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華
【摘 要】本文以強可持續性為視角,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借助全要素身產率來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能源消耗和環境損失來對長期增長和短期波動進行了動態分析。結果表明,金融結構與經濟增長呈呈u形關系,工業結構與開放與經濟增長呈倒u形關系。物質資本和能源消耗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而人力資本和總要素生產率的貢獻較少,資源的浪費不利于經濟增長。總要素生產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小,但它是經濟波動的一個重要來源。
【關鍵詞】新常態;中國經濟;長期增長與短期波動;動態解析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發展問題和發展難題:投資和出口拉動能力下降,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越來越高,資源和環境約束越來越緊。自2011年以來,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長率,在過去的三十年里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時也在下降,經濟增長持續下降。減速是一個短期還是一個長期趨勢變化?內源性的發展力量來自哪里?對這些問題的明確回答將在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回首經濟發展歷程,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創新和改變的過程。在轉變開始時,政府有效地促進了穩定的經濟增長。然而,隨著改革深化,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進程得到了有序的推進,但市場體系仍然不完善,在一些方面,市場的資源分配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導致了經濟結構的的不平衡,以及經濟增長速度逐漸變緩。隨之而來的是,政府加強了宏觀調控,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來引導經濟的發展和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模式,以期拉動經濟增長,推動社會發展。值得思考的是,政府的政策以及干預是否能夠對經濟的波動產生有利的影響,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能否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產業結構與經濟波動之間是否存在某些關系?可持續發展是什么?
一、弱可持續性發展與強持續性發展的基本概述
隨著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可持續發展理論應運而生。皮爾斯根據自然資本和人為資本能否完全替代將其分為弱可持續性和強可持續性。弱可持續性是指各種資本都可以被完全替代,這為可持續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替代路徑,也就是說,無論生態極限如何,只有保證總財富不減少,才能為經濟的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新古典經濟學家十分贊同這一觀點,因為這一觀點符合這個學派的觀點。除此之外,這個觀點也得到了國家統治者的廣泛贊同。但是,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不僅造成了環境的污染,而且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其中一個例子是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成就和生態環境的迅速惡化。任何經濟發展都是客觀存在的生態環境的重要價值。為了實現經濟增長,我們必須考慮其具體資源和環境的生態承載能力。
強可持續性認識到自然是資本。不僅在生態經濟和環境經濟領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擴展,在經濟學上的一些觀點也應加以修正,例如國家經濟核算的傳統方法。自然資源,作為生產和稀缺資源的一種因素,在使用之后會產生一種資源成本。現有的會計核算只對所消耗的資金進行計量,而不是所獲得的價值,這不僅掩蓋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損害。這種損害也被稱為經濟利益。因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自然資本應該整合進經濟測量。但是,由于缺乏實際的環境市場價格,難以考慮到環境因素的生產成本。因此,在研究經濟增長之源的研究中,環境變量的處理方式存在差異。目前,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將污染排放物引入生產功能,作為一種意想不到輸出;另一種方法是將環境視為意外輸出。在生產函數中引入新的輸入元素作為未付輸入。
二、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出典型的資本投入驅動特征,而總的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小。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著以要素為基礎的增長的模式。技術創新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經濟增長的貢獻需要進一步改善。我們必須承認,自1978年以來,中國的TFP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較低,而TFP的總體趨勢在過去幾年一直在下降,甚至是負值。TFP停滯導致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形勢令人擔憂。
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不僅能夠有效的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而且也能夠改變產業結構,引導經濟結構優化。在新業態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戰略,以創新促發展,以改革促發展,不斷提高經濟的發展質量和完善經濟發展模式,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未來必須選擇的道路和邏輯。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是由TFP驅動的。然而,轉型的困境在于中國體制體制建設的滯后和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制度機制體現在政府面向市場行為,對經濟結構的調整既要注意產業結構的調整,又要注重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初期,有力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促進機構改革和資源分配指導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時,政府的有力控制可能會損害經濟發展。工業結構的變化也將對中國的各種層面的經濟造成系統性的影響。一些研究認為,工業結構的升級是經濟增長的推動因素,這取決于工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升級,但工業結構的合理化,比工業結構的升級更能促進經濟增長。
三、全要素生產率對我國經濟波動的影響
(一)金融結構反映了經濟增長與經濟增長的u形關系,影響了整體生產率,這表明金融結構的調整,金融市場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終會是好的,但在此之前,它將對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中國的金融在短期內沒能推動經濟發展。對外開放表現出與經濟增長相反的倒u形關系,影響了總要素生產率,這表明過度的外部依賴將抑制總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二)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是物資資本,其次是能源消耗和人力資本。完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很小,而環境浪費不利于經濟增長。一般來說,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十分廣泛和不可持續。中國的未來發展,應該更加重視不減少關鍵的自然資本,如資源和環境。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該保持資源和環境的保障。否則,即使實現了經濟增長,也不會是可持續的。此外,提高全面的要素生產率使投資驅動到創新驅動的驅動力。這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發展支柱。
(三)高投資和高增長率是中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高投資的積累使得不能在未來維持高的投資增長率。人口老齡化的早期發展也使得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而維持大量能源消耗和大量消耗煤炭的能源結構也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創傷,促進了中國長期穩定的經濟增長,這是促進中國長期穩定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選擇。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要通過改善人力資源,推動科技創新,確保資源合理有效分配,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完善產業布局,發展創新型經濟,以技術促發展,以改革促發展,改善不合理的產業制度的同時優化政府的支出,準確把握政府財政支出在市場干預方面的最佳界限,把握經濟增長和改變方式,注意生態保護,加快相關技術、設備的研發、推廣和產業化,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水平等方法來推動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萬平、趙金凱.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長期增長與短期波動的動態解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年.
[2]丁菊紅.政府干預、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地區層面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