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梅, 趙密珍, 袁華招, 王 靜, 夏 謹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江蘇省高效園藝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江蘇南京 210014)
草莓色澤艷麗,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生長周期短、見效快、經濟價值高,是世界上重要的漿果果樹。近年來,我國的草莓產業獲得了迅猛發展,總面積和總產量均躍居世界第1位[1]。江蘇地處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我國優質草莓主要產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江蘇省草莓種植面積為 1.827萬hm2,其中設施草莓面積1.573萬hm2,露地草莓面積0.254萬hm2,總產量46.9萬t,總產值43.7億元。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草莓市場逐漸與國際市場對接,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草莓種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優化草莓生產成本收益和效益,滿足不同層次居民的需求,成為當前草莓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調查江蘇草莓主產區東海縣、邳州市、鹽城市鹽都區、海門市、句容市、南京市溧水區等縣(市、區)的生產現狀,以生產成本、經濟效益比較分析為切入點,對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以及不同模式的投入和產出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對品種性狀和種植水平進行評價,找出草莓產業生產成本的關鍵因素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提出應對策略,提高草莓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益;另一方面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充分發揮政府調控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江蘇草莓產業體系,提高我省草莓市場競爭力。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對江蘇草莓產區生產狀況進行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現場走訪和電話問詢等方式,重點對江蘇草莓主產區東海縣、邳州市、鹽城市鹽都區、海門市、句容市、南京市溧水區等地的品種結構、生產成本、經濟效益、生產模式與市場行情及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并采用Excel軟件對調查樣本進行統計分析。
2.1.1 設施條件及栽培方式 江蘇設施草莓主要以鋼架塑料大棚和(簡易)日光溫室促成栽培為主,少數使用塑料中棚或小拱棚進行半促成栽培,還有部分露地栽培(表1)。栽培方式一般是地栽為主,隨著人口老年化,勞動缺乏,省力化栽培近幾年悄悄興起,高架基質栽培逐步增加,而高架栽培越冬因低溫能耗大,相應配套技術還不成熟。

表1 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江蘇草莓主要設施條件及栽培方式
2.1.2 栽培品種 經調查統計(表2)分析,江蘇促成栽培主要品種有紅顏、寧玉、寧豐明寶、甜查理、豐香、章姬等,露地栽培主要品種有寶交早生、碩豐、哈尼、碩香、馬歇爾等,與趙密珍等2015年調查的栽培品種[2]稍有變化。近年來,豐香、明寶因種植年限較長,其優勢日趨減弱,栽培面積在縮小,紅顏、寧玉栽培面積上升比較顯著[3]。

表2 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江蘇草莓主要生產品種現狀
2.1.3 種苗繁育模式及來源 草莓是利用匍匐莖進行無性繁殖的作物,種植者往往可以自行選擇種苗進行繁苗。從江蘇省各區草莓種苗繁育分布來看,各縣、市、區均有分布,主要以露地育苗為主,但江蘇處于長江下游地區,高溫高濕天氣容易導致草莓苗染病、質量差,裸根苗定植后成活率低。避雨育苗能夠避免雨水傳播對種苗病菌侵染的影響,提高種苗繁苗系數及種苗質量。高架育苗雖然設施成本高,但占地少,時間短,易集中管理,定植后緩苗期短,成活率高,有逐漸增加趨勢[4]。2015年全省草莓面積1.83萬hm2,需要種苗數量19億株以上,經調查草莓種苗規模化繁育少,產業化程度低,主要以購買為主,據不完全統計本地種苗市場缺口達60%。
2.1.4 產業分布及面積 江蘇草莓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規模化的種植,通過近40年的發展,江蘇已成為全國草莓主要產地之一。據2015年中國農業統計資料顯示,江蘇草莓栽培面積和產量僅次于山東、安徽、遼寧,穩居全國第四,面積1.83萬hm2,產量46.9萬t。此次調查涉及全省56個草莓種植戶,基本涵蓋了目前江蘇草莓的主要產區。在產地分布上,各縣、市、區均有草莓栽培,但主要集中在東海縣、邳州市、鹽都區、海門市、句容市、溧水區等地,如東海黃川、句容白兔、邳州港上、海門常樂、鹽都新民、溧水傅家邊等都是有名的草莓主產區,栽培總面積占全省的48.92%,總產量占全省的 59.55%(表3)。

