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華
【摘 要】本文針對環縣道情皮影生存中存在的皮影藝人缺失、觀眾減少、演出場地和道具簡陋及演出經費困難等生存困境,分析出導致困境的問題和原因,通過改變環縣道情皮影傳播方式和改革演出劇目及形成等三種途徑來加大對環縣道情皮影藝術的保護傳承。
【關鍵詞】道情皮影;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017-01
一、環縣道情皮影藝術生存困境分析
第一,皮影藝人培養時間長、投入大,事業前景模糊。首先,皮影藝人學習時間較長,傳統的皮影藝人十幾歲的時候就作為學徒跟著皮影戲班跑腿打下手,逐漸掌握一些皮影技藝挑纖演出,一般學習3到5年才能學習簡單的表演技藝,要成為能拿得出手的藝人需要至少5至7年。其次,皮影藝人學習難度較大,皮影表演要求藝人不僅僅需要懂得前臺挑線技巧,演唱技藝,還需要學習司鼓、四弦、三吹、甩梆、二手等技藝,皮影藝人不僅掌握以上表演及演奏技能,而且還需要能將這些技能進行深入的配合。因此對皮影藝人學藝要求極高,投入較大。
第二,傳統的環縣道情皮影表演已經不能適應當代文化發展的群眾需求。首先,電視、網絡、手機等傳播媒體將人們的生活空間和業余文化生活空間大大擴展。故而環縣道情皮影戲的文化壟斷地位被漸漸替代,僅僅保留的受眾是那些年齡較大的已經對道情皮影養成依賴性的觀眾。其次,當今社會追求的是一種快餐式、片段式的主流文化,碎屑化、片段化的娛樂產品充實著人們業余生活,皮影戲演出內容連貫、演出時間長,難以滿足當代人的業余休閑生活的要求。最后,電視、電影、手機等新的媒介進入普通大眾的生活,為老百姓帶來豐富的電視劇、電影、娛樂節目等個性化、多樣化的休閑內容,這些新型媒體蘊含著現代人的文化品位,相比較傳統的老段子道情皮影劇目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無法滿足大眾對業余休閑的基本要求。
第三,皮影藝術的傳播方式守舊,傳播擴散限制性較大。在現代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普及的傳媒時代下,環縣道情皮影依舊主要通過在演出中傳播,對環縣道情皮影劇團的宣傳主要依靠老百姓的口耳相傳。在電視、網絡等主流媒體很少能夠見到關于環縣道情皮影的相關信息,不能更有效地進行傳播。目前,還沒有專門為環縣道情皮影創建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
第四,環縣道情皮影戲劇目守舊,缺乏創新。環縣道情皮影演出劇目的顯著特點是以文學的形式傳播宗教教義,具有以道教故事度化眾生的思想和懲惡揚善、忠君愛國、高臺教化等特點?,F有保存完整的劇本188部,所有劇目均為封建社會傳承下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除了以道情皮影為基礎創作的大型隴劇《楓洛池》外,沒有新編其他道情皮影劇本。
二、傳承創新中的環縣道情皮影的保護
第一,道情皮影進課堂,傳承從娃娃抓起。近年來,全縣部分小學廣泛開展“道情皮影進課堂”活動,將道情皮影戲的雕刻和表演等技術作為小學生的第二課堂。表演大師史呈林、皮影雕刻大師高清旺等藝術家都作為學校的特聘教師,定時在學校為學生開展皮影的雕刻和道情皮影的演出及表演技能。從小為學生培養了環縣道情皮影的興趣,并對比較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皮影雕刻、演唱等技巧的專門教學。
第二,改革皮影表演形式,迎合大眾品位。近年來環縣皮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環縣道情皮影的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數。首先,戲班將演出場合由原來廟會和婚喪嫁娶擴展到節日慶典、小區文化活動、市民廣場等場所。皮影表演和廣場舞一起組成當地市民廣場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部分小區為了豐富居民的業余生活,也會邀請戲班到小區進行演出,部分教育單位和公益組織從培養市民繼承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邀請皮影戲班進行公益演出,達到高臺教化、洗滌心靈的作用。其次,目前皮影戲班將油燈改為大功率燈泡,同時添加了音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道情皮影戲的演出效果,在一個同時擁有廣場舞和皮影戲演出的廣場上有了一定的競爭力。
第三,引入新媒體媒介,改進傳播渠道。環縣道情皮影在改進演出形式的同時不斷引進新型傳播媒體,將道情皮影戲的傳播擴大發展。首先,政府指導協助相關單位錄制皮影戲劇視頻通過上傳網絡、制作碟片等方式將道情皮影戲在網上進行傳播。其次,部分班主建立了環縣道情皮影微信公眾號,上傳皮影制作技巧、演唱技巧、優秀唱段及精彩演出場景等相關資料及視頻,通過手機進行環縣道情皮影的傳播。最后,電視臺等媒體不定期對環縣道情皮影進行名家訪談、戲曲欣賞等專題節目。
參考文獻:
[1]李建剛.初探甘肅環縣道情皮影的保護與傳承[J].通俗歌曲,2015(11).
[2]張晨陽.環縣道情皮影戲的傳承與保護研究文獻綜述[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