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趙楠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成熟,我國的動漫設計也處于不斷發展和成熟的階段,動漫作品的數量也快速增多,其質量也在不斷上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動漫作品承擔了傳播文化價值觀的作用,因此視覺文化元素被應用到動漫設計中。本文主要探討了視覺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應用,以此促進動漫設計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視覺文化;動漫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J21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101-01
知識經濟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動漫產業屬于知識經濟產業中的一種,合理利用動漫產業可以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動漫產業發展時間晚,不夠成熟,例如,畫面風格簡單、想象力缺乏、創新能力不足。所以,將視覺文化因素應用到動漫設計中,促進動漫產業價值的提升。
一、視覺元素概述
視覺,主要是指人類的視網膜受到物體影像刺激而產生的感覺。視覺元素,主要是指視覺對象形成的基本單元。視覺元素是人類表達和接納信息的橋梁和工具,在視覺的幫助下,人類可以充分表達語言。視覺元素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即信息要素和形式要素。信息要素包含豐富的內容,例如圖形、文字和形狀等;形式要素的內容同樣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例如點、線、面和色彩等。一般情況下,具象的視覺元素包含豐富的內容,例如人物形象、動物形象,而這些具象的視覺元素是作品畫面基本元素的主要構成內容,為作品的完整性奠定了基礎。視覺元素需要在藝術設計的幫助下呈現給大眾,促進視覺元素價值的實現。
二、視覺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應用
(一)景觀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應用
1.典型景觀元素有限運用模式。在動漫設計的過程中,典型景觀元素的運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通常都是在動漫場景的設計過程中,在動漫背景模式中合理使用典型景觀元素,或者是使用改造過的有特色的一部分景觀元素,使用相融合的幾種文化的典型特色,進而對動漫背景模式進行充實和豐富,更加容易將觀眾帶入到動漫劇情中。
2.景觀元素整體運用模式。在動漫設計過程中,景觀元素整體模式的運用也受到重視和關注。一般情況下,為了在作品中真實還原景觀原貌,會直接使用真實的自然景觀作為作品的背景或者題材。在紀錄片中常常會使用景觀元素整體運用模式,讓觀眾充分認識和了解景觀原貌。
(二)民族服飾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的應用
1.素材提煉植入造型運用模式。在動漫設計的過程中,為了突出動漫人物的角色和特點,經常會使用有民族特點和特色的服飾充實動漫人物形象,讓觀眾在觀看動漫的過程中可以對動漫人物有一個最直觀和最直接的印象。
2.專題表現形式。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為動漫設計中專題表現形式的運用提供了支持。在動漫設計中為了呈現某一區域的歷史風貌,會在最大程度上對真實場景進行還原,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有真實可信的感覺。
3.衍生開發設計運用模式。在動漫作品衍生品的開發過程中,在民族服飾的幫助下,實現變形動漫人物的目的,達到改變原有作品中服飾特點的目標。但是,在動漫衍生品中使用民族服飾,并不是指完全照搬某一民族服飾,而是合理利用對改變動漫角色有幫助的民族服飾部分。
(三)刺繡文化在動漫設計中的應用
1.引入模式。引入模式,具體指的是根據動漫造型的特點,將其合理融入到刺繡造型的手法中。在我國的刺繡藝術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合理使用其他藝術,實現突出自身表現力的目的。在動漫設計中,為了達到全新的視覺效果,往往會創新和大膽運用刺繡藝術。
2.本體變現模式。在動漫設計的過程中,直接客觀表現刺繡的形式稱作本體表現模式。目前,往往需要在其他題材的幫助下完成刺繡藝術的視覺展示過程。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為展示刺繡過程和紋理特征提供了支持,為動漫作品的豐富性奠定了基礎。
三、視覺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中運用的意義
在動漫設計過程中,合理有效運用視覺文化元素,可以豐富動漫人物的造型和性格,保證動漫人物給人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同時,視覺文化元素的運用,可以加強動漫場景的設計效果,讓觀眾通過動漫場景對劇情有一個大概了解,同時通過對視覺文化元素的使用,加強動漫場景的真實感。在動漫設計中運用視覺文化元素還可以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播,保證我國傳統優秀的文化被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實現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四、結語
總而言之,視覺文化元素在動漫設計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視和關注視覺文化元素的運用,以實現提升我國動漫設計工作創新性和合理性的目的,促進動漫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賀文龍.湖湘視覺文化元素在動漫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模式[J].美與時代,2012,(12):53-59.
[2]王楠.羌族文化視覺元素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4,(7):85-87.
[3]楊明剛,劉振艷,胡珊.傳統文化視覺元素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價值及應用[J].設計,2014,(06):64-66.
[4]才華.中國傳統文化視覺元素在動畫造型設計中的運用[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3):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