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衛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3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響的是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這不僅是學校的大事,更是全黨和全社會的大事。高職教育肩負著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對高職畢業生提出的根本要求。自2007年升格以來,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按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則,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區和企業四位一體的“大德育”格局,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既具有職業精神和較高的道德情操,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
為切實克服部分高職院校在辦學理念上“重智輕德”的傾向,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德育,一手抓智育和技能教育,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并把德育工作納入對各黨總支、各系部和全體教職員工考核的重要指標,獎優罰劣,實施“一票否決制”,使全體教職員工人人身上有壓力、有動力去做好學校德育工作。
教師除了教書授業,還要傳道育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人格魅力、治學態度和奉獻精神,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學校定期邀請知名專家學者、道德楷模到學校為所有教師做報告,以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師德境界。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組織各科教師(特別是德育課教師)外出參加學術會議、現場觀摩和社會考察,既開闊了視野,又增長了才干。
輔導員和班主任是學生的引路人和德育的具體實施者,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承擔著指導學生的職責。一位優秀的輔導員、班主任對于培養好的班風和學風、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成長的困惑和難題至關重要。學校堅持通過“傳、幫、帶”,讓年輕輔導員、班主任能學到更多的實踐經驗。同時,充分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和社會資源,加強輔導員和班主任業務素質和專項能力提升培訓,提高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
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第一,改革德育的內容,根據高職學生的特點和高職德育工作的目標,結合教材的重點、社會的焦點和學生的難點來選擇德育內容。第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讓德育內容貼近社會、貼近學生、貼近生活,采用通俗的語言,來提高德育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第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四,改進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根據高職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欠缺的特點,利用多媒體、電影、動漫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利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課堂討論等方法讓高職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既學到知識,又提高人文素質。
教育不是萬能的。制度對于人們的行為具有強制約束作用,能夠幫助人們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教育不糾偏,教育無實效。應高度重視行為管理,矯正偏離行為,將思想正面教育與行為糾偏有機結合起來。針對我校中高職學生綜合素質不盡如人意的現狀,我校在堅持教育為主的前提下,高度重視制度育人,先后制定完善了早操制度、生活作息制度、學生紀律預警制度、品德操行評定制度等。發揮制度的懲戒作用,在制度的強制規范下,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開展品牌社團、職業文化進校園、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等文化主題活動,努力營造催人奮進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育人作用。
我校中職、高職并存,有數據顯示,職業院校的學生大多數出身于農村,來自社會底層,問題家庭和問題學生居多。針對這種情況,在新生報到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和家長留下彼此的聯系方式,建立學校和學生家長聯系的渠道。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我們和家長及時溝通聯系,讓家長協助教育,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我們借鑒中小學和家長及時溝通聯系的做法,得到了家長的高度認可,在實踐中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在以后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在不侵犯學生個人隱私的情況下,盡可能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重點關注家庭情況特殊的學生,比如單親家庭、離異家庭。既幫助他們及時解決在學校生活和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困難,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是否有問題、人格是否健全,以便及時給予心理干預。
(1)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育人。工學結合是高職辦學的最大特點。學校與實習單位合作,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在整個實習階段,實習單位教師既負責對學生技能進行指導培訓,還要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行為習慣教育。
(2)構建德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比單純的說教灌輸更有吸引力和說服力。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考察、志愿服務等活動,能讓學生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3)開展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升國旗儀式”“義務照顧敬老院老人”等活動,讓學生愛黨、愛國,遵紀守法,敬老愛幼,助人為樂。
近幾年我院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學生無論是職業技能還是道德素養都深受用人單位好評,這與學校多年來堅持多渠道育人、構建“大德育”格局是分不開的。
盡管我院德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互聯網+95后”新形勢下如何面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應成為每一位高校德育工作者思考的時代課題。今后還需要繼續探索研究高職學生德育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不斷開創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