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詠剛
摘 要:網絡時代向人類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社會文化等發生了重要的改變;網絡時代家庭教育的格局也應發生相應的調整,親子關系、教育主體、教育目標、教育價值取向等教育核心概念受到了新的質疑;網絡時代家庭教育應有新的策略。
關鍵詞:網絡時代;家庭教育;挑戰;影響;對策
網絡時代社會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對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面對網絡給青少年帶來的正負效應,家長必須更新觀念,加強學習,放下權威,因勢利導,積極鼓勵子女合理、健康地使用網絡,讓互聯網成為青少年的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好幫手,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構建家庭教育新系統。
手機的普及、網絡的發展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而這使傳統教育特別是現代家庭教育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在網絡時代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是每個家長需要面對的問題和肩負的責任。
一、網絡對傳統家庭教育的主要沖擊
9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網絡時代的“弄潮兒”,他們具有年輕人求新求異的特點,對網絡技術,他們沒有成年人那樣懷疑、觀望甚至排斥的態度,年輕人永遠是網絡技術的擁護者、推動者、受益者。由于年輕人和父母在對網絡技術的接納上存在態度和行為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傳統家庭教育出現了發展中的斷裂,表現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動、無力、蒼白的狀態。具體的講,網絡對傳統教育的沖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長的知識權威性受到了網絡的空前挑戰
在傳統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長作為家庭的長者,他的知識、經驗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書,家長是孩子的百科全書,在紙質媒體時代,孩子有什么知識方面的問題,基本可以從父母或長輩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網絡媒體時代,這一切都被顛覆了,孩子通過互聯網可以很方便地尋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學習,選擇學習?!皢柛改覆蝗缟暇W”,這已成為子女獲取知識的主要通道,學生們把電腦稱為“放在家里的圖書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識傳承性被互聯網無情地切斷了。家長知識權威性的喪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難。
(二)家長向子女傳遞信息的過濾性與網絡復雜性的矛盾
一般來說,家長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或知識是經過過濾的,尤其是對孩子身心發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長是不會給子女傳播的,父母在家庭起著一道“防火墻”或“隔離墻”的作用。但在網絡時代,家長的“防火墻”、“隔離墻”已形同虛設,孩子上網,各種信息撲面而來,網絡技術尚不能完全做到對黃色網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網上一些對未成年學生有誘導誤導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改變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網上信息的雜博,魚龍混雜和家長給子女傳遞知識的過濾性、單純性產生了矛盾,直接侵蝕和抵消家長的教育效果。
(三)家長和子女的親和力受到了網絡的沖擊
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徑,良好的有效的親子溝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關系。在網絡時代,未成年子女把相當多的時間用在上網上,他們和父母交談溝通的時間相對減少。網絡作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長明顯有了被淡漠、被邊緣的感覺,上網—看電視—睡覺是網絡少年家庭的生活軌跡。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網未成年學生中,他們喜歡使用網絡語言,這些網絡語言如“菜鳥”、“大蝦”之類使得聽不懂網絡語言的父母一頭霧水,破譯不了網絡語言的語義信息,談何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
二、網絡時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對策
信息網絡時代,傳統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已受到嚴重沖擊。老師、家長正在接受挑戰。要更新觀念,重新學習。“望子成龍”是家長的良好愿望,在一定意義上,家庭教育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這不僅取決于家長的動機、態度,更主要的是取決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方法,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必須從端正認識,改正方法入手。
(一)家長放下權威,虛心向孩子請教。
網絡世界人人平等。在網絡時代,家長與孩子面對的是同一全新的知識體系,很多時候,孩子對網絡技術的學習能力遠比家長強,“玩轉”電腦、手機的速度常讓家長感到吃驚。如果家長還沿襲過去傳統家庭教育中的權威角色,對孩子控制管束,勢必引起孩子的反感。卜衛認為,“一個新媒體出現了,同時,當我們還不太了解它的時候,孩子們走在了我們的前面。這種情形將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深刻的變化,它將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改變孩子的學習方法,改變家庭文化及國際關系等。當然,最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在孩子們面前,我們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權威。我們需要學習,需要和他們一起成長”。
