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夢涵
摘要:近年來,媒體的多元傳播與發展使得公共輿論事件頻發。本文以2017年“格斗兒童”事件為載體,明確在公共輿論事件過程中媒體在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媒體工作者應堅守“記錄著”“把關者”“理性與人文宣傳者”的定位,科學、準確傳播各種資訊與新聞,促進新聞正向、積極傳播與發展。
關鍵詞:格斗兒童輿論導向媒體工作者定位
一、“格斗兒童”與輿論導向
2017年7月,一段兩名來自成都恩波格斗俱樂部的少年進行格斗比賽的網絡視頻引發輿論熱議,公眾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參與格斗的兒童是否成年“俱樂部是否具備撫養資質”等方面。隨著輿論發酵,這家格斗俱樂部也遭到“疑似用孩子賺錢”“孩子無法接受義務教育”等質疑,公眾的關注與與輿論日益高漲。新聞媒體的采訪日益增多,在相關部門調查與政府工作下,發現恩波俱樂部在未成年撫養方面缺乏相關法律規定條件,部分少年兒童不愿意回到大涼山,政府決定少年學員應從俱樂部接走,格斗兒童最終回到大涼山。2017年11月份,在政府的支持下,恩波格斗俱樂部獲得了體校資質,曾經被“遣送”的孩子們可以繼續回來訓練與學習,畢業還能獲得國家承認的學歷。至此,引發公眾熱議的“格斗兒童事件”落下帷幕。
“格斗兒童”從開始的發酵到最后的落幕,都伴隨著網絡輿論的身影。通過網絡輿論推動“格斗事件”的發展,主要呈現出四個不同的階段:萌芽期、生成期、發展期和式微期。 格斗事件的萌芽期主要是指記者從偶然發現、跟蹤、采訪并發出視頻的過程。生成期指在視頻公布以后,經過互聯網等媒體的傳播,吸引公眾的關注與引發公眾討論。發展期主要是公眾的關注點由“恩波俱樂部是否具備資質”轉為“格斗兒童不愿意離開具備部”的深入思考。式微期是指格斗兒童送回大涼山,公眾的關注熱潮降低。
整個事件發展過程存在三次輿論導向,第一次在萌芽期和生成期,針對“未成年組參與格斗賽事”“格斗過程過于商業化”“恩波俱樂部是否通過培養未成年格斗在賺錢”的思考,對恩波俱樂部開展深入的調查;第二次是在政府與相關部門的介入下,在送“格斗兒童”回大涼山之際,新聞媒體對孩子的采訪引發的第二次輿論導向,討論的重點集中在“由于媒體的不負責的報道毀掉了孩子相對安穩的生活”,將對事件的關注點轉移到了媒體的責任報道問題上,公眾批評的要點主要是:某視頻多管閑事、因為博取關注量不顧及兒童被送回涼山之后的命運;第三次輿論導向是在政府的管理下,“格斗兒童”事件出現了一個公眾普遍能夠接受的結果。
二、“格斗兒童”事件背后媒體工作者角色導向分析
“格斗兒童”事件因媒體的角色導向與深入的調查呈現公眾更全面的事實,也由于媒體的角色導向不同,使得公眾在整個輿論過程中出現盲目情緒與非理性的言論,部分公眾完全依據自身思考與邏輯進行評論。在“格斗兒童”事件背后的媒體工作者角色導向分為兩類:
第一,理性人角色。新聞報道是讓公眾客觀認識事件和世界的,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自媒體時代,充斥著大量以記者、評論員自居的群體,為博取關注量,通過標題懸念、夸大事實的方式傳播部分虛假新聞,迫害社會正常秩序。媒體工作者要回歸理性精神,“格斗事件”最開始的視頻中沒有就兒童的未來做任何主觀的評論或呼吁,通過視頻的方式克制地呈現事實,搜集了相關的證據及說明,扮演了一個客觀講述事實的理性人角色。通過所掌握的事實給予觀眾思考的空間,公眾成為獨立、理性思考的主題。
第二,人文關懷角色。媒體工作者在尋求理性的同時,也要注重在社會公共事件中的人文關懷,對兒童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和復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解放與自由的追求。 雖然在整個事件的過程中,涉及多個群體的利益,但是在此事件中,媒體以人為本,在對兒童的采訪過程中深度的挖掘了事件背后所蘊含的人性,關注兒童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尊重事件參與者、受訪者,尊重事件當事人的表達權與受訪意愿,使其有充分表達和客觀陳述的機會, 媒體工作者就兒童的現狀、意愿做深入的報道,讓公眾對整個事件做全面、細致的了解。
三、輿論事件背后媒體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傳媒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新聞媒體工作者作為一個和社會息息相關的職業,要在復雜多變的情境中增強自身的職業素養,明確自己在新聞報道和社會中的角色定位。隨著我國媒體行業的不斷發展,公眾了解訊息的途徑多樣化,由傳統的紙質媒介發展到現在的自媒體(微信、微博等)形態,對事物掌握的信息與角度的不同,導致公眾面臨的價值判斷與思考也日益增多,如有不慎,會導致公眾對事件產生誤解或錯誤認識。通過正確科學的角色定位,引導輿論的良性發展,弘揚社會正能量。如果對這個定位不正確,那么效果會適得其反,甚至會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面作用。明確角色定位是新聞記者入職的前提與基礎,這樣才能保證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擁有正確的職業方向。
