能力水平的展現,也是一種領導藝術和技巧的反映,同時也是一個人立場、態度、方法和感情的表達。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講話中處處展現講話的領導藝術和技巧,講話富有強烈地穿透力、感染力、影響力,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特別是習近平講話中外格言運用,形成了言近旨遠、明晰機智的文風和思維方式,推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增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親和力和感召力。
一、靈活的格言運用
習近平外出訪問不僅采用中國古典格言,還靈活的引用外國經典格言,促進文明互鑒,拉近與到訪國家的距離,展示我大國形象與風采。
1. “朋友是時間的果實?!?016年6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塞爾維亞《政治報》和新南斯拉夫通訊社發表題為《永遠的朋友真誠的伙伴》的署名文章。
原文:塞爾維亞有句俗語:“朋友是時間的果實。”我們不會忘記,《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等著名影片曾經激發無數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啊,朋友再見》這首歌曲至今仍然在中國傳唱。出處:塞爾維亞格言。
2. “先跨越,再言語?!?016年6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塞爾維亞《政治報》和新南斯拉夫通訊社發表題為《永遠的朋友真誠的伙伴》的署名文章。原文:塞爾維亞人講:“先跨越,再言語”,中國人常說“行勝于言”。中國高度重視發展同塞爾維亞的關系,珍視兩國深厚的傳統友誼,愿深入挖掘互利合作潛力,實現優勢互補,推動兩國關系行穩致遠。 出處:塞爾維亞格言。
3.“友也者,友其德也?!?016年6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塞爾維亞《政治報》新南斯拉夫通訊社發表題為《永遠的朋友真誠的伙伴》的署名文章。原文: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60多年來,兩國人民始終心手相連,彼此懷有特殊感情,跨越時空的真情厚誼歷久彌新。出處:孟子《萬章章句下》。
4.“人不要總看做過什么,而應關注還有什么要做?!?016年6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波蘭《共和國報》發表題為《推動中波友誼航船全速前進》的署名文章。原文:貴國科學家居里夫人曾經說過:“人不要總看做過什么,而應關注還有什么要做?!蔽移诖ㄟ^這次訪問,同波蘭領導人一道,加強兩國各領域合作,推動“16+1合作”以及中歐關系向著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發展。出處:居里夫人。
5.“義以為質”、“信以成之”。2016年6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波蘭《共和國報》發表題為《推動中波友誼航船全速前進》的署名文章。原文: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義以為質”、“信以成之”。雙方應該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雙邊關系,相互理解和支持對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確保中波關系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出處:《論語·衛靈公十五》。
6.“只有結滿果實的大樹才會引人注意?!?016年6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和“扎洪”通訊社網站發表題為《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原文:烏茲別克斯坦諺語說:“只有結滿果實的大樹才會引人注意。”中烏全方位合作已經結出累累碩果,造福兩國人民,也得到兩國人民擁護和支持。出處:烏茲別克斯坦格言。
7.“綠野草鋪茵,空山雪積銀?!?016年6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和“扎洪”通訊社網站發表題為《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原文:“綠野草鋪茵,空山雪積銀?!边@是600多年前明代中國官員出使中亞后寫下的詩句。烏茲別克斯坦的壯美景色自古為中國人所熟知和向往。 出處:明代詩句。
8.“與朋友交,言而有信。”2016年6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人民言論報》和“扎洪”通訊社網站發表題為《譜寫中烏友好新華章》的署名文章。原文: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闭位バ攀侵袨蹶P系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雙方將繼續在涉及彼此國家主權、安全、發展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出處:《論語·學而》。
9.“沒有比生活在友誼之中更美好的事情?!?016年6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塔什干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題為《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的重要演講。原文:貴國著名詩人納沃伊有句名言:“沒有比生活在友誼之中更美好的事情。”再次踏上貴國美麗的土地,再次親身感受烏茲別克斯坦人民的真誠善良和熱情好客,我感到十分親切。出處:烏茲別克斯坦詩人。
10.“空口袋立不起來”。2016年6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塔什干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題為《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的重要演講。原文:我上次來訪時,卡里莫夫總統對我說,烏茲別克斯坦有句諺語叫“空口袋立不起來”。3年來,沿線各國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深化合作,已經在多個方面取得積極成果。出處:烏茲別克斯坦格言。endprint
11.“朋友多了路好走”。2016年6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塔什干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題為《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的重要演講。原文:中國人說“朋友多了路好走”。議會是各界精英薈萃之地,各位議員是中國人民的朋友,希望大家登高望遠,繼續做中烏關系的推動者、中烏合作的支持者、中烏友好的傳承者。出處:中國俗話。