多夸贊孩子,虛心向他請教,會讓他感到被肯定、被尊重,從而激發他向上向善的決心。有一位家長為了讓8歲的孩子走出“網絡=游戲”的誤區,經常會“請求”孩子幫助他查找一些有用的資料,比如晚上睡覺前,讓孩子上網查“第二天的氣溫”,以確定穿什么衣服;想做某道菜,讓孩子查“菜譜”;要外出旅游,讓孩子查“旅游攻略”;當孩子詢問家長“為什么……”的時候,家長也總是佯裝不懂,讓他去問“電腦老師”,查完資料再把答案“教”給家長。家長則虛心學習,“崇拜”地夸孩子“太厲害”。家長放下身架向孩子學習,一方面,鍛煉了孩子網絡技術的操作能力,讓他在親身體驗中明白網絡是為人類的生活服務的,要懂得利用各種資源;另一方面,家長能學到新知識的同時,又能了解孩子的心靈世界,既能體現平等的家庭關系,促進親子感情,還能構建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型家庭。
當然,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不但需要掌握計算機和網絡知識,還需要學習互聯網有關的法律法規,并在實踐中做到言傳身教、健康上網。若家長一邊要求孩子認真學習,一邊玩著網絡游戲說“工作累了,要放松一下”,那么,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將蕩然無存。
(二)家長適時監督孩子,與孩子共同制定協議
網絡空間到處都是新鮮事物,且每天都在不斷更新,這對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有著無限的吸引力,從而會導致青少年對網絡的極度迷戀。有關專家分析,兒童是電腦的天生愛好者,最適于在電腦的空間里發揮他們的智慧。在現實中,類似的患上“網絡迷戀癥”的青少年正變得越來越多,這樣一來,容易使他們無節制地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互聯網上持續聊天、游戲,以致于損害身心健康。
家長作為孩子的監督者,需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充分理解孩子的需要,給孩子提供生活上的關愛和精神上的支持,在此基礎上,可以在孩子正式接觸網絡前跟他一起制定一份“上網協議”:
(1)電腦放于公共空間。把電腦擺放在客廳等家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不要放在書房或臥室里。讓我們的孩子理解,作為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如果上網行動都在家人眼里,自然就會對上網的時間、內容有所約束和控制。
(2)嚴格遵守上網時間。在完成既定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孩子完全可以上網,但是時間每天需控制在兩個小時以內,不能打破正常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如有違反,可限制上網,從原來允許玩兩小時減少到一小時甚至取消上網資格。
(3)明確目的、平和心態。上網要有明確的目的,有選擇地瀏覽自己所需要的內容,不要漫無目的,為了打發時間而泡在網上。上網過程中應保持平和的心態,消除獵奇心理,不宜過分投入。不迷信網絡愛情,不輕易約見網友,不沉溺于虛幻的網絡游戲中打怪升級,因為那一切只是虛幻。
(4)參加有意義的活動。抽空走親訪友,與親朋好友聯絡感情;也可以到周邊地區作短途旅行,增長見識,擴大知識面;還可以發展一些修身養性的興趣愛好,比如養花種草、飼養小動物、做些小研究小發明、看看課外書等,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將充實自己的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5)“協議”一旦制定,就要貼在電腦桌旁的醒目位置,且一定要嚴格執行。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已經對除了網絡外的一切事情都沒有興趣,或是一上網就下不來,有成癮的趨勢時,那就建議家長帶著孩子找心理老師聊聊。
(三)增強孩子網上交友的自我保護意識
渴望表達、渴望傾聽、渴望贊美、渴望找到解決苦惱的辦法,是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人的心理,孩子們的這種心理可能會更強烈一些。在互聯網上,QQ、聊天室、論壇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們得到滿足。加上不用面對面,不怕別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不怕自己一些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遭到譏笑,所以孩子們喜歡上網交友聊天。
如果網上聊得開心,就要和網友見面但很多人在見了網友后,發現竟然不是自己欣賞的網友時,心中就特別難受。但是,見網友的危險并不僅僅是難受,有的時候是以生命為代價的。因此家長須把網上聊天交友的安全原則告訴給孩子,如:1、不瀏覽不良信息的網站,不進不健康的聊天室。2、保護好自己的密碼。3、不向別人提供、姓名、家庭住址、學校名稱或電話號碼、照片等與自己身份有關的信息。4、不要理睬暗示、挑釁、威脅信息等一切令你感到不安的信息,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告訴自己的父母或監護人。5、有人提出登門拜訪或與別人見面,須征得家長或監護人的同意,并由他們陪同,地點要選在公共場所。
(四)學校領跑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三大支柱。在網絡時代的家庭中,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家長的有限儲備已無法滿足孩子日益增長的認知需求。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有專業的訓練有素的老師以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啟迪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學校有能力擔當起領跑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的責任。如,在學校網站上開設“星期八父母學校”欄目,推薦優秀的家庭教育文章,開通家校互動問答,幫助家長解決教育中的困惑;利用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傳播家庭教育正能量,讓家長時時能接收到最前沿的親子溝通理論;利用QQ、電子郵件、家校路路通等方式,讓網絡陪伴家長面對一切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通過學校專業教師的領跑,家長不再是孤軍奮戰,更有力量迎接網絡時代對家庭教育提出的挑戰。
三、總之,在網絡時代合格的家長將與孩子一起用鼠標點開豐富多彩的互聯網絡,與孩子共同暢游網海,在撲面而來的信息風暴中確定自我的坐標和找到有益的真知及學習的樂趣。時代的號角早已吹響,網絡時代帶來的挑戰我們無法逃避,家長只能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掌握網絡時代的家庭教育方法,才能沉著應對、趨利避害,讓互聯網成為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1]王忠慧;顏春曉;;《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見》[J];文教資料;2006年05期。
[2]王銦,沈綺云.《互聯網對中小學生負面影響的調查與分析》。
[3]安蓓,龍瑤.專家《中國家長莫要談"網"色變關鍵在引導》。
[4]勞凱聲.《網絡時代如何重建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