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我們每天忙碌在臨床患者診療過程中,您是否想到在臨床“缺血性卒中”表現的患者中存在不同的病理學背景,其中包括多種病因和病理基礎所導致的小血管病和微循環功能障礙。無論是直接因素,還是繼發的伴隨因素,它確確實實存在著,并且參與了臨床缺血性卒中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整個過程。
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機制以及動脈粥樣硬化與缺血性卒中事件發生的臨床證據,為臨床提供了系列以指南為主體的藥物治療方案。多項國內外臨床專家共識影響和指導著缺血性卒中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抗動脈粥樣硬化、血栓事件形成的干預成為缺血性卒中預防和治療的核心靶點。但是,我們對多種病因和病理基礎改變導致的小血管病和微循環功能障礙還缺乏實驗室研究和臨床證據。探討針對小血管病的治療策略、腦缺血后循環代償的機制、卒中后的血管修復、卒中后神經網絡連接等等,是未來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方向。
王少石

專題主持人:王少石教授wangshaoshi@126.com
專題主持人簡介: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神經科主任、虹口區腦血管病診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二級),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0-2002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附屬威爾士王子醫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完成臨床博士后研究。上海跨世紀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勞動模范。
中國卒中學會理事,中國卒中學會腦血管病高危人群管理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卒中學會“紅手環志愿者”服務團秘書長,上海醫學會腦卒中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康復學會神經康復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國醫師定期考核神經內科專業編委會委員,上海市神經病學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2010年和澳大利亞合作創建ACTION中國臨床神經科醫師培訓班。
執筆撰寫“卒中患者營養管理的中國專家共識”,“卒中后抑郁臨床實踐的中國專家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