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皆兵
摘 要:鶴形象在各地漢畫像磚石上都有反映,在我國古代歷史文獻中也有許多鶴的記載,鶴作為一種承載歷史文化積淀的文化符號在畫像磚石上代表了長壽、吉祥、仙禽、升仙騏驥、文人隱士、夫妻和諧等文化寓意。其文化內(nèi)涵在墓葬中也有著符號化的作用,表達了漢代人對美好生活及生命的渴望。
關(guān)鍵詞:漢畫像磚石;鶴;文化寓意
漢畫像磚石是墓葬用材。這種附屬于墓葬的裝飾藝術(shù),是人們在死亡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修筑的靈魂家園,所以其刻畫的內(nèi)容有許多是一種生命意識的幻象。在各地出土的漢畫像磚石上有許多鶴形象。鶴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符號,其中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文化積淀。本文試對漢畫像磚石中鶴形象的文化意蘊做一粗略的梳理和探討,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各地漢畫像磚石上刻畫的鶴
鶴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鶴就備受推崇,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多鶴形象。最早的鶴形象出現(xiàn)在商朝的武丁時期。在武丁的妻子、華夏第一女將軍婦好墓中出土的兩千余件陪葬品中,就有兩件玉鶴;在《左傳》中記載了衛(wèi)懿公好鶴、養(yǎng)鶴娛樂誤國的故事,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以豢養(yǎng)鶴為樂;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春秋時期蓮鶴方壺青銅器,平蓋上的一只展翅欲飛的鶴造型優(yōu)美典雅;1978年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件鹿角立鶴青銅器,則是一件先人美好想象中的吉祥物。
到了秦漢時期,隨著人們生命意識的覺醒,社會上追求長生不死,羽化升仙的思潮蔓延,鶴的固有特性使得人們對它產(chǎn)生無限主觀臆想,附加了許多美好的希冀。這在漢代的出土文物如壁畫、帛畫、畫像石磚等載體上多有反映,如頻繁出現(xiàn)鶴的形象。
1.在南陽方城縣城關(guān)鎮(zhèn)漢畫像石墓的東墓門門楣上部刻畫相對的雙鶴圖,線條舒展優(yōu)美。
2.在南陽唐河針織廠漢墓有兩幅建筑圖,一幅建筑圖內(nèi)刻畫拜謁(畫面有部分漫漶),一幅建筑圖內(nèi)刻畫舞樂。兩幅建筑圖的屋檐外皆刻畫有鶴及朱雀在屋檐上翩翩起舞。
3.在南陽唐河縣石灰窯漢畫像石墓的門扉石上各刻一建筑圖,廳堂上部有重檐雙闕,闕頂各刻一站立的鶴,鶴口中似銜有物,廳堂的頂部有鳳鳥飛舞。
4.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一方東漢時的畫像磚,縱40㎝、橫45㎝,畫面左上方的庭院之內(nèi),堂上賓主對坐,堂下庭院中有雙鶴對舞。
5.成都附近出土一塊六博畫像磚,畫面中兩對四人在玩六博游戲,左下角一鶴昂首觀望。
6.在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壁畫墓西壁和北壁的祥瑞圖有“白鶴”榜題,說明漢代把鶴當做祥瑞。
7.陜西綏德縣征集一方墓室門楣畫像石,畫面右邊刻周穆王端坐于三只仙鶴牽引的云車上,車后樹立銘旌。
8.2005年,山西靖邊楊橋畔1號東漢壁畫墓,在其后室東西兩壁有仙人騎鶴和仙人乘鶴拉云車畫像。
二、鶴的象征意義
(1)鶴為長壽之鳥
人類對于長生不死的追求是永恒的,自古中國人就希冀生命長存。祈求永生在很早就成了中國人的集體意識,以長生不死為福,把其作為五福之首。人們向祖先或上天祈求長壽是周代一種普遍風氣,“壽”是見于周代金文中最為流行的嘏辭。《詩經(jīng)·魯頌·泮水》曰:“永錫難老。”《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鶴的壽命可達六十余年之久。在生存環(huán)境惡劣,人類壽命普遍不長的古代,它因此被視為長壽的象征。《淮南子·說林》云:“鶴壽千歲,以極其游。”《抱樸子》中亦多有關(guān)于鶴長壽的記載:“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千歲之鶴,隨時而鳴,能登于木”。到了漢代,隨著社會進步,人們對個體生命更加關(guān)注,在社會上興起了追求長生不死而升仙的思潮,許多長壽的神話轉(zhuǎn)化為適應社會思潮的仙話,而鶴這種自古以來被認為可以長生不死的鳥類自然就備受推崇。
(2)鶴為吉祥之鳥
