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梅,陳來秀,劉春燕
(武威腫瘤醫院,甘肅 武威 733000)
PICC置管是一種新興的血管通道技術,2011年我院將PICC技術應用于臨床,主要用于需要中長期輸液治療和輸注刺激性藥物的患者。該項技術避免了反復穿刺和化療藥物外滲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有效保護了患者血管[1]。但是傳統的PICC置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需要在靜脈可視或可觸及下完成穿刺,如果患者肥胖、反復多次化療等使外周血管不能觸及或看不見,則無法通過盲穿成功置管。另外,肘下置管不僅并發癥較多,而且限制患者穿刺側肢體的活動。而超聲引導下的塞丁格技術可以解決穿刺難的問題,但是我院是一所基層醫院,PICC置管量相對不足,收治的患者絕大多數是農民,而PICC置管專用超聲引導系統價格昂貴。基于以上原因,我院在傳統的PICC置管中應用超聲診斷儀進行血管定位穿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將2016年1月—5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172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09例,女性63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56.36±1.34)歲;胃癌52例,食管癌32例,乳腺癌48例,白血病22例,宮頸癌18例。將2016年6月—11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220例作為干預組,其中男性123例,女性97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55.58±1.21)歲;胃癌63例,食管癌 42例,乳腺癌60例,白血病31例,宮頸癌24例。兩組均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單腔4Fr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置管后采用常規方案化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種及治療方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按照傳統盲穿置管流程選擇可直視的貴要靜脈、頭靜脈或肘正中靜脈行PICC置管。
1.2.2 干預組 操作前常規做好用物、患者準備,超聲科醫生用超聲探頭探查患者雙側血管,查看有無血栓,區分動、靜脈,經評估后選擇血管。確定穿刺的血管后消毒皮膚,使無菌平面最大化。穿刺時超聲科醫生用超聲探頭探查貴要靜脈直徑,選擇最佳穿刺部位,將探頭固定在縱切面上保持不動,操作者持穿刺針,眼睛視超聲顯示屏進針,見針尖刺入血管后平行推進導入鞘,確保導入鞘在血管內,左手按壓穿刺點上方靜脈,撤出針芯,緩慢勻速送入導管,拍X線片定位,確定導管尖端位置。
1.3.1 置管成功率和相關并發癥發生率 記錄置管過程,記錄置管成功率,置管后跟蹤隨訪,了解患者置管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3.2 舒適度 根據張晗鳳等[2]研究的PICC留置期間舒適度問卷,對PICC置管時間達1個月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該問卷涉及7個項目,即PICC置管期間手臂的疼痛感、手臂活動度限制情況、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導管維護的不適感、心理改變、穿刺點異常、在意他人看法。每個項目有經常、有時、偶爾、無4個選項,分別計1、2、3、4分,總分 7~28分,得分越高患者舒適度越好。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干預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機械性靜脈炎、PICC置管相關性血栓、穿刺部位皮下血腫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2)干預組患者的舒適度得分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分)
組別干預組對照組例數220 172得分23.059 4±2.434 68 21.590 6±3.431 12 t P-4.7420.000
傳統盲穿PICC置管只能選擇肘下肉眼可見或可觸摸的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及頭靜脈,對于無法觸及和看不見的血管,置管成功率低[2]。而我院患者多數為農民,起初為了節省費用不愿置管,后期因化療嚴重破壞血管無法通過淺靜脈輸液才選擇PICC置管的患者較多,因此PICC置管成功率較低。在傳統PICC置管時,應用超聲定位可以在超聲顯示屏上實時、動態地查看血管,選擇最佳的穿刺部位,從而成功地將穿刺針送入血管內,有效提高了穿刺置管的成功率。表1顯示,干預組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
機械性靜脈炎、PICC置管相關性血栓、穿刺部位皮下血腫的發生均與創傷穿刺、導管尖端異位反復調整等有密切的關系[3]。PICC盲穿置管因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反復穿刺造成局部組織損傷,容易形成皮下血腫,同時損傷血管內膜,容易發生靜脈炎和PICC置管相關性血栓[4]。再者PICC盲穿選擇在肘下、肘窩穿刺置管,肘關節屈伸可使導管與血管壁發生摩擦,造成血管損傷,也容易引起機械性靜脈炎和PICC置管相關性血栓[5]。應用超聲定位,能夠動態觀察血管,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置管的成功率,避免了反復穿刺對局部組織和血管內膜造成的損傷。同時在肘上置管,避免了屈肘活動對導管的牽拉,減少了因摩擦對血管內膜的損傷,從而降低了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6]。表1顯示,干預組PICC置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傳統盲穿置管穿刺點在肘下或肘窩,患者活動時異物感明顯,如果置管后穿刺側肢體屈肘活動過多易形成機械性靜脈炎、PICC置管相關性血栓或導管移位[7],使肢體腫脹、疼痛,這些都增加了患者的疼痛和負擔。應用超聲定位進行肘上穿刺,置管后屈肘活動不受限,增加了患者的舒適度。表2顯示,干預組的舒適度優于對照組(P<0.01)。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8],在超聲引導下的塞丁格技術的置管成功率與我院將超聲定位應用于傳統PICC置管的置管成功率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收費上,前者完成一例置管除收取血管超聲費用外,還需要增收微插管鞘套件費用八百多元,而后者僅在傳統PICC置管費用的基礎上增收血管超聲費用,為患者節省了費用,也為醫院節約了開支。
我院應用PICC置管技術已經5年,PICC導管也從最早的前端開口式更新為現用的三向瓣膜式。在此過程中,我院不斷完善PICC置管及維護的操作規程,加強對護士PICC相關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的培訓,探索更為安全、有效的PICC置管方法。目前,根據我院實際情況,將超聲定位應用于傳統PICC置管中,由于并發癥少、穿刺成功率高被越來越多的患者認可。此種方法對于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基層醫院來說,經濟、實用、有效,值得推廣使用。本研究不足之處有:我院現行的在傳統PICC置管基礎上應用超聲定位技術優于傳統的盲穿,但落后于超聲引導下的塞丁格技術。我院采用的方法需要超聲科醫生配合方能完成,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對超聲科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采用此方法置管沒有微插管鞘,仍然選擇粗針穿刺,較采用塞丁格技術進行穿刺的患者疼痛感強、出血多,有待進一步研究完善。
[1]張波.PICC在腫瘤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6):99-100.
[2]張晗鳳,黃鳳翔,江格非,等.不同部位PICC患者帶管舒適度及護理工作量的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0):733-736.
[3]魏雪,劉寶芝,連寶營.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與傳統盲穿法置管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5(9):968-970.
[4]馬夢柯,張培莉.PICC相關并發癥的影響因素及其護理[J].護理研究,2016(11):3854-3856.
[5]洪泓.腫瘤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盲穿置管術后并發癥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6(19):238-240.
[6]諶永毅,李旭英.血管通道護理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7]顧景艷,朱靜,曹小云,等.非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與傳統PICC置管術應用于化療患者的對比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6(14):1320-1322.
[8]周婧,程遠,夏云紅.門診腫瘤患者PICC后并發癥發生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理學報,2015(1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