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扶蓉,匡德花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1)
社會服務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利用自身物質資源、智力資源等為社會提供直接的服務。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在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辦學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能為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提供內在動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進一步增強社會服務能力。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因其辦學定位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故其社會服務功能應定位于提供應用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服務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從2013年到2016年福建省51所高職院校校均社會服務貢獻統計(見表1)分析來看,2013年至2016年,福建省高職院校校均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從27.39萬元增長至30.49萬元,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則從39.19萬元下降至27.32萬元,技術交易到款額由1.22萬元增至208.43萬元,非學歷培訓到款額從134.05萬元降至48.43萬元。校均社會服務貢獻整體呈上升態勢,尤其是橫向技術服務與技術交易增長明顯,但非學歷培訓與縱向科研經費則發展受挫。

表1 2013—2016年福建省51所高職院校校均社會服務貢獻統計
由于受自身發展歷史局限,高職院校辦學水平仍未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有較多高職院校對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沒有意識到社會服務工作對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與外延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仍有相當部分教職工認為自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沒有時間和精力對行業、技術發展的熱點和難點進行深入研究,也無法將其科研工作、社會服務工作與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起來[1]。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尚未將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置于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缺乏應有的統籌管理和全盤規劃,導致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另外,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很難在職稱評審、職位晉升和加薪等方面得到準確合理的體現,導致大部分教師對社會服務工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社會服務管理機制和制度不健全,社會服務管理和運行長效機制缺乏,尤其是有效的社會服務激勵機制、評價制度等尚未建立,嚴重制約著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
應用技術服務是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中的短板,教師科研動力不足和科技成果轉化困難是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開展應用技術創新研究普遍存在的兩大瓶頸問題。由于缺乏校企協同創新平臺和機制、科研管理及激勵機制不完善、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等,未能有效解決企業一線技術難題,學校與企業無法建立互補雙贏的合作關系,導致其在應用技術研究成果轉化方面出現困難,科研成果轉化率和經濟效益較低。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有著百年辦學歷史的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近年來從分析國家健康產業新政策、對接健康產業轉型需求以及創新和完善管理機制等方面入手,推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實踐探究。
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充分發揮,首先應根據自身定位,做好社會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即必須依據區域行業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深入研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認真思考學校社會服務的重點方向,明確社會服務目標任務,合理制訂符合學校長遠發展實際的社會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增強社會服務有效性[2]。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福建省“十三五”衛生計生事業發展專項規劃》《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等文件對政策背景和產業需求進行分析,從整體發展、專項建設以及重點建設等方面對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做了整體且成體系的規劃設計。首先,通過制定實施《學院“十三五”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把社會服務工作納入“十三五”發展規劃總體目標,從戰略層面規劃社會服務的指導思想、服務領域、服務范圍、推進策略及中長期發展目標;其次,制定實施《學院“十三五”科研工作規劃》以及《學院為區域、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的年度計劃》,對年度開展技術服務的重點方向、主要內容等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再次,在已有詳細規劃的基礎上,學院繪制了社會服務能力建設藍圖,見圖1。

圖1 社會服務體系建設路線設計圖
技術服務平臺尤其是校企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是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依托,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要不斷加強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就應準確對接產業或企業需求,建立校企協同創新平臺與機制,搭建和打造應用技術服務平臺,形成社會服務合力。良好的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好后,教職員工才能依托平臺,積極主動參加企業產品升級換代以及技術改造研發等項目和企業員工培訓工作,推進應用技術創新研究和產品研發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科技服務成效。因此,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根據自身社會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對接健康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建設好服務健康產業的產學研綜合平臺。
科學、合理、高效的激勵機制是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工作有效開展的動力保證和前提條件,通過在職稱評聘、崗位聘任考核、激勵機制上向應用技術服務人員政策傾斜,在技術服務、專利申請、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大力獎勵,可以有效激發應用技術服務人員內在研發動力。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系列社會服務管理制度的制定實施,建立健全社會服務的內部激勵機制,有效引導、激勵教職工開展社會服務工作。
