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雅
一、濱州市旅游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濱州市旅游產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產業規模迅速壯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增強,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斷提升。2016年,濱州市全市旅游接待總量達到接待國內外游客1550萬人次,同比增長12%;旅游人均消費水平超過800元,旅游消費總額占全市GDP超過5%的年度目標; 實現旅游消費總額130億元,同比增長14%; 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濱州市崛起的路線圖和致力轉型發展的增速器。為了打好黃河三角洲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攻堅戰,濱州市在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上逐步摸索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道路。
1、發揮歷史文化優勢,建設歷史人文之城。做一批文化工程,實施,作強一批文化企業,大造全國知名的文化品牌。做優一批核心景區,形成內涵豐富、創意新穎、環境優美的精品景區。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和文化品牌帶動,進一步提升濱州市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2、項目帶動,加快旅游景區轉型升級。濱州重視旅游產業的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把握機會,不斷加快培育旅游新業態,全力推進旅游項目建設,以項目帶動旅游景區的轉型升級,把握機會,全力推進旅游項目建設,以項目帶動旅游景區的轉型升級。近年來,濱州市一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大投資力度,對外招商引資,大力推進產業發展,陸續建成并投入了孫子國際兵學文化產業園、黃河古村風情帶、水落坡盤古文化園、魏集古村落等31個重點旅游項目完成投資30.8億元,“黃河入海”品牌建設項目完成年度投資71.2億元。爭取國家專項基金3.1億元,區域戰略專項資金2280萬元。貝殼堤島生態旅游開發入選2016全國優選旅游項目,打漁張森林公園、龍江濕地入選省融資政策支持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序列。年度創建省級旅游強鄉鎮4個,省級旅游特色村27個,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17個,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6個,山東省精品采摘園19個,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18個。爭取省級鄉村旅游項目和扶貧資金370萬元。初步完成11個旅游扶貧重點村規劃編制。
3、鄉村旅游起步。現在已進入全域旅游時代,鄉村旅游成為有益補充。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山東省旅游強鄉鎮29個,山東省旅游特色村79個,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58個,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50個,精品采摘園36個,創建數量位于全省前列。在去年8月的全國鄉村旅游提升與旅游扶貧推進會議上,5個村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3個鄉村旅游示范戶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戶,20名鄉村旅游帶頭人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致富帶頭人,9個星級農家樂被評為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爭創全國鄉村旅游“千千萬萬”品牌名單數量列全省第二位。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到30000余人。全市鄉村旅游業呈現遍地開花、百花爭鳴、各放異彩的良好態勢。
二、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濱州市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1、旅游資源豐富,但缺乏深度開發。
比較省內多數城市,尤其缺乏高品位、大體量的資源載體。除了濱海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和孫子文化旅游資源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吸引力,大多數旅游資源的吸引力,目前基本在山東省范圍內。現在旅游資源只局限在現有的生態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旅游觀光,而對于資源縱向的開發還是不夠的,比如旅游資源的當地文化的普及沒有和本地資源進行結合。旅游應該是一種以人文、自然、社會這三大類資源相結合的復合型產業,不能只局限在某幾個景區、景點的單一開發。
2、對文化旅游資源挖掘不足,缺少創意品牌。
濱州市人文旅游資源類型多樣,資源的文化內涵深厚,眾多文化遺址價值高,但存在“有文無物”的狀況,資源有說頭,但沒看頭,有些僅留下傳說和墳墓,缺少實際景觀。孫子,作為中國著名軍事家,曾和孔子齊名,但由于歷史原因,沒有留下像“三孔”那樣有形的旅游資源和規模盛大的建筑群。濱州市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文物景點眾多,但是缺少“升華”的創意手段,缺少“點石成金”的開發方法。
3、市場競爭力和景區軟實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近幾年,濱州市精品景區建設成效顯著,樹形象、景區創品牌的意識不斷加大,景區檔次和品味明顯提高,有效地帶動了全市旅游產業的發展。但總體上來說,景區軟實力還有比較較大的提升空間。如,普遍缺乏高層次、能力強、復合型的中高級管理人才以及學歷高、專業性強的規劃設計人才、營銷策劃人才和中高級導游人才;電子商務和景區數字化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各種歷史文化淵源的挖掘也不夠深入;景區內為游客提供的宣傳品質量不高,服務也不完善;景區產品品種少、單調;個性化需求服務、特殊人群服務都不夠完善;以游客為本的意識還需要加強;需提高宣傳投入等。
三、從供給側改革發力,推動濱州市旅游業發展
1、去庫存,理順管理體制,整合旅游資源。
旅游業的資源和資產不用了,不像工業企業一樣關、停、并、轉,或者收購、重組。一般都是山水相連,搬不走。所以對現有的旅游資源只能提升密度,增加線路。實行多密度發展。根據計量旅游地圖學原理,每增加一個有效供給,對線路旅游經濟貢獻呈立方級增長,隨著景區內密度提升,量變增大則引發質變,如能對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旅游產業帶來的區域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創新經營機制,加快旅游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促進旅游企業向市場化、品牌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改變濱州市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和“散、小、弱、差”的局面,提高產業的集約度和輻射力。
2、實現旅游多元化,供給新常態。
不斷擴大新供給旅游已經成為國民日常消費的一部分,新型的旅游產品,如自駕游、鄉村游、家庭游、城市休閑游等更受大眾的喜愛,人們不再受限于傳統的旅游觀光方式。人們更多愿意享受休閑狀態下的生活。努力實現旅游產業多元發展,不斷擴大新供給,在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實現新突破。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培育低空旅游、推進景區提質增效。加強鄉村旅游示范建設,發揮鄉村旅游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城鄉互動共享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推動黃河、徒駭河沿岸鄉村旅游提質增效,山地、濱海鄉村旅游特色發展。打造一批主題鮮明、功能完善,生產生活與生態融合的特色旅游城鎮和旅游小鎮。
3、調結構,融合多產業發展。
融合為旅游休閑的新供給,旅游+,跨界整合、融合發展,已成為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路徑。濱州旅游依托得天獨厚的黃河三角洲自然風光,以旅游業引領服務業,服務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入實施“旅游+”戰略,通過與文化、工業、商貿、互聯網相結合培育旅游市場新主體、構建旅游產業新體系、拓展旅游發展新空間。通過開發挖掘,促進文化要素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濱州作為黃河文化、“老渤海”紅色文化、孝文化、魯北民俗文化等發源地,與旅游相結合,提升文化內涵和附加值,打造一批重點文化旅游產品。工業方面,支持愉悅家紡、濱奧飛機、天地緣酒業、北汽海納川等工業企業,依托生產流水線、制造流程等引入旅游元素,策劃包裝旅游線路,打造一批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鼓勵旅游企業研發體現濱州民俗、歷史文化內涵的旅游紀念品,打造國際商城、進口商品展示直銷中心等購物體驗區,推出濱州保稅區購物旅游線路。
4、育人才,推動高水平服務。
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進一步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將人才建設放到旅游發展的突出位置,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探索建立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工作責任制。出臺人才激勵機制,尤其是旅游規劃、服務人才,以技術、服務、資本入股的方式,增大收益分配,才能留住人才。只有獨特的人才,才能對當地旅游業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 山東省中共濱州市委黨校,山東 濱州 256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