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愛民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虛無主義依然存在,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對于高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究其在高職院校學生培養中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一、高職院校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在我國,高職院校主要以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為目標,因此,高職院校是十分寶貴的技術型人才資源庫,培養的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有過硬的專業技術,也必須有著較高的思想政治修養和優良的人文素養。將優秀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培養過程,增強學生的軟實力,使其從具有專業技術能力向具有專業素養轉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高職學生優良品德。思想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古人素來有“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倡導仁義禮智信,這對培養學生誠信守諾是多么重要。作為醫護職業院校,中國中醫傳統文化,對培養學生的醫德更有著積極意義,孫思邈是這樣對待他的病人的,“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娉,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這對學生無疑就是最生動的教育教學案例,集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于一體。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它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往往具有過硬的實務知識與職業技能,輕視對中國傳統文化、語文素養的學習,因此高職院校教育迫切需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語文素養的培養教育,引導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優良品德,成為一個合格的未來勞動者。
2、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性,是維系我國民族團結的紐帶。當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擊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認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創造力,是我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社會及人的價值取向的重要手段,是學生塑造人格、提高社會責任感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種價值傳播,這種傳播要借助一定的載體。當前,在網絡自媒體時代,各種社會思潮以及不同文化的影響與沖擊下,使得當代高職大學生乃至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缺失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對于中國歷史不清楚,缺少文化底蘊與人文素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乏豐富生動的文化支撐而流于形式,從而不具有感染力,這就需要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厚的資源支撐。傳統文化這個特殊的社會文化信息系統能夠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提供極為豐厚的文化資源支撐。
3、傳統文化有助于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精神實質,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感染力、說服力。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這種結合,包括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傳統文化在我們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不斷實現價值轉換,形成了一系列先進文化與思想,高職院校通過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象化、具體化。因此,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精神實質,就必須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牢牢把握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追求。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的途徑
“教育對人的影響事實上也就是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全面的,既包括知識素養,也包括對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中國傳統文化本身蘊涵著思想力量與精神力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以各種載體為基本渠道,以傳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為中心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承載和傳導功能。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旦內化成人們的態度和信念,就會持續地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心理和行為。因此,我們要結合當今社會各高校的實際,深度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當代重構
1、傳統文化走進教材。教材是對高職大學生進行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也是最系統、最基礎性的渠道,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融入相關教材,對于培養高質量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文教材,是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主要渠道,加大古典詩文所占課文的比例,徹底擯棄古詩文無用論,讓學生在對古詩文的誦讀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浸潤。“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與此同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也可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來詮釋馬克思主義理論,既升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成果,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內涵,充分發揮它滲透性強,影響持久以及形象、生動的特點。同時,由于學生天然的“向師性”,定期對教師尤其對班主任輔導員進行培訓,使他們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的基礎上可以立足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來進行闡述,揭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層的文化底蘊,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通過開設相關選修課以及在專業課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筆者始終認為,作為高職院校的優秀輔導員、班主任,一定得具有較為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他們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參與者和實施者,他們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一舉一動。
2、傳統文化進第二課堂。高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經歷和感受的中國傳統文化,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 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影響學生思想信念的形成。我國各地高校都有著當地的深厚文化底蘊,結合駐地資源將中國傳統文化進第二課堂,改變以往的灌輸形式,各地高校可以從本地本校學生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此外,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社團的作用,讓學生浸泡在傳統文化中,潤物細無聲地實施教化。學校成立傳統文化社團,圍繞著傳統節日: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中秋節等富有文化內涵民族節日,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像經典誦讀,故事會,話劇表演等,集思想性、娛樂性于一體,寓教于樂,把學生共同的興趣和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和文化氛圍,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動性,引導學生在自我參與、自主思考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要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國古代思想家同樣強調環境對于人的道德品質形成和行為踐行的作用。當下高職學生大部分時間處于校園之中,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往往比知識傳授更有效,因此加強環境對于學生的熏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育者要積極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校園環境。把學校特有的無形的精神文化與有形的物質環境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出高尚健康的具有教育力量的人文環境。力求讓校園器物包括校園建筑、綠地等都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教育的載體。此外通過議題設置,使高雅校園文化通過學生的朋友圈等聊天工具進入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拍照等一鍵分享,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主體與其所在圈子的思想與行為。
4、在信息化時代,互聯網給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手段、效果等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教育手段也從過去單向灌輸和被動接受,轉變為雙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溝通。在高職院校培養中,各部門人員要以學生喜愛的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把握好“時”、“度”、“效”,讓學生產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粘性。例如,在青年學生喜愛的嗶哩嗶哩等網站中傳播高質量的中國傳統文化視頻,進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為主題的動畫比賽。
(作者單位: 泰山護理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