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浩
摘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是“互聯網+農業”的跨度融合,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平臺;發展農村電商是桐城市乃至安徽省農村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和保障農民增收的首要舉措。以安徽桐城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為例,認真分析了目前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發展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對策舉措。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桐城市;電子商務
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6.3%。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的全覆蓋,農村網民急劇增加,成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堅實基礎。據統計,2014 年我國農村網民占全國網民的26.6%,有網購經歷的農民占40%。為改變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發展的現代化、信息化,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一條重要途徑。目前,在政府政策與資金支持下,國內各大電商企業都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建立了農村電商網絡平臺,如阿里巴巴、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不斷改善農村電商的基礎設施和運營環境。近年來,電商產業有力推動了桐城市農貿產業的發展,對農民增收、農業增產、村貌改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目前電子商務在桐城市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
2015年初,安徽省縣(市)級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桐城市電子商務綜合服務中心正式投入運營。3月8日,阿里巴巴桐城產業帶正式上線,上線以來,運營成效十分突出,273家企業店鋪上線運營,已舉辦3場大型網絡促銷活動,銷售額達到8000萬元。9月19日,京東集團簽約入駐,京東桐城服務中心正式開業,該中心作為一個集產品展示,網上下單、售后服務、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中心,同時也是京東鄉村推廣員的招募和培訓基地,為桐城農村電商發展開啟先河。目前,京東已經在該市同步建立多個鄉村服務網點,淘寶科技等電商企業入駐工作正在洽談中。雪花池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桐城市供銷合作社系統電商龍頭企業,該公司自主開發“農夫商城”網上購物平臺,以“一村一點”模式發展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以農產品、生鮮食品經營為亮點,以4000多畝自營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訂單農業為支撐,致力發展以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為特色的區域性電子商務?!稗r夫商城”運營以來,已建成物流配送中心1個,村級電商服務站35個,移動APP成功上線,帶動300多人就業,平臺運營風生水起,品牌推廣口碑相傳,銷售業績逐月攀升,已成為桐城市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其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發展成效得到政府的肯定和百姓群眾的認可。
2015年1至6月份,桐城通過電商實現網絡交易額累計超8000萬元,桐城入選第二批國家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2 目前電子商務在桐城市農村地區發展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近幾年,電子商務雖然在桐城市農村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大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信息封閉,觀念落后,使用電子商務手段來實現農產品貿易概率較低。因此,電子商務在農村地區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1 電子商務專業人才不足
2015 年初淘寶商學院和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了《縣域電子商務人才研究微報告》,公布了未來兩年縣域電商最缺三類人才,即運營推廣、美工設計和數據分析等專業人才,需求量基本超過200萬。從農村電商實際運營過程來看,常存在兩個誤區:①把電商作為一個單獨的產業形態來運營,與實體產業脫離,最后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②把電商作為一種營銷方式,與農產品結合不緊密,孤掌難鳴。主要原因在于從事農業生產的絕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低,學習與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差,制約了農村電商的廣泛普及和迅速發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環境下,雖然農村也出現了一批具有文化素養和創新意識的年輕人,他們更愿意走出農村尋找發展機會;高校畢業生又缺乏對農村發展作貢獻的意識,從而導致農村電商人才的缺乏。