吉祥文化是人們在趨利避害心理驅(qū)使下形成的一種松散的信仰。《周易·系辭上》曰:“吉無不利”“吉事有祥”,是說吉利的事情必有禎祥;許慎《說文解字》云:“吉,善也”,“祥,福也”。
吉祥在古代很多是表示統(tǒng)治者的德政得到上天認可而給予的回應。鶴善于聞樂而舞,于是成為古代帝王政通人和的象征,《初學記》引《丘浮公相鶴經(jīng)》稱鶴:“圣人在位,則與鳳凰翔于甸。”[1]王逸著《楚辭章句》有:“玄鶴,俊鳥也。君有德則來,無德則去,若鸞鳳矣,故師曠鼓琴,天下玄鶴皆銜明月之珠以舞也。言已聽玄鶴振音晨鳴,乃于高崗之上,峨峨之巔,見有德之君乃來下也。”這些皆說明鶴和鸞鳳同樣象征君主的圣明賢達,故而古代典籍大量記載了這種祥瑞現(xiàn)象,以示統(tǒng)治者的德政功勞。
《漢書·武帝紀》載,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二月,詔曰:‘朕郊見上帝,巡于北邊,見群鶴留止,以不羅罔,靡所獲獻。薦于泰疇,光景并見,其赦天下。”《漢書·郊祀志》載:“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統(tǒng)興,故立三年,尊孝武廟為世宗,行所巡狩郡國皆立廟。告祠世宗廟日,有白鶴集后庭。”這些記載都把鶴的來臨當做對帝王德政孝行的回應,是一種祥瑞。
鶴還是象征長命富貴的吉祥征兆,《文選·郭璞〈游仙詩〉》有句:“借問蜉蝣輩,寧知龜鶴年。”吉林大學考古系文物陳列室收藏有一枚西漢時期的“飛鶴延年”瓦當,仙鶴作飛翔狀,其頸部將吉祥文字“延年”分開,表明了代表仙鶴延年的吉祥寓意。《拾遺記》卷八“吳”記載了一個蛇鶴預示長命富貴的吉祥故事,說一個孕婦過江時看到三尺白蛇躍入舟中,其鄰人告訴她昨天看到其家中有一白鶴飛入云端,使人占卜,占卜的人告訴她蛇、鶴的出現(xiàn)是吉祥的征兆,今出于世,當使子孫長命富貴。等到孕婦生下孩子,果然長大后位至丞相、輔吳將軍,年愈九十。
(3)鶴為通陰陽仙禽
《詩經(jīng)·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這是講鶴的叫聲可以讓天上的神仙聽到,這就意味著鶴具有傳訊與天的功能。《相鶴經(jīng)》云:“鶴,陽鳥也,而游于陰。”[2]在古人的眼里,鶴可以自由往來于陰陽之間。漢代人認為陰陽是萬事萬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源,這種可以自由轉(zhuǎn)換于兩種不同屬性間的功能,使得鶴具有異于同類(禽鳥)的更強大能量。endprint
鶴在古代被認為是仙禽,在很多古文獻中都記載鶴出現(xiàn)在仙境里。鶴如何從普通的禽鳥變成仙禽,有學者認為當與鶴曾經(jīng)是圖騰社會的圖騰物有關(guān)。[3]在遠古圖騰時代,人們相信自己誕生于圖騰,為該圖騰的后裔,死后就會復歸圖騰,所以崇拜鶴圖騰的人相信自己生于鶴,死后又回歸于鶴。所以人們就崇拜鶴,敬畏鶴,把它視為神來供奉。鶴作為鳥類在天空中飛翔,以鶴為圖騰的人們就相信他們死后會飛回到他們的圖騰物——鶴所翱翔的天空,這樣就有了飛升的觀念。飛升觀念在后世神仙說興起后被附會演化,變成了神仙觀念中的登遐成仙了。漢朝統(tǒng)一全國后,雖然儒家思想占據(jù)了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地位,但道家借助黃帝、老子的名義,吸收陰陽五行思想所形成黃老道家也大行其道,從皇親國戚到普通百姓,無不對它備加推崇。東漢時期,由道家又發(fā)展成道教。道教用鶴高飛與長壽的特性加以引申利用,認為鶴既可以載人升天,又是仙人的坐騎和化身,故而稱為仙禽、仙驥、仙羽等。《相鶴經(jīng)》說鶴:“蓋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騎驥也。”[4]這種以鶴為仙的看法在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有反映,如鮑照《舞鶴賦》:“散幽徑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
(4)鶴是升仙工具
能夠超越生命的極限而長生不死羽化升仙,是古人一直追求的夢想,到了漢代,這種思潮已深植于人們意識當中。在漢代人的觀念意識中,深信天界和神仙世界的存在,而且可以通過努力達到目的;在神國仙鄉(xiāng),人們生活得無憂無慮,并且生命永恒;但凡人要成為神仙就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借助靈異動物升天是個有效的途徑。而鶴既是仙界動物,又是溝通天地之間的使者。它翱翔于天地之間,讓人們產(chǎn)生無限的幻象和希望,所以在古書上有許多通過騎鶴、化鶴升仙的故事,將鶴作為可以跨越生命的極限神鳥。這種幻想在生命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臨近生命的盡頭則更加強烈。在構(gòu)筑漢畫像石墓這個靈魂家園的時刻,自然將這種愿望訴之于墓室內(nèi),以期將墓室作為生命轉(zhuǎn)化升華之地。所以在漢畫中有許多動物充當助人升仙的工具。人們希望借助動物的神異功能,實現(xiàn)升仙的目的。鶴作為運載凡人升仙和仙人飛翔于天的工具,在各地漢畫和古文獻中有許多反映。
