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振華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對債權人撤銷權性質、成立要件以及證明責任分配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債權人如何行使撤銷權保全債權。
關鍵詞:撤銷權的性質;成立要件;撤銷權效力;證明責任 行使期限
債權人的撤銷權,又稱撤銷訴權,是一項債權保全制度,起源于羅馬法,在羅馬法中稱之為“廢罷訴權”,是指當債務人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危害債權實現時,債權人為保全債權得請求法院予以撤銷該行為的權利。①我國在合同立法上亦規定了債權人撤銷權制度,我國《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但如何行使撤銷權,在司法實務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分析,闡述債權人如何行使撤銷權保全債權。
一、債權人撤銷權的性質
關于債權人撤銷權的性質,學理上有請求權說、形成權說等不同觀點,筆者認為,債權人撤銷權兼具請求權與形成權雙重性質。債權人的撤銷權不僅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行為,而且請求第三人將財產返還于債務人,達到恢復債務人財產原狀的作用,就其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行為而言,為形成權,具有形成之訴的性質;就其得請求第三人將財產返還于債務人而言,則為請求權,具有給付之訴的性質。債權人撤銷權,須通過訴訟方式行使,故學理上又稱為形成訴權。
二、債權人撤銷權的特征
(一)債權人撤銷權是附屬于債權的一項實體權利,為債權保全請求權,與債權具有不可分性。雖債權人撤銷權須通過訴訟方式行使,但并非程序法意義上的權利,而是實體法意義上的權利,訴訟方式只是作為該實體權利的程序保障而已,該項權利是基于債權這一實體法律關系產生,其行使所產生的法律效果是使因債務人的損害行為而歸屬第三人的權利自始無效,復歸于債務人,達到恢復債務人責任財產原狀,這也是實體法上的法律效果。
(二)債權人撤銷權體現了債的對外效力。債權人撤銷權是在債務人減少財產的行為損害債權的情況下所行使的權利,效力及于原債權債務關系主體之外的與債務人發生關系的第三人。這種及于第三人的權利已不是合同法律關系,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原則,體現了債的對外效力,但債權人的撤銷權并非是對第三人的直接請求權,而是一項債權保全請求權,同時兼具形成權性質。
三、債權人撤銷權的成立要件
(一)客觀要件
1.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合法有效的債權。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合法有效的債權是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前提條件。債權必須在債務處分行為之前就已經有效存在。2.債務人實施了減少其財產的處分行為。3.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于債權,使債權不能完全受清償。若債務人的處分行為雖使其財產減少但仍不影響其對債權的清償時,債權人則不能干涉債務人的行為。
(二)主觀要件
依債務人處分其財產的行為是有償或無償而有所不同。若為有償行為,則須債務人、第三人為惡意。若為無償行為,則不以債務人和第三人的惡意為要件。債務人有無惡意,一般應實行推定原則,即只要債務人實施減少財產的行為,對債權人造成損失,就推定為有惡意。
四、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
(一)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主體及方式。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須由債權人以其名義通過訴訟方式為之。
(二)債權人撤銷權行使的權限范圍。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只能以自身的債權為基礎,撤銷權的行使范圍只能及于債權人所享有的債權為限,若債權為連帶債權則所有的債權人可以共同行使撤銷權,也可以由連帶債權人中的一個提起訴訟,若數個債權因同一債務人的行為而受損害,則各個債權人均有權提起訴訟,但其請求的范圍僅限于各自債權的范圍。②我國《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第二款亦明確規定“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
五、債權人撤銷權之訴的被告
撤銷權之訴的原告即為債權人,但關于債權人撤銷權之訴的被告,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同觀點。我國《合同法解釋(一)》第二十四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提起撤銷權訴訟時是以債務人為被告,未將受益人或受讓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該受益人或受讓人為第三人。”故有觀點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已明確在撤銷權訴訟中,只應列債務人為被告,而受益人或受讓人應列為第三人。筆者認為,《合同法解釋(一)》第二十四條并未明確規定受益人或受讓人不可以列為被告。因債權人撤銷權兼具請求權和形成權的性質,雖然債權人撤銷權并非是對益人或受讓人的直接請求權,但從效力上看,撤銷權的行使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債的效力擴張至受讓人或受益人,所產生的法律效果是使因債務人的損害行為而歸屬受益人或受讓人的權利自始失其效力,復歸于債務人,達到恢復債務人責任財產原狀,因此將債務人、受益人或受讓人均列為被告,相比而言更合理科學,更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和維護交易的秩序。
六、債權人撤銷權之訴證明責任分配
關于債權人撤銷權之訴證明責任分配,應結合債權人撤銷權之訴的特殊性,在實務中結合案情加以合理分配。
(一)債權人的證明責任
債權人撤銷權之訴中,債權人處于原告的地位,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旨在撤銷債務人濫用財產處分權的行為,因而首先,債權人應對撤銷權成立的要件承擔證明責任,諸如債權人對債務人存在有效的債權,債務人減少財產的行為有害于債權人的債權等撤銷權成立之要件,應由債權人負擔證明責任;但債務人減少財產的行為有害于債權的證明責任若一概由債權人負擔,證明標準較高,證明難度亦比較大,在現實中,債權人一般很難了解債務人財產狀況,無法確認債務人減少財產的行為是否已經損害了債權,因此,一概由債權人對此負擔證明責任,可能不利于保全債權,在司法實務中,可結合具體案情,一定程度可將此證明責任分配于債務人。其次,債權人應對訴訟時效舉證,即債權人起訴時未超過訴訟時效或除斥期間的證明。
(二)債務人的證明責任
債權人撤銷權之訴中,債務人處于被告的地位,債務人對其提出對抗債權人的理由應負證明責任,主要是就債權的合法性、訴訟時效及債權人的撤銷權是否成立等事項進行舉證。
(三)受讓人的證明責任
在債權人撤銷權之訴中,無論受益人或受讓人在訴訟中的地位為被告或第三人,因案件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應就對抗債權人的理由負證明責任。首先,就債權的合法性、訴訟時效及債權人的撤銷權是否成立等事項進行舉證。其次,就其受讓財產的主觀善意性,即以合理的價格受讓財產進行舉證。
七、撤銷權行使的期限
債權人的撤銷權應在一定期限內行使。我國《合同法》第七十五條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由此可知,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限屬于除斥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
[注釋]
① 主要參照以下著作——崔建遠主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徐國棟主編:《羅馬法與現代民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②主要參照——江平主編:《民法各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張維軍著:《撤銷權》探析,載《公司法合同法律師實務》,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參考文獻]
[1]崔建遠主編:《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王利明著:《合同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王利明:《撤銷權的若干問題探討》,載《民商法研究》(第三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江平主編:《民法各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6]張維軍著:《撤銷權》探析,載《公司法合同法律師實務》,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7]徐國棟主編:《羅馬法與現代民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單位:天臺縣人民法院,浙江 天臺 317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