表3 江蘇草莓主要產區分布及面積
注:數據來源于《江蘇統計年鑒:2014》。
2.2.1 江蘇草莓生產成本構成及比例 經調查分析發現,草莓生產成本包含了直接和間接生產成本2個部分:草莓的直接生產成本包括生產材料投入、勞動力投入、土地成本以及燃油動力投入4個部分。第一,生產資料投入,是指生產過程中直接耗用的農業生產資料或與生產相關的實物或現金支出的直接費用。如購買種苗、農膜、化肥、農藥、蜜蜂等所花費的資金。在生產資料投入中種苗主要在市場購買,價格不穩定,其成本隨市場波動較大,所占比重最高,占到總成本的26.73%,其次是農膜,是滿足草莓促成栽培條件的常規農資,大棚要求保溫、透光,每年更換1次,成為固定投入。化肥、農藥等投入雖所占比重雖然不高,但其施用量的增加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投入成本直接上升。第二,勞動力投入,是指生產過程中投入的雇傭勞動力和家庭成員參與勞作的成本。草莓是技術要求高、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機械化程度低,種植過程中季節性雇傭勞動力作業的情況非常普遍,特別是定植期時間緊、溫度高、工作量大,加之近年來勞動力工價的逐年上升,勞動力的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與生產資料投入費用相當,也是使成本增加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勞動力成本計算方法是估算總用工量,根據當地雇傭和自有勞動力平均工價計算。第三,土地成本,是指流轉集體土地或承租農戶土地的出讓金或自營土地隱含成本。城郊或交通便利價格普遍稍高,但江蘇平均土地出讓金在15 000元/hm2左右。第四,燃油動力投入,是指生產過程中小型機械或加溫設施消耗的柴油或電力成本。單位面積投入所占比重不高,但隨著小型機械和加溫設施的推進,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成本上升。

表4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江蘇草莓平均直接生產成本
草莓的間接生產成本主要包括鋼架大棚折舊費、小型機械折舊費、小農具的折舊費用以及滴管系統等。草莓常用小型機械是起壟機、旋耕機。設備折舊按直線法測算[5-6],其中鋼架大棚按15年折舊,小型機械和小農具按10年折舊,滴管帶按3年折舊。計算公式為:年平均折舊費=農用機械原值/折舊年限;鋼架大棚是一次性投入,計算公式為:年平均折舊費=總投入/折舊年限;而草莓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小農具有鐵鍬、小鍬、噴霧器等,價格較低,其折舊費較少,對成本影響甚微。

表5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江蘇草莓平均間接生產成本
2.2.2 草莓生產總成本分析 草莓生產的總成本受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2個因素變動的影響。由表6可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草莓生產所發生的直接成本投入占總成本的比重高達82.91%,因生產資料受市場行情變化,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導致總成本的增漲較大,而間接成本僅占總成本的17.09%,因投入和折舊比較穩定,對總成本的影響相對較小。

表6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江蘇草莓平均生產總成本
2.2.3 草莓生產經濟效益分析
2.2.3.1 草莓不同時期銷售價格及產量 由表7可見,草莓在12月少量上市,售價最高,江蘇平均售價可達 40.82元/kg,元旦、春節前的價格也相對較高,在26.43~34.29元/kg之間,隨著天氣回暖,草莓大量上市,3—4月份價格會有明顯回落,一般在5.53~19.74元/kg之間,由此,江蘇草莓可選擇早熟品種,搶早上市,提高年前產量,有利于草莓種植者獲得高效益。
2.2.3.2 江蘇草莓平均產量及收益匯總 趙密珍等2010年

表7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江蘇草莓平均銷售價格及產量
統計分析顯示:草莓設施生產的平均總支出為 9.25萬元/hm2,總收入為24.58萬元/hm2,純收入為 15.33萬元/hm2,純收入最高可達27.00萬元/hm2[7];2011年草莓設施生產平均總支出約為12萬元/hm2,總收入為 33萬元/hm2,純收入平均為21萬元/hm2,最高可達 36萬元/hm2[2]。對比江蘇草莓平均生產成本2010年的 9.25萬元/hm2和2011年的12萬元/hm2,2016年總成本增加至21.12萬元/hm2,增加幅度較大;而純收入2010年 15.33萬元/hm2和2011年21萬元/hm2,2016年下降至 19.03萬元/hm2,凈收益下降,成本的大幅增加和凈收益的下降導致經濟效益逐年下滑(表8)。