《九嘆·遠游》說升仙時“駕鸞鳳以上游兮,從玄鶴與鷦明。孔鳥飛而送迎兮,騰群鶴于瑤光”;《拾遺記》卷三“周靈王”記載周末老子的故事:“帷有黃發(fā)老叟五人,或乘鴻鶴,或衣羽毛,耳出于頂,瞳子皆方,面色玉潔,手握青筠之杖,與聃共談天地之數(shù)”;《昆侖山》卷十云:“昆侖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每層相去萬里,有云色,從下望之如城闕之象。四面有風,群仙常駕龍乘鶴。游戲其間”。《搜神記》記載周靈王太子晉(即王子喬),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丘浮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5],王子喬成仙時鶴是其坐騎。又“遼東城門有華表柱,忽有一白鶴集柱頭。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歲今來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而去。”[6]丁令威成仙后化為白鶴。在這里,鶴不僅是升仙之驥,而且成為神仙的化身。
(5)鶴喻忠誠賢達之士
鶴潔白的羽毛和優(yōu)美的姿態(tài),很早就被古人喜愛描述。鶴自由飛翔于天地之間,使它自然地讓文人雅士去展開想象的翅膀,幻想也像鶴一樣飛凌天界,達到精神上的自由。因此人們很早就用鶴來比喻隱士或賢達之士。這種意象最早出現(xiàn)在《周易·中孚》“九二”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我與爾靡之。”這里的“鶴”指具有隱士風貌的君子可以至誠達到同類呼應,表明了古人對鶴這一物象的認知和特殊情感。《詩經(jīng)·鶴鳴》就是以鶴比喻隱居的賢人——即使隱居也可以名聲遠播,從而引來各方賢達。到了漢代,人們?nèi)砸扎Q比喻賢士。《后漢書·楊震列傳》有楊賜上靈帝書云:“惟陛下慎經(jīng)典之誡,圖變復之道,斥遠佞巧之臣,速征鶴鳴之士。”這里的“鶴鳴之士”就是指賢達有德之人。《太平御覽》卷九百六十一引《抱樸子》:“周穆王南征,一軍盡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君子在死后就會變成猿、鶴,說明鶴是君子的化身。鶴喻君子隱士的文化意象在以后的歷史傳承中經(jīng)久不衰,以至后來鶴成為隱士最親密的朋友,演繹出許多典故和傳說。
鶴為隱士的意象有悠久的淵源。它兼容了儒道兩家的思想,既有老莊“道法自然”的思想作哲學根基,又有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教誨為處世原則。正是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古代文人崇尚隱逸的情結(jié)經(jīng)久不衰,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持續(xù)延伸。
(6)鶴喻夫妻和諧
愛情是跨越時空的永恒主題,它與廣大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而鶴的天然習性堪稱“愛情楷模”,它們雌雄相隨,情深意篤。《詩經(jīng)·小雅》中的一首《白華》描寫一棄婦見到雌雄相隨的林中鶴,觸景生情聯(lián)想到自己的丈夫,即以“有鶴在林”起興,表達對鶴的誠信和情義的謳歌。這說明在古代鶴就是有情有意和愛情忠貞的象征,比喻夫妻和諧美滿。這種文化內(nèi)涵一直延續(xù),漢代《樂府詩集》中有《別鶴操》一詩:“將乖比翼兮隔云端,山川悠遠兮路漫漫。攬衣不寐兮食忘餐。”詩序云:“別鶴操者,商陵牧子所作也。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欲將為改娶。妻聞之,中夜驚起,倚戶悲嘯。牧子聞之,援琴鼓之云云,痛恩愛之永離因彈別鶴以舒情,故曰別鶴操,后仍為夫妻。”[7]后世就有了用雙鶴失伴而飛的意象來抒發(fā)恩愛永離的傷感。
三、鶴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
從上面各地漢代畫像石(磚)中比較典型的鶴畫面及鶴在歷史上的文化承載可以看出,在漢畫像石墓這一人生終點站內(nèi)刻畫的眾多鶴的形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它是現(xiàn)實世界鶴文化的延續(xù),也是漢代人借助鶴的美好和神性在另一個世界延續(xù)生命的欲望,達成生命圓滿的寄托。它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主觀想象和美好愿望。
