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摘 要: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小學教育正在不斷普及信息技術以及加強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之間的整合。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更具抽象和邏輯性,大部分的小學生對數學學習都有著懼怕心理,然而信息技術的引進無疑是改善學生怕數學的一劑良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可以有效地豐富教學的方法,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基于此,本文主要剖析了如何巧妙地推進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從而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教學內容;教學形式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就是使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服務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結構、內容、方法以及資源等,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引進信息技術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有效突破學習的重難點,發散數學思維。
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談一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上的整合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都是圍繞著數學課本展開的,但其實在真正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課本僅僅只能作為一個參考用書,絕不能將所有的教學內容都固定于課本上。我們都知道數學教材一般都是提前很久編排印刷好的,因此它的時效性不強,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教學內容就很難被反映出來。因此我們應該要挖掘多方的教學源泉,給予學生一個全面的教學體驗。網絡其實是一個儲存量無限大的知識庫,在網絡上面既有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全部內容,也有與時代相互契合的新穎數學知識。因而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相互整合無疑是充實教學內容,增大課堂的容量,拓寬學生知識面的重要手段。
而且,在信息技術還沒有涌入教育這個領域時,課堂教學也一直在使用教具。可以說教具是促進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工具,傳統的教具一般是模型圖、卡片或者實物等,多以靜態形象為主,難以直觀地將事物的客觀屬性展示出來。而通過將信息技術引入數學教學中,就可以將這些靜態的教具轉變成動態的,既能活現教材的內容,又能將知識發展和形成的全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給學生。而且利用信息技術也可以將無聲的、枯燥的數學知識轉換成有聲的、形象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教材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比如,教材中是用平均分桃子這個小故事導入《認識除法》知識點,數學教師可以將這個小故事轉換成動畫的形式,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幫助學生去直觀地進行理解。投影儀上有8個桃子和4只小猴子,教師可以邀請同學到講臺上利用鼠標給小猴子分配桃子。利用這種方式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教師再繼續用課件演示:跑了兩只小猴子,那么剩下的小猴子每人可以分到幾只桃子呢?形象而直觀的動態視頻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也能讓課堂氛圍“活”起來。
除了與教材內容相互整合外,信息技術也能與習題的內容相互整合。在遇到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時,僅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對其產生一定的認知。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題目的題干、問題等剖析給學生看,讓他們明明白白地了解題目的大意以及解題思路。
比如這樣一道題,有一列火車長200米,如果以每分鐘800米的速度穿過一座長1400米的大橋,那么要用多少分鐘?
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其實很難直觀地去感知什么叫“穿過”,而教師如果利用多媒體將火車、大橋等畫面信息展現出來,再利用動圖地形式帶領學生站在上帝視覺去觀察火車過橋的全過程,學生便能有效地感知到火車通過橋的距離和橋長度之間的關系,并逐步求出答案。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形式上的整合
在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度下,教育的時間和形式都相對單一,學生的個性很難得到發展,因材施教也難于真正落實。而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形式整合之后,便會涌現出諸如上網查閱資料、進行網絡調查等等學習形式,讓教學更具多樣化。
比如在學習《統計》時,以往的教學形式是教師直接給學生提供一組數據,讓學生根據數據進行統計。而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形式整合之后,教師可以只給學生提供一些網站,讓學生自行進行網上搜索,并根據搜索的內容整合數據,了解要統計的行業和內容,從而讓學生親歷到統計的全過程。在課堂上,教師只需要給學生留足時間以供他們互相匯報、交流即可。這種方式既可以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探求心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能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溝通交流的能力。
另外,利用信息技術也可以真正實現分層次教學。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內學生的實際學情,利用計算機制作出層次鮮明的教學課件,并將這些課件有針對性地下發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他們根據課件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全班同學的參與性。
比如,在學習完“乘法”這一運算法則之后,教師可以利用課件編排課后作業。課后作業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是鞏固作業,作業的內容是當日所學的較為簡單的乘法題;第二是提高作業,除了包含第一檔次中所有的題目外,教師可以再額外布置一些稍有難度的題目;第三類便是延伸題,這類題目不僅在數量上包含了一二檔次的所有題目,也再難度上更上一層樓,出現了加減乘混合運算。數學教師無需安排同學去做哪類題目,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這樣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便能精準地發現班級內哪些同學知識掌握的較為牢固,那些同學稍有欠缺,并根據學生作業情況來確定復習課的內容和時間,從而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將信息技術引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是一種嶄新而且高效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為教學所帶來的意義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都無法替代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只要積極的去探索信息技術和學科之間的整合切入點,積極地去實踐,并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完善這種教學模式,就一定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讓信息技術真正服務于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周新松.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學生數理化:教育學.2010(10)
[2]邊記弘.淺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