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紅,王 英,劉小旦
(嘉峪關市中心血站,甘肅 嘉峪關 735100)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我市機采血小板的用量逐年增長,但因單采血小板過程耗時長,需從獻血者血循環中一次性采集1~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采血針頭需要長時間滯留在血管內,因此較容易發生獻血不良反應,而皮下血腫為最常見的一種獻血不良反應[1],嚴重時會發生肘部淤血、青紫甚至伴有針眼部位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如果處理不及時,會給獻血者帶來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并影響其再次獻血的熱情。為避免和預防獻血后皮下血腫的發生、減輕獻血者的痛苦、減少機采血小板耗材的浪費,保證血小板采集的正常進行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回顧性分析18例無償機采獻血者采血后出現皮下血腫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預防措施,現介紹如下。
2011年1 月—2016年12月經體檢征詢符合獻血要求,且血液檢驗合格的機采獻血者2 298人次,其中女性468人次,男性1 830人次。
采用MCS+血細胞分離機(美國血液技術公司)和其配套的一次性封閉式耗材、ACD-A抗凝劑(500 ml,山東威高集團),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采集1~2個治療量的血小板。

表1 機采獻血者發生皮下血腫的原因
無償機采獻血者中18人次獻血后出現皮下血腫,發生率為0.78%(18/2 298)。其中女性 7人次,發生率為 1.50%(7/468);男性11人次,發生率為0.60%(11/1 830)。女性發生皮下血腫的概率高于男性。
由表1可知,機采獻血者獻血后皮下血腫發生率為0.78%,其中女性7人次,發生率為1.50%;男性11人次,發生率為0.60%,女性高于男性。單采血小板后調查發現,皮下血腫的發生主要與獻血者的血管選擇有關,女性因生理原因,肘部血管比男性深且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采血人員血管穿刺的難度。因此,對獻血者血管原因或采集過程中姿勢不當造成的皮下血腫,要做好對癥處理,并積極采取護理措施。采集人員采血前應仔細查看獻血者雙臂肘部靜脈,對血管條件不理想的獻血者請資深的工作人員操作,上機后囑咐獻血者握松拳動作幅度適中。
同時皮下血腫的發生還受以下因素的影響:(1)按壓方法不當。采集血小板的針頭為16號,較平時采血檢驗時針頭粗很多,因此對局部穿刺點皮膚的皮下組織靜脈血管壁損傷相對較大,再加上機采獻血后按壓針眼時間太短,力度不夠,按壓范圍太小或者由于緊張沒有按壓到位,均可導致血液流入組織間隙造成皮下血腫[2]。(2)穿刺方法不當。工作人員穿刺不當,穿刺時容易造成周圍血管的意外損傷或穿刺血管的貫通損傷,易導致皮下血腫的發生。采血人員要學會針對獻血者血管的個體差異,分析并提高不同個體血管的穿刺技術。(3)精神過度緊張。由于獻血者精神緊張,血管易出現痙攣,造成皮下淤血。因此必須加強宣傳,以取得獻血者的信任和理解,幫助獻血者減輕心理負擔,消除緊張恐懼心理,以保證采血過程的順利完成。
針對單采血小板皮下血腫形成的原因,工作人員拔針后應正確指導獻血者按壓針眼,力度要適宜,時間不少于10分鐘,再用自粘彈性繃帶包扎,松緊適宜。現在手機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從前,剛剛獻完血就忙著打電話、回信息的人普遍存在,部分獻血者甚至顧不上休息,忙于離開現場。針對這種現象,要求獻血者完全用手指按壓有時候會顯得缺乏人性化服務,在獻血者獻完血小板拔針后,工作人員將無菌棉球放在針眼上方的無菌防水創可貼上,在這個基礎上加用自粘彈性繃帶加壓止血。應用自粘繃帶后,獻血者的手可以活動自如,告知獻血者20分鐘后自行解開,這樣既可以給獻血者留下人性化服務的好印象,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獻血者體會到獻血的安全性。同時加強采血后的護理,采集完畢后叮囑獻血者24小時內不要劇烈運動,尤其是穿刺側手臂注意休息,避免提重物,以免造成皮下血腫。如發生皮下血腫,24小時內冷敷,以利于止血;24小時后熱敷,以利于血腫吸收。若在單采血小板現場發現出現皮下血腫的獻血者,應及時進行正確護理,向獻血者解釋原因,做好思想工作,消除恐懼心理,告知相關注意事項,以增加獻血者再次參加捐獻血小板的概率。
綜上所述,加強采血人員的責任心并加強宣傳,做好獻血者的心理疏導,指導獻血者正確按壓穿刺點,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不僅可以保護獻血者,還能促進無償獻血工作順利開展。同時對發生皮下血腫的獻血者做好回訪與有效溝通,不僅是對獻血者精神上的安慰,也體現了血站對獻血者的重視和尊重,拉近了血站和獻血者之間的距離,使其對血站產生信任,而且對于動員再次獻血具有重要意義。
[1]李艷,洪纓,康建勛,等.單采血小板后皮下血腫調查及預防措施探討[J].中國輸血雜志,2016,29(10):1179-1181.
[2]柏則蓉,王小芹,宋海彬.無償機采獻血者皮下淤血原因分析與護理[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3):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