在廳堂、庭院里刻畫的鶴形象,是為了營造一個仙境處所,表示墓主人在經(jīng)歷死亡抵達墓室這個人生歸宿后,就可以進入夢寐以求的仙界樂園,開始享受永生的快樂。鶴作為仙禽瑞鳥的存在確立了他們到達仙界的事實毋容置疑。同時,這種鶴舞于旁的配置也顯現(xiàn)出墓主人的高雅情志和賢達美德;那些坐在鶴拉的車上或騎鶴的畫面,則是表現(xiàn)了墓主要么已經(jīng)羽化升仙,正在駕鶴云游,要么騎鶴而飛,正在升仙上天的路上。這里的鶴完全變成了人們實現(xiàn)升仙愿望的工具。在仙鶴的幫助下,死亡變成了生命旅途的節(jié)點。它不再是生命歸于永寂的終點,而是踏上升仙之路的開端。在這里有他們實現(xiàn)美好愿望的各種途徑和工具,從此可以踏上另一段生命的旅程。這一段旅程比已經(jīng)走過的人生更加祥和美滿。漢代人就是用這種類似巫術(shù)的信仰來化解生命旅途中的生死困擾和步入生命歸途的絕望,從而成就了漢代人奔放豪邁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在世時充滿豪氣建功立業(yè),離世時又滿懷希望。應該指出的是,兩鶴抵頸欲飛的畫面目前只在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xiàn)。此類優(yōu)美舒展的畫面反映了漢代陰陽五行思想,隱喻陰陽和諧夫妻和睦。“陰陽思想”是我國古代經(jīng)典哲學思想的精華,是古人在看待萬物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形成的。以道家、陰陽家為一端的中國哲學認為“陰”“陽”兩種元素相互作用而構(gòu)成天地萬物生存變化的本原。漢代盛行陰陽五行思想,將自然界的陰陽性質(zhì)無限擴大,作為人類社會政治及社會等級秩序劃分的基點,并升華為一套高度完備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滲透到漢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雙鶴圖表現(xiàn)陰陽和諧,蘊含了祈求子孫興旺、和樂長壽的愿望。今人由此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漢代人重視生命,依戀塵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生活美滿幸福的生命哲學。
總之,漢代畫像磚石作為一種喪葬文化衍生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依戀和對死亡恐懼時生命意識的幻象。在墓室這種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所刻畫的各種動物形象成為死亡—升仙符號。動物擁有人類所不具備的本領(lǐng)(比如高飛、深潛等),可以成為某種思想和思維的形象化的語言,故而它們作為一種符號在這種類似祈求性巫術(shù)中代表各種超自然的神力。鶴作為遠古的圖騰崇拜物,又在以后的人類文化發(fā)展歷程中被不斷附加上美好寓意,逐漸集聚起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在墓葬中的多重意義的暗喻,滿足了漢代人生命過程中的各種訴求,從而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被多次運用。其中的許多文化內(nèi)涵延續(xù)至今,成為現(xiàn)代社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注釋:
[1][2][4](唐)徐堅:《初學記》卷三十,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726頁,第726頁,第726頁。
[3]《孫作云文集》卷三《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下),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29頁。
[5][6](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上),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7頁,第39頁。
[7]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05頁。
作者:南陽市漢畫館副研究館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