12.“但愿我們的人民生活得幸福富有。”2016年6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塔什干烏茲別克斯坦最高會議立法院發表題為《攜手共創絲綢之路新輝煌》的重要演講。原文:烏茲別克斯坦著名詩人納沃伊有這樣一句詩:“但愿我們的人民生活得幸福富有。”這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和永恒的追求。中國人民愿同烏茲別克斯坦人民和各國人民齊心協力,為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而不懈努力!出處:烏茲別克斯坦詩人。
二、獨特的語言風格
格言往往言簡意賅、以小見大、通俗易懂、直指人心,具有勵志、勸喻、教化、警醒等作用。從廣義上說,名人名言、民間諺語、成語警句、詩詞對聯等,都可以構成格言。習近平系列講話言近旨遠、明晰機智文風的形成,就在于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格言警句。試舉幾例:
——“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新一屆中央常委記者見面會上的講話》引用這句格言,強調了中央領導集體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的決心。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用鄭板橋的這句名言堅定地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大會暨2013年春季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用這句古語講清了當官與學習的關系。
格言的運用,構成了習近平系列講話的語言風格,不僅形象生動、充滿哲理,還起到了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一目了然,易懂易記。
三、深刻的思想內涵
習近平系列講話不是簡單地將格言警句作為說理行文的點綴,而是高屋建瓴、巧妙布局,突出主旨、深化思想。
比如,《參觀〈復興之路〉時的講話》巧用三句格言式的詩:“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長風破浪會有時”,概要地標注了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的三個重要歷史階段,形象地宣示了“我們現在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由此,引出中國夢的歷史目標,激勵斗志,振奮人心。
四、 清新的文化魅力
格言的運用,也使習近平系列講話充滿了清秀、清新、清雅的文化氣息,倡導了一種“接地氣”、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風,可親、可近、可讀??梢哉f,格言運用增強了習近平系列講話的文化魅力。這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親和力、感召力,改進領導干部文風,具有多方面啟示。
一是有助于推進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化、通俗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意識形態承擔著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教育群眾的任務,要使群眾接受,就必須貼近群眾,善于運用群眾語言,注重政治要求、方針政策、價值目標的文化訴求,而不是用空洞抽象的概念、大道理“放空炮”,或者居高臨下地板起面孔訓人,拒人于千里之外。格言通常是一種群眾樂于接受的思想雋永、意味深長的語言表達方式,是一種文氣卻又通俗的群眾語言?!坝H望親好,鄰望鄰好”、“一勤天下無難事”,這些朗朗上口的格言,在習近平系列講話中隨處可見,多么親切,又是多么意味深長。
二是有助于增進社會認同。注重文化訴求,是一個政黨塑造良好執政文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善于塑造執政文化形象,通過傳播和運用執政文化形象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體現了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相比直白生硬的口號、文件、概念訴求,格言的運用更具有親和力和感召力。習近平系列講話除了運用格言展現思想的文化魅力,還十分重視將政治內涵、歷史內涵、理論內涵用文化的形式加以表達。比如,中國夢的提出和進一步闡發,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使命的文化訴求,對于增進社會認同,構建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和未來目標,無疑具有獨特作用。
三是有助于塑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知識形象、理論形象和創新形象。主流意識形態的文化親和力、感召力和創造力,事關主流意識形態在當前多元思想文化格局中的競爭力。習近平系列講話運用格言所形成的文化效應表明,注重文化訴求、強調文化表達、善用文化元素,有助于塑造主流意識形態的知識形象、理論形象和創新形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親和力、感召力、凝聚力,就是要通過文化塑造來樹立和傳播其知識形象、理論形象和創新形象。這是一條文化規律、傳播規律,也是一條重要的政治規律。
習近平十分強調干部要學習各種文史知識。他指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遠、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备裱赃\用的得心應手,正是他注重文史知識學習的集中體現。也正因為如此,他的許多重要講話常常能夠讓人感受到“情飛揚、志高遠、人靈秀”。他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了高度概括,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報國情懷等。這些概括所包含的思想內涵、精神氣質、民族氣節,不是一般的語言描述、概念演繹所能企及的。
總之,習近平通過引用格言形象生動地揭示深刻道理,化真理為春風,綻開璀璨的思想之花,育出累累的精神碩果。格言式的凝練提示,也進一步深化了習近平講話的思想內涵,取得最佳的講話效果。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廣東 東莞 5230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