第一,媒體工作者的定位應當是“事件的記錄者”,為公民提供高質量的新聞服務,這是一種不可調比的總體性社會責任,秉承對事件客觀記錄的態度,掌握大量真實信息,將事情的始末以“文字”“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大眾。針對某一事件發生的現象進行描述,事件到底因何發生、事件發生造成了何種后果、后續如何都應該考慮整個事件中,報道事件、跟蹤事件、促成事件的順利解決,應該是媒體工作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角色職業定位,承擔的相應的社會責任。
第二,媒體工作者應該是“輿論把關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秷蟾妗凤@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4.3%。 大量不同類型的APP、手機網站和微信取代報紙、電視、廣播,成為公眾獲取信息咨詢的主要方式。信息大爆炸時代公眾接觸的信息多種多樣,既包括正向、積極的新聞與知識,也包括低俗庸俗的不良內容,甚至會在利益的驅動下,不惜制造假新聞混淆視聽 。與此同時產生的問題是公眾的意識形態的不同以及價值觀念的取向性問題,會對社會安定和公眾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干擾或者損害。《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明確指出:“新聞工作者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因此新聞媒體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利用專業知識過濾負面內容,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科學嚴謹的報道客觀事實,正面回應社會突發事件,已達到解答疑惑、聽取民意的效果,引導人民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觀念態度。endprint
第三,媒體工作者應該是“理性與人文宣傳者”。網絡新媒體的技術不斷發展,出現了一批新媒體工作者,傳統新聞工作者面臨巨大的機遇與挑戰。“人人都是記者”等說法不斷被認可。那么,新聞媒體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必然“超然”于客觀事物之外,忠實的代表媒體反映“公正客觀”的立場。在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新聞媒體工作者應該是“環境守望、社會良知”的角色,在社會職業角色中占據最重要角色。 媒體客觀公正、真實準確地報道和評論新聞事實,深度報道中感性上的表現與理性的客觀陳述恰切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新聞本質的回歸,以宣傳理性和人文關懷為新聞報道發展理念的媒體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結論
當前媒體工作者在順應時代發展與變化的過程中,會受到來自市場利益、角色越位、理念沖擊等多方面的影響,部分媒體工作中會存在過于迎合受眾、夸大新聞事實、主導新聞事件發展等錯誤做法,導致公眾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受到誤導,加上網絡媒體的多樣化使用,公眾輿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加深,有甚者甚至會阻礙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媒體工作者應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聯系公眾與事件,客觀報道新聞事實,明確自身“記錄者”“把關者”“理性與人文宣傳者”的角色,回歸新聞本身,在相關規章制度的制約下行事,既要追求時效也要講究實效,承擔相關社會責任,宣揚社會主流文化和主流價值觀,不斷加強新聞職業道德素養,明確網絡環境下的角色定位。
參考文獻:
[1]鄧若伊,余夢瓏. 網絡輿論的演化與事實公布的節奏[J]. 青年記者,2016(09):88-89.
[2]朱真武. 媒體要有理性精神[J]. 中國廣播,2013(02):88.
[3]楊涯人,鄒效維. 論人文關懷的文化內涵[J]. 學習與探索,2008(02):47-49.
[4]魏先努,成媛. 社會公共事件報道人文關懷缺失研究[J]. 新聞研究導刊,2015,6(03):3-4.
[5]毛婧. 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定位與職業素養[J]. 新聞研究導刊,2017,8(17):176.
[6]中國互聯網絡中心,[EB/OL]. http://www.cnnic.net.cn/ 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
[7]朱穎江. 淺析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應對策略[J]. 新聞傳播,2013(09):242.
[8]崔瀚文. 新聞工作者要強化“三種意識”[J]. 現代婦女(下旬),2014(10):299.
[9]張芳紅. 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24):50-51.
[10]喻國明. 記者應成為信息不對稱社會的平衡者——寫在2008年中國記者節[J]. 青年記者,2008(31):2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