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娟
摘要:現實社會中,不乏祖輩想把自己的財產直接留給孫輩的事例,但《繼承法》所列舉法定繼承人不包括孫子女、外孫子女。孫子女是否法定繼承人,不僅決定是遺囑還是遺贈繼承,而且影響到是否可以與祖父母簽訂遺贈撫養協議等,故明確孫子女、外孫子女的法定繼承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證孫子女、外孫子女應列為法定繼承人。
關鍵詞:法定繼承人;遺囑繼承;遺贈繼承;法定繼承人范圍;代位繼承
一、問題的提起
我國《繼承法》第十條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法律規定的法定繼承人顯然不包含孫子女、外孫子女,導致在司法實務中會發生一些不適當的情況。
二、司法實務的現狀
在公證和審判實務中,因(外)孫子女沒有被列《繼承法》中法定繼承人第一、二順序之列,故其不在法定繼承人之列。因此,祖父母、外祖父母把遺產留給孫子女、外孫子女的,公證處按遺贈處理,而遺贈公證費高于遺囑公證費。審判實務中,法官也把孫子女、外孫子女作為遺贈繼承人,并依此判斷權利義務以及接受繼承的方式。例如,一審法院依據繼承法“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后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的規定,認定原告外孫子呂某放棄接受遺贈。二審同樣認為屬遺贈繼承,但認定本案上訴人呂某在被繼承人董昌琪2008年去世后繼續在案涉房屋中居住,該產權證也一直由上訴人持有,故可以認定上訴人以實際行動做出了接受遺贈的意思表
示。[1]
學術界多數對此問題一筆帶過,沒有給與足夠的關注。很多民法或繼承法教材在介紹“法定繼承人”范圍時,均直接引用《繼承法》第10條的規定進行說明,從而在文字上將(外)孫子女排除于法定繼承人之外。[2]筆者不贊同(外)孫子女不是法定繼承人,也不贊同審判實務中認為(外)孫子在其父母健在時不是法定繼承人,贊同楊立新教授的觀點,認為將(外)孫子女作為代為繼承人通過代位繼承遺產,不能全面保護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繼承權。[3]下文將闡述自己的觀點的理由。
三、孫子女、外孫子女應為法定繼承人
(一)符合婚姻家庭關系調整范疇
繼承權作為特定親屬之間享有的民事權利,應以婚姻法為依據,平等地賦予各方當事人。(外)祖父母享有繼承權,(外)孫子女就也該享有繼承權。繼承法是調整婚姻家庭關系范疇內的法律,故在確定法定繼承權時,應以調整親屬關系的基本法婚姻法為依據,那么兩者調整的親屬關系范圍必須是一致的,在主體之間應具有相互對應的關系。《婚姻法》明確規定,其調整的親屬范圍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孫子女、外孫子女。上述范圍內的親屬關系相互之間存在著對應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婚姻法確定的權利義務,主要是依賴于他們血緣上的親疏遠近和感情上的互相依賴程度,而繼承權作為親屬關系之間的一種權利,應平等地賦予親屬關系中的各方當事人。
對《繼承法》不能僅理解為(外)祖父母對(外)孫子女有繼承,而(外)孫子女只享有代位繼承權。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被代位繼承權被代位繼承人放棄或被剝奪繼承權,其直系卑血親便無權代位繼承。這顯然不符合權利義務一致的原則,不符合公平。
(二)符合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
《繼承法》中明確規定遺囑繼承人必須法定繼承人,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家庭內外有別”的觀念相符合。按照我國民族的傳統理解,繼承對象被繼承人的家庭內部成員,而遺贈針對是家庭外部成員。若把(外)祖父母留給(外)孫子女的遺產的行為作為遺贈,也就等同把(外)孫子女作為家庭外部成員,不是內部成員,顯然不僅不符合邏輯,也違背我國傳統倫理,與我國《繼承法》立法本意背道而馳。在現實生活,從情感交流、從共同生活還是經濟方面看,兄弟姐妹之間密程度遠不如祖孫間親密。既然兄弟姐妹都作為法定第二順位的繼承人,怎能把(外)孫子女排除在法定繼承人之外,很不妥。而將孫子女輩視為法定繼承人,才適合社會民眾的習慣認知和傳統倫理,公民立遺囑自由的權利才會更好地得以保護,更好地確保遺愿得以實現。
(三)符合國際社會的立法趨勢
從世界范圍看,許多國家和地區民法典都將直系卑親屬列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如德國民法典規定: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1924條)[4]。法國民法典規定:死者的遺產,按照以下確定的順序與規則,貴屬于死者的子、女與直系卑親屬、直系尊親屬、旁系血親及其健在的配偶(731條)[5]。我國臺灣地區民法典規定: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下列順序定之:一、直系血親卑親屬;二、父母;三、兄弟姐妹;四、祖父母(第1138條)[6]。《美國統一繼承法典》規定的無遺囑繼承人,即法定繼承人可分為配偶繼承人和血親繼承人。在血親繼承中,第一順序繼承人是直系卑親屬。[7]英國規定的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是:“配偶、子女及其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權血緣兄弟姐妹、半血緣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權血緣的叔、伯、姑、舅、姨、半血緣的叔、伯、姑、舅、姨。”[8]《日本民法典》規定的法定繼承人范圍包
括配偶、子女及其直系卑親屬、直系尊親屬、兄弟姐妹及其子女。[9]上述國家和地區的民法典通過將直系卑親屬單列出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進而充分保護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繼承權。
世界各國與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依賴性也越來越強。在制定和發展本國法律規則時對外國相似的規則凝結成的經驗財富加利用是明智的。基于此,應將(外)孫子女作為法定繼承人是我國法定繼承人予以明確規定。
(四)符合我國傳統法定繼承制度
傳統的繼承制度,一直都是直系血親卑親屬的繼承權處于首要地位,實行“長子嫡孫”繼承制,《唐律·戶婚律》規定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人們普通注重祖孫之間的血緣、感情及生活上的密切聯系,法律進行調整時,應尊重這種傳統,剛通過的《民法總則》也規定了祖孫兩者間的監護責任:第27條規定,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父母死亡或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的監護人;第28條規定,其他近親屬,題中應有之義包含(外)孫子女,可以擔任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人。
結語
筆者建議,應將孫子女、外孫子女明確列入第二順位法定繼承人范圍。如此,孫子女、外孫子則既有固定的法定繼承權,同時若被繼承人的子女死亡時又可以根據代位繼承制度進行代位繼承作為第一順法定繼承人,且應該采用代位權固有權說來解釋代位繼承[10],從而保護了祖孫之間的感情,同時也擴大了我國法定繼承人的范圍。
[參考文獻]
[1]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法院(2014)沙民初字第556號民事判決(2014)大民一終字第1558號,載中國裁判文書網.
[2]江平主編.民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804-810;魏振瀛主編.民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00-602;尹田,趙萬一主編.民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1997:450-455;王衛國總主編,夏吟蘭主編.民法學(卷五)(婚姻家庭繼承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40-242;等等.
[3]李吉斌.孫輩可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J].法制日報.2013年4月9日第003版人大立法.
[4]參見《德國民法典》第1924-1932條.
[5]參見《法國民法典》第731條,第745-767條.
[6]參見臺灣地區《民法》第1138條.
[7]劉文.繼承法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86.
[8]劉文.繼承法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86
[9]王書江譯.日本民法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年:157
[10]放寬代位繼承的條件,明確規定當代位繼承人喪三或放棄繼承權時,代位繼承人仍然可以代位繼承。Pandektistrik(德國羅馬法學者)提出,如瑞士民法典也采用此學說.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法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