表8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江蘇草莓平均產量及收益匯總
注:總收益=產量×銷售單價+政府補貼,總成本=直接生產成本+間接生產成本,凈收益=總收益-總成本。
江蘇草莓栽培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0.40%,在農業產業中所占比例很小,但是,草莓作為冬季應時鮮果,種植時間短,經濟效益好,成為高效農業發展首選項目之一。近幾年,江蘇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設施農業高速增長,園藝設施化、集約化生產水平大幅提升,草莓設施栽培面積已達栽培總面積的86.13%。同時江蘇是全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省份,伴隨草莓從業人員老年化,栽培方式逐漸轉向省力化,基質、營養液等省力栽培方式雖在生產中示范應用,但由于配套技術和設施投入以及草莓種植戶接受能力等因素影響,普及率不高[8-10]。部分種植戶思想觀念傳統,在草莓生產中普遍存在自繁自育自銷現象,品種更新慢,新模式、新技術應用率低,專業化低[11]。
江蘇地處沿海發達地區,歸屬長三角經濟發展帶,人口稠密,消費力強。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果品優質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草莓是技術要求高、勞動密集型、高投入和高產出的農業產業。生產總成本的大幅增加導致草莓種植總收益降幅較大,對比2011年,草莓種植生產總成本增加6萬多元/hm2,凈收益下降1.97萬元/hm2,由此來看,草莓種植總成本大幅增加導致種植凈收益的下滑。
地方政府為了提高種植戶的積極性,除常規農業補貼之外,對新建、擴建高效農業生產設施采取直接補貼的形式。財政補貼資金達設施投入的50%以上,草莓產業主要用于鋼架大棚補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補償成本支出,但有限的補貼難以抵消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難以遏制草莓種植總收益的下滑。
針對江蘇本土情況,建議增加科技投入,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提升草莓產業。生產中的主栽品種紅頰、章姬等優良品種不抗炭疽病,育苗困難。因此,要加強科研的投入,有計劃、有組織地研究、選育出抗病優質品種,建立優質種苗繁育體系,完善標準化栽培技術,研究開發省力省工栽培技術等,減少育苗、生產中的勞動力投入,降低化肥農藥的投入,提升江蘇草莓產業種植水平[7,12]。通過示范推廣優良品種、先進技術,舉辦農戶培訓,視頻資料宣傳等多渠道,進一步強化科技培訓與新型農民培育,提升種植戶綜合素質,逐步推行科技指導生產,提升草莓種植效益。目前在草莓生產中普遍存在自繁自育自銷現象,貫穿草莓整個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組織化程度不高,沒有市場競爭力。因此,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加強技術服務和市場行情信息服務,加大品牌宣傳,為草莓產業發展造勢聚力。同時研發草莓深加工技術,規避市場風險,提高附加值,延長草莓產業鏈,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江蘇省草莓產業可持續發展。
[1]萬春雁,糜 林,李金鳳,等. 我國草莓新品種選育進展及育種實踐[J]. 江西農業學報,2010,22(11):37-39,44.
[2]趙密珍,錢亞明,王壯偉,等. 江蘇草莓產業現狀與展望[C]//中國園藝學會.草莓研究進展(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444-448.
[3]劉書仁,蔣薇薇,趙鳳麗,等. 淺談句容市草莓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 上海農業科技,2016(2):19,46.
[4]王 瓊,宗 靜,馬 欣. 北京市草莓種苗生產現狀及對策[J]. 中國園藝文摘,2017,33(5):49,81.
[5]國家發展改革委建設部. 方法與參數[M]. 3版.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6]姜兆彤,王春花,雷家軍,等. 遼寧東港草莓生產現狀調查及分析[J]. 中國果樹,2013(5):72-74.
[7]趙密珍,錢亞明. 江蘇省草莓生產現狀調查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0(3):1-2.
[8]袁 敏,崔永亮,鄭曉琴,等. 四川省草莓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J]. 北方園藝,2017(5):174-180.
[9]張志宏,高秀巖,杜國棟,等. 草莓生產的發展趨勢——省力化栽培[J]. 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0):101-103.
[10]糜 林,霍恒志,李金鳳,等. 草莓省力化架式基質栽培技術規程[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221-223.
[11]張玉軍,李國平. 產業鏈視角下江蘇草莓產業競爭能力提升的對策分析[J]. 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41-345.
[12]趙密珍,王 靜,王壯偉,等. 世界草莓產業發展現狀及江浙滬草莓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J]. 江蘇農業科學,2012,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