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玲,張 斌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 100069)
當前,在多數醫學院校中,醫學生的課程內容除專業課程之外還設置了不同門類的人文社科課程,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高校中設置較為普遍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其目的在于通過一系列有助于醫學生提高自我認知、提升人際交往技能、掌握壓力調控和情緒管理能力、珍愛生命等不同環節的內容,為大學新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涉及學習與生活環境的心理素質教育。然而有學者提出,長期以來,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內容設置上過分關注心理問題的預防與矯治,忽視了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偏離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教育與發展為主,促進全體學生成長發展的最終目標[1]。因此,在醫學院校的不同專業中,了解學生在心理需求、授課方式及學時要求等方面是否具有專業特點,并在掌握其異同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設計授課方案,安排授課內容及授課模式,因人而異地加強醫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尤其必要,現將相關研究介紹如下。
針對醫學院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共260名,其中男性105名,占調查人數的40.4%;女性155名,占調查人數的59.6%。專業構成包括臨床醫學、基礎醫學、中醫學、中藥學、康復治療學、藥學,其中中醫學、中藥學、康復治療學、藥學共146名學生,占調查人數的56.2%;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共114名學生,占調查人數的43.8%。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面向不同專業的醫學生進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關情況的現狀調查,主要包括醫學生的心理需求現狀、對于課程具體環節的反饋、對于授課形式的評價等內容。對于授課形式,分別以完全不喜歡、不太喜歡、一般、比較喜歡、非常喜歡進行了分級評價。
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于相關內容進行了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面對不同環境及應對現實事件時,個體所選擇的應對方式一般具有較為穩定的傾向性,這種傾向體現在認知、態度和行為上具有不同的特征,而這種差異則來自個體對現實情景的理解和經驗及其心理成熟的不同階段。由于醫學專業課程涉及基礎和臨床等不同領域,課程知識點抽象繁多,均需要實踐和思維能力,因而醫學院校學生的課業壓力較大。此外,醫學生入學之后還面臨著適應新的空間環境和人際環境等問題。因此,在調查中發現,醫學生的心理需求首位是人際交往,其次為情緒管理,再次為壓力應對和自信建立,而戀愛問題和學習問題并未成為學生主要的心理需求。對于上述的心理需求,在選擇解決途徑時,醫學生首選求助友人,其次為自助調適,再次為求助家人,而通過心理咨詢尋求幫助則排在上述應對方式之后,見表1。可見,在遇到心理問題時,醫學生還沒有利用學校心理咨詢機構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務資源的明確意識。
在了解心理需求現狀及解決途徑的基礎上,通過χ2檢驗對于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需求及解決途徑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專業學生在大多數的心理需求上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僅在網絡依賴及職業規劃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大多數解決途徑上比較,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僅在心理咨詢和自助調適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由結果可見,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需要具備較全面的綜合素質、較強的臨床處理問題能力和科研能力,相較于其他專業學生更為關注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而他們在面對心理問題時也會更多地通過自我調適或心理咨詢的方式解決。
此外,從醫學生對于授課方式的反饋中可見,學生更傾向于理論講授之外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模擬、視頻賞析、案例分析等具有實時互動及刺激視聽覺的教學方式。其中,認同度較高的為視頻賞析、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授課方式,見表3。

表1 醫學生的心理需求現狀及解決途徑

表2 不同專業醫學生在心理需求及解決途徑上的差異分析(人)

表3 醫學生對授課方式的反饋
由于醫學生的專業不同,因此在安排具體的課程側重點時,應該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心理需求,對于授課中的側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適當調整,力求通過授課內容中的靈活變通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正如有學者提出,醫學院校要高度認識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要充分認識醫學人文社會學科的地位及其在培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人文關懷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從課程種類、學時數、學習要求等方面加大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重視對醫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2]。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傳遞的信息對于學生的心理素質養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心理需求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相應的專題及知識點就極為必要。
在傳統形式的課堂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較為常見。但是當前社會環境中多渠道的信息傳遞方式,使得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庫、專業論壇、網絡課程、搜索引擎、微課等不同途徑掌握課程資源,因此知識的獲取已經不再拘泥于刻板而耗時的傳統教學模式,主客體固定的教育模式也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育理念倡導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創造性、主體性、個性化、開放性、多樣化、生態和諧、系統性十大觀點,關注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并以構建有機、融合、有序運行的教育環境為目標,在這一教育新體系中,現代教學模式也應在師生互動中為學生提供更多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機會,如通過情景模擬、視頻賞析、案例分析等教學形式,給學生提供表達自身觀點、建立自信、博采眾長、自我完善的途徑,培養學生主動掌握、理解、分析和判斷知識以及結合各自的關注點搜集信息資源并融會貫通的能力,并將這一能力加以應用,以點至面地從一門人文社科課程的學習輻射到其他課程的學習。這能夠提高醫學院校學生自主、自律、自信的學習和運用課程知識的能力。
有學者提出,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只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部分,各高校在實際工作中,應努力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由問題導向向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轉軌[3]。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中,安排了具有針對性的情緒管理、壓力應對、環境適應、珍愛生命等素質教育環節,而在授課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在通過適當的表情和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感受和辨別他人的情緒方面,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表達自身情緒和察覺他人情緒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使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情緒,運用合適的表情表達自己的情緒,妥善得體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觀察和理解他人的表情及情緒,是體現個體情緒智力的重要方面。而這些素質能力的教育遠非一日之功,需要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提供自我領悟的機會,促進學生真正將這些技能內化成具有鮮明個體特點的能力。現代教育推崇開發學生的創造性、主體性和個性,而培養適應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全面發展的學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樣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初衷。因此在授課中需要有機結合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生活中形成主動探索求新的個性特征,以積極心態和完善人格應對現實社會。
[1]李小青,宋傳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研究[J].高教學刊,2017(5):88-90.
[2]劉歡,蔣連城,汪一江.國內醫學生人文素質現狀及培養對策的綜述[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4):1-2.
[3]俞國良,王浩.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思考:訪談證據[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