一是優化科研獎勵機制,加大教職工社會服務工作的獎勵力度[3]。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優化激勵機制調動教師應用技術創新研究與轉化的積極性,根據教職工參與社會服務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按照比例實施獎勵。通過修訂《學院專利管理辦法》,每年安排10萬元經費預算作為專利基金,用于鼓勵和支持教職工開展應用技術方面的研究,對職務發明專利的發明人實行按地方政府獎勵金最高金額1∶2的比例實施配套獎勵。還出臺了《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和收益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科研項目所產生成果轉化的收益分配按照7∶3的比例,確定了研發團隊與學院的分配比例。
二是改革崗位聘任制度,建立和完善績效評價激勵機制。將教職工社會服務工作納入教師綜合考評體系,教職工開展社會服務與年度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等掛鉤,教職工參加社會服務成果和業績按照一定比例計算工作量。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于2016年出臺了《第三聘期全員聘任實施意見》和《教師等系列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實施方案》,將主持或參與各類課題、企事業橫向課題、獲得與本人從事專業方向一致的授權發明專利等應用技術服務作為專技人員職務和崗位聘任業績成果和考核的重要條件之一,聘任和年度考核制度向應用技術服務傾斜。
三是制定實施技術服務的“特區”制度,強化教職工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為推進現代養生保健產品研發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強化教職工社會服務能力建設,鼓勵教師承擔地方有關部門或企業委托的橫向課題、技術研發項目等,專門出臺了《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人事管理暫行規定》,實行協同單位之間人員的互聘流動以及人才管理采取可進可出動態管理制度。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把社會服務擺在學院工作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發揮獨特的專業優勢,對接健康服務產業需求,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拓寬社會服務內容,推進社會服務實踐走向深入,有效推進了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
學院先后建設有福建省高等學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福建省高校應用文科研究中心和現代養生保健產品研發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
建設福建省高等學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拓展產學研合作途徑,加強與醫院、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等單位的橫向合作,引入技術開發服務項目,提升技術服務水平和收入;成立現代養生保健產品研發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動對接福建省健康產業發展重大需求,聯合我省醫療機構、高校、科研機構、保健食品及康復用品生產企業、護理服務機構等行業企業的資源,圍繞養生保健食品研發、養老康復用品研發兩個領域,重點開展養生保健食品、養老康復用品等的研發以及協同創新生產應用技術;學院的福建省高校應用文科研究中心獲批建設,可以對接健康服務業,開展技術精準扶貧、醫養照護培訓、母嬰照護培訓、教學視頻開發、健康(特殊病種)調查等培訓服務項目。
科技創新及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了學院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實現學院應用技術研發服務和技術技能培訓服務的“雙輪驅動,兩翼齊飛”,成功打造了服務健康產業的產學研綜合平臺,提升了學院的社會服務質量與水平。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技術服務,以橫向項目形式承接醫藥衛生行業和健康服務業技術服務委托,解決行業企業關鍵技術和重大技術難題。僅2016年,就面向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福州集珍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州第七醫院和福建中醫藥大學等提供技術服務多項。
學院推進藥物化學合成及化學新藥的研究與開發,完成了國家3類新藥伏立諾他原料的合成及其膠囊制劑的制備,并按化學藥品新藥3類的注冊要求完成原料及制劑的質量研究及穩定性考察,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開展藥物臨床試驗。學院還以項目培育形式推進保健食品、養老康復產品、美容化妝品及微生物發酵產品等養生保健產品研發及技術積累,立項開展了“一種含橄欖苦甙抗菌護膚洗手液的研發”等9個項目的研究工作,與相關企業合作開發了包括橄欖袋泡茶、橄欖護膚精華和橄欖免洗手消毒液等橄欖系列產品以及“認識常用藥品”教育游戲軟件、藥膳撲克牌等應用技術產品。此外,學院還針對福建省特色中藥材生物資源及天然產物,開展活性成分的分離純化、化學結構修飾、構效關系研究、藥效評價以及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完成了福建余甘子健胃消食成分數字化指紋圖譜研究、建青黛高效液相及毛細管電泳指紋圖譜研究。
學院為省內外相關企事業單位提供技術培訓服務,僅2016年就開展了中藥調劑員和醫藥購銷員職業技能鑒定技術講座和培訓工作,完成醫藥商品購銷員、中藥調劑員職業技能鑒定等工作;福建省高校應用文科研究中心為南平市臨床護士進行外科護理相關培訓以及為鼓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八段錦中醫健康操培訓等。2017年,學院延續護理福建省高校應用文科研究中心還與福建瑞泉服務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國家衛計委醫養照護專項技能培訓與考核認證、醫養照護專項培訓視頻教材開發、德國養老護理培訓學習就業項目;與臺江美亞健康體檢中心、臺江社區共同開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社區居民現場急救培訓項目等。學院還積極推進相關技術咨詢服務工作。福建省高校應用文科研究中心通過線上線下模式為群眾提供延續護理相關技能咨詢服務,如開設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和家庭護理相關的護理知識,每周三推送“跟我學:延續護理知識”,周五推送“跟我做:延續護理技術”,該微信平臺的關注度日益提高。
隨著醫藥衛生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醫藥衛生類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越來越趨向于應用技術服務和為基層社區的培訓咨詢服務等[4]。充分發揮社會服務功能,有助于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和辦學活力,從而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或行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力量,為醫藥衛生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1]李曉敏.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職能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6(1):216-220.
[2]李蕾.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建設途徑的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15(4):22-24.
[3]張菊霞,王琪.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實踐樣態、存在問題及提升策略——基于浙江省47所高職院校質量報告的分析[J].職教論壇,2017(4):39-44.
[4]蘇景軍,龔蘭芳,邵忠良,等.高職院校提升科技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探索[J].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2(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