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胥欣 徐家愛 胡艷
【摘 要】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已成為國企改革重點。本文以2007-2016國有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混合主體多樣性與內部控制質量負相關,但不顯著;混合主體深入性與制衡度與內部控制顯著負相關。因此,有必要重視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失靈”現象,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內部控制制度,促進企業持續性經營。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內部控制;國有企業
一、引言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內部控制做為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其良好的運行可以推動國企的長期發展。王小晗(2017)指出主要股東性質越充分,越能促進公司內部治理,鄭曉潔(2018)研究也表明引入非國有資本,有助于優化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但是,白鷺(2016)等人指出實行混改的國有企業由于制度缺陷,產權問題始終存在,易出現職責重疊、權責不清等問題,弱化了內部控制。因此,本文從混合所有制的多樣性、深入性、制衡度探討其對內部控制的影響,豐富了該方面的研究。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股權結構的變革,民營與外資的進入豐富了公司的股權成分,引入了不同的資源。出于股東利益最大化,他們會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職責,積極監督管理層的作為,推進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完善,防止“內部人控制”現象發生而損害自身的利益。但是,查沐延(2016)則認為在開放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國企由于股權性質的多樣性使得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風險將會更高?;诖?,本文提出假設:
H1a:混合主體多樣性與內部控制質量有正向的影響
H2b:混合主體多樣性與內部控制質量有負向的影響
非國有股東的深入有利于發揮自身的優勢,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于文成(2018)發現混合主體深入性具有促進企業績效,削弱社會責任的作用,此時的混合主體深入性由于這兩種作用,對競爭類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影響明顯提升。而王新紅(2018)研究表明只有當混合主體深入比例高達60.19%,才有利于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2a:混合主體深入性與內部控制質量有正向的影響
H2b:混合主體深入性與內部控制質量有負向的影響
馬連福(2015)的研究表明,適當引入外資股東,合理地加強非國有股東對國有股東的制衡有利于內部控制及績效的提升。陸岷峰(2014)認為混合所有制不僅投資主體要多元化,投資主體的屬性也應該多元,即非國有股東在國有企業中應當有一定的話語權。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H3a:混合主體制衡度與內部控制質量有正向的影響
H3b:混合主體制衡度與內部控制質量有負向的影響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由于在2006年國家進一步擴大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范圍,所以本文選取在2007年前上市的國有企業進行分析,數據涵蓋期為2007-2016年。剔除金融類企業與被ST的公司,得到181家公司作為樣本。本文數據來自國泰安CSMAR和DIB數據庫。
(二)變量定義
(1)內部控制有效性(ici)。本文選取DIB數據庫的內部控制指數/1000作為內部控制質量的指標,故取值范圍為[0,1]。(2)混合主體多樣性(mix)。本文引用馬連福論文中的分類方法,以年報中披露的前十大股東含有國有、民營、外資三種性質的數量作為多樣性的測度。(3)混合主體深入性(mixra)。以前十大股東中外資和民營的持股比例之和衡量。(4)混合主體制衡度(restr)。以前十大股東中外資和民營的持股比例之和減去國有持股比例的差衡量.(5)其他控制變量。本文選取了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股權集中度、公司規模、公司資本結構、公司成長性、董事會與高管持股;并設置了行業、年份虛擬變量。
(三)研究模型
四、實證研究結果
表1探究了混合所有制對內部控制的影響。模型1中,混合主體多樣性對內部控制質量有負向影響,但并不顯著。模型2中,混合主體深入性與內部控制質量在1%顯著水平上負相關,表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非國有股東進入國有企業越多,持股比例越高,容易對內部控制產生消極影響。模型3中,在1%顯著水平上,混合主體制衡度與內部控制質量呈顯著負相關。究其原因,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局面仍然存在,非國有股東僅持有少量的國企股份,并沒有話語權對內部控制進行完善,反而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對內部控制產生負向影響。劉運國(2016)指出,只有當非國有股東擁有在高層治理維度的權利時,才能有效提高國企內部控制質量并達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監督與治理的目標。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選取2007年為國有性質的上市公司,探究實行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內部控制質量的影響。得到如下結論:混合主體多樣性不能對國企的內部控制產生顯著影響,而混合主體深入性和制衡度均對國企內部控制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國有股東的進入加大了內部控制的難度。對此,提出以下建議:(1)企業應該明確戰略目標,考慮混改能夠為企業帶來何種價值,。(2)結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優化公司的治理機構,注重國有與非國有文化的交融,建立風險評估和風險防范體系,加強企業間的信息溝通,實施獨立的內部審計,全面的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的完善.(3)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各項制度,抑制國有“一股獨大”的局面,不能簡單停留在股權上的混合,應該合理保障非國有股東在治理層面的權力。
【參考文獻】
[1]劉運國,鄭巧,蔡貴龍.非國有股東提高了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嗎?——來自國有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6(11):61-68.
[2]王小晗.股權混合度對國有企業治理績效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3]馬連福,王麗麗,張琦.混合所有制的優序選擇:市場的邏輯[J].中國工業經濟,2015(07):5-20.
[4]陸岷峰,李振國,王婷婷.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國有股最佳比例研究——基于博弈論在國有股權與話語權中的運用.西部金融,2014(12):4—11.
[5]于文成,劉新民,王壘.基于異質股東的混合股權結構對國企雙重任務的影響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8,33(04):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