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摘 要】古箏是深受國人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而古箏教學和其藝術實踐活動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對學生個性的發展、知識結構的拓展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我國目前已有很多高校開設了古箏專業課或者選修課,不過在古箏教學活動當中還存在藝術跟技術失衡的情況,本文主要結合我國古箏教學情況,探討怎樣將技術訓練跟音樂表現相互融合。
【關鍵詞】古箏教學;音樂;技術;交融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3-0182-01
一、堅實技術基礎
(一)從肢體訓練著手,練習演奏技術。古箏演奏包括手臂、手指以及身體等肢體相互協作,而所謂彈奏動作訓練也就是針對這些肢體的控制能力的訓練。其實彈奏古箏的很多動作是人們不經過訓練就可以完成的,只不過彈奏的動作顯得更加有意,也就可能會顯得有些不自然。速度練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多數教師會在教學實踐當中形成一種感受,即學生演奏速度越快,所呈現的效果反差也就會越大,這主要是因為快速練習通常會讓人的手變得比較僵硬。而要是先進行一段時間的慢速練習,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古箏彈奏過程中的技術難點能夠通過長期的慢速練習得到解決,學生在進行練習之前,要積極分析所彈奏的曲目會在哪些位置出現快速彈奏困難,針對快速反應情況進行慢速練習,繼而讓大腦高速運轉,與手指緊密配合,繼而在完成慢速練習之后再逐步開始快速練習。
只有通過這樣的練習方式,才能夠真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慢練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彈奏動作訓練不僅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動作幅度,也是鍛煉演奏者的肌肉收縮能力。反復的練習讓動作具有更強的習慣性和自然性。
(二)聆聽和思考相結合。音樂是一門藝術,只有在具備良好技術的前提下,才能夠做到用激情去展現,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針對音樂意向進行完美詮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聽覺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從以下三個方面激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
第一,教師示范演奏或錄音。聆聽教師所示范的演奏以及錄音,是古箏演奏學習當中非常良好的一種學習方法。教師需要結合學生所具備的實際承受能力以及理解水平,挑選一些符合他們真實水平的短小、優美的經典作品讓他們聆聽。
第二,聽自己彈奏。音樂是一種情感層面的藝術,用心對音樂加以展現,強化表現技巧。演奏過程中,需要人們利用身體和手指,將全部身心投入到音樂當中,實現心靈和音樂的真正融合。
第三,反向思維。在古箏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反向思維尋找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反向思維法是指人們在思考問題時突破常規,打亂思考對象在空間上的排列順序,通過另一種思維方向找出具體的解決辦法。
而在古箏演奏當中,學會利用反向思維的方法,尋找更加適合的途徑,形成屬于自己的音樂表現能力,由虛到實,利用實踐去檢驗自己選擇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回到音樂當中進行反復衡量及比較,繼而有效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
二、從傳統音樂當中汲取營養
古箏演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流派眾多,它們之間風格各異,在曲式結構以及演奏方法上都具有較大的差別。傳統民族音樂主要來自于民間,每一個流派都蘊含著當地的民族文化,要是不了解這些,就無法演奏出優秀作品。
傳統古箏演奏技藝是我們學習古箏的基礎,只有對其做出深入了解,才能學好這門藝術。傳統箏樂包含了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重視音樂細節,我們對于傳統箏樂的傳承不應該只是學習其音調旋律,還應該包括技巧方面,這也是我國傳統箏樂所蘊含的一種文化因素。
古箏演奏是一種表演藝術,主要是通過音樂來傳遞人們的情感以及愿望。教師不應該只重視對學生演奏技術的培養,繼而忽略了音樂的本質,技術也是為完美展現音樂服務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提升音樂修養,同時對音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嘗試將音樂和舞蹈結合起來,這樣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古箏教學中,應該以技術教學為輔,以感覺為主。古箏演奏的發展過程是從追求熟練、復雜的技術,到逐漸轉化為快速演奏,再到樂感跟技術之間完美結合。音樂跟技巧之間存在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演奏技術是基礎,而音樂表現才是最終的方向。只有切實做到全身心投入,做到人琴合一,才能夠為觀眾呈現更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柳青.論在古箏教學中提高學生音樂表現力的方法[J].黃河之聲,2013,(12):42.
[2]于芳.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4(0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