2.2農村電商發展環境較差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從全國發展縣域電商的經驗來看,政府的作為極其重要。政府期望通過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屬于政府自己的平臺,耗時費力,效果卻不理想?;A設施、配套服務等軟環境建設跟不上,電商基礎很薄弱。由于農村電商還處于初始發展狀態,制度、政策、信用機制和約束機制尚不成熟,不能滿足電商企業的發展。隨著農村電子商務規模的不斷壯大,網絡支付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安全技術支撐以及網絡硬件和軟件都還相對落后,亟須政府部門加速完善和出臺相應法規舉措。同時,對農村電商監管力度不足,農村電商交易市場秩序不規范,信用環境建設亟需強化,需要建設安全可靠的網絡市場交易環境。
2.3 物流成本較高
工業品下鄉和農特產品進城需求旺盛,農村電商急速發展,雙向物流成本卻居高不下。據有關數據分析,我國4000 多家經營生鮮的農村電商企業,最后僅有1% 盈利,4%平衡,88% 虧本,7% 則虧損嚴重。大多生鮮電商企業采取提升產品總價格的策略,以便抵消雙向物流成本。另外,消費品進農村的物流成本明顯偏高,因為下鄉的消費品訂單常常價值不高、集中度低,配送間隔跨度大,地域廣闊,派送不便。
2.4 品牌產品優勢不足
電商企業角逐異常激烈,企業如若不能統籌發展,只有通過低價進行競爭,當下電商C 類市場就是采用此模式。如今桐城市特有的品牌產品優勢依然不足,由于供需能力、產品類別、地區品牌等資源特征和地區差別,還不能產出消費者耳熟能詳的農特產品品牌,欠缺具備“桐城符號”的農特產品。另外,受限于農業推廣示范基地整合產品以及線下產品銷售困難系數高,體驗式銷售互聯網思維欠缺,本土品牌企業轉型慢,與電商企業溝通弱。以上原因導致目前桐城電商“無米難為炊”的尷尬,很大程度上影響“桐城特有品牌”線上塑造。
2.5 農產品標準和安全問題
農產品也和工業產品不同,農產品標準化的尚不存在。農特產品大多分散于生產的農戶,以致同一類產品在不同批次中情況不同。同時,農特產品多供人類食用,產品質量安全尤為重要,由于標準化程度較低,安全和信任就成了大問題。農特產品的標準化和安全、外觀與內在質量,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必須均可追溯。但由于農產品質量無法做到面對面檢驗,電商產品亟須有更高的質量保證和外觀辨識度,必須進一步推進農產品的品牌化和標準化。目前桐城市基本沒有QS 認證的農特產品和企業,難以搭建具有過程把控、生鮮冷藏、分級封裝、品質檢驗等關鍵環節的質量管理體系。只有農產品的質量管理體系相對完善,加強質量安全把控,才能讓消費者及潛在消費者放心消費。同樣,農產品的信息和物流體系安全標準也一樣重要。endprint
3 促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舉措
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模式是“互聯網+ 農業”的跨度融合。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來看,發展農村電商是桐城市乃至安徽省農村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和經濟崛起的首要舉措,必須處理好政府倡導和市場引導的關系、電商發展與農業的關系,確保電商發展有益于農民增收。堅定發展方向,實現可持續發展。
3.1 構建完善的農產品標準與安全溯源體系保證電商用戶的增加
實現電商平臺跨區域跨平臺發展,推動可追溯農產品標準化進程,引領電子商務在農村更大范圍推廣和應用,促進農村現代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最大限度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加快農產品標準和安全的溯源體系構建,應從源頭抓起,杜絕造假及濫竽充數等違法違規行為;實現使用者能對商品的查處,使消費者可以查到產品的等級、質檢報告、產地等專業認證機構的相關信息;推出分階段、分品種的追溯體系,讓消費者及潛在消費者關注的關乎身體健康的農產品溯源做起,具體了解農產品的相關信息。通過農產品標準與安全溯源體系的完善,讓消費者放心,推進農村電商發展。
3.2 強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及引進為農村電商產業大發展提供人力保證
發展農村電商的首要保證是農村電商的專業人才。通過與淘博科技、電商協會開展長期密切合作,擴大培訓農村電商專業人才力度,推廣普及電子商務知識,大力促進互聯網經濟意識。農村電商人才引進,主要是為高校應屆畢業生提供實習基地,讓大批高校畢業生提前了解工作性質,積累相關工作經驗,同時為校園招聘吸納更多高級院校畢業生加入農村電商的大隊伍奠定基礎,解決農村電商各類人才欠缺的難題。政府及相關部門還可以加大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補貼幅度,吸收更多有能力、有才識的年輕人到農村發展電商產業。
3.3 完善物流體系和信息基礎設施為農村電商產業大發展夯實基礎
完善村級服務網點布局。結合供銷網點、萬村千鄉工程網點,采用“村官+村部”模式,合理布局電子商務進農村服務網點。利用大學生村官的知識優勢、技術優勢、資源優勢,鼓勵支持大學生村官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推廣推介農村的優質農產品資源。
以郵政物流配送體系為基礎,吸引其它物流企業積極參與,打造鄉村地域全覆蓋的物流配送體系,村級物流配送已在布點建設,將盡快打通農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有序推進企業線上線下特色場館建設,力爭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電商平臺,提高市場認知度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韓路. 巢湖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現狀分析及對策[J]. 電子商務,2016(11):26-27.
[2] 史雅多. 互聯網+ 環境下楊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D]. 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3] 魏延安. 農村電商發展亟須應對的七個現實問題[J]. 中國鄉村發現,2015(1):152-154.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2016年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區域內農村電子商務B2C模式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課題編號:KJ2016A699
(作者單位:桐城師范高等??茖W校,安徽 桐城 231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