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華振
【摘 要】我國企業離退休人員在物質生活及醫療保健上目前是有保障的。但由于離退休后,在工作上與崗位、同事的分離,在生活上與子女的分開等原因,導致晚年生活上沒有足夠的依托,晚年生活因缺少內容從而產生了精神上的缺失,由此導致心理上出現一定問題,行為上也給社會造成了許多不良影響,需要企業離退休管理服務部門、社區以至全社會去給予心理上的關心關愛,幫助這部分群體過好晚年生活。
【關鍵詞】離退休人員;心理健康;和諧生活
一、目前廣大離退休人員的生活現狀
1.多數關注物質需求
打開百度搜索網頁,鍵入相關關鍵字“離退休人員”和“廣東”,能找到相關新聞約16600篇,前10頁的主要內容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相關新聞與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上調有關。當然不可否認,經濟待遇以及經濟狀況的提高,對于離退休人員的生活的確有重要的幫助。但是我們不能忽略離退休人員在精神世界的需求以及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相關需要。
2.少數有心理健康問題
早在 1998 年,張振毅、陳朋月在《臨床心身疾病雜志》(1998 年 02 期)以問卷的形式對某單位 86 名離退休人員進行調查,并對他們的心理狀況的調查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 62.18%的離退休人員無抑郁癥狀,23.67%可能有,14.15%肯定有,說明少數離退休人員無法適應工作、生活的變化,出現消極的情緒,這種情緒上的表現在不同性別中的差異并不明顯,而在離退休前擔任干部的離退休人員抑郁癥狀出現率高于工人;抑郁癥狀中以情緒低沉(6 例)、無愉快感(12 例)、孤獨感(14 例)、空虛感(10 例)常見,出現頻度在 65%以上。而這個數據是接近 20 年前的調查數據,經過了過去十幾年的高速發展,居民生活現狀與 20 年前相比有了決然不同的表現,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離退休人員的心理不健康狀況在 20 年后的今天,必然比當時更為突出。我國衛生部將 2012年第 21 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主題確定為“精神健康伴老齡,安樂幸福享晚年”,也從一個側面上體現出了,中老年離退休人員的心理、精神健康狀況,是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焦點,也是決定了我國社會能否建立起“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二、當前離退休人員的心理特征及行為表現
1.心理特征及行為表現
對于離退休人員而言,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失落、孤獨、懷舊、期盼關心。
1.1失落。在職員工的社會地位和離退休人員的社會地位畢竟還是存在著差別的,從一家之主忽然轉變為家中的邊緣人員,相信離退休人員在面對這方面經歷時一定是有著比較負面的情緒感覺,特別是對于在職時是領導崗位的離退休人員來說,這一點將會表現得更為明顯。
1.2孤獨。從在職時每天可以與同事熱情溝通,到離退休后回到家中面對四堵墻無人理會,離退休人員肯定都會經歷過一個孤獨的過程,對離退休生活的看法也從一開始就定下了一個不愉快的基調。
1.3懷舊。對離退休生活的不適應也引發了離退休人員對過往生活的懷念,憶當年、話過去也成為了很多離退休人員在日常相見聚會時的主要話題。
1.4期盼關心。很多離退休人員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上述提到的一些不愉快心理,會對生活現狀產生不滿,而這種心理缺失他們希望是能得到別人的關心以及注意的,有人會采用比較極端的表達方式,就如前段時間高考期間,全國各地的廣場舞團都在高考期間自覺自發地取消了活動,而廣東某地的廣場舞團依然我行我素,其中一位老人更在記者采訪期間說出“我們老年人的健康誰來關心”的話,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離退休人員對于他人關注的一個重視程度。
1.5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離退休人員往往受到心理因素方面的影響,產生對某項事物的失望情緒,而意圖去扭轉這種失望的情緒會推動離退休人員去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或者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為。正如央視報道中所提到的例子,部分被虛假保健品欺騙的消費者其實知道產品是有問題的,但是就因希望獲得這些銷售人員進一步的關懷愛護,寧愿明知道有問題也買下來,就怕失去了這種關心。
1.6抑郁。長期處于心理負擔下的離退休人員,部分可能會選擇用較為爆裂直接的方式加以反抗,而部分人可能會受到情緒長期低落的影響而產生抑郁,甚或向更嚴重的情況發展。
1.7猜疑。離退休人員的負面情緒以及心理負擔如果缺乏主動溝通的渠道,或者溝通過程中被負面對待,容易產生較為偏激的反應,甚或是對他人產生猜疑,不管是懷疑自身的生病,或者是懷疑安全受到威脅,實際上都是可能容易衍生出更嚴重狀況的。
三、當前離退休人員的心理應對
1.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實際上,對離退休人員要開展心理養護,就需要讓離退休人員樹立起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老齡意識,離退休人員需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以及評價。在筆者服務的茂名石化離退休人員管理部官山服務站工作的實際中,也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工作,比如通過老科協以多媒體的方式在“三會一課”等活動中給廣大離退休人員講解相關的內容;又如在開展“暢談十八以來的變化、展望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大講堂系列活動中注入有關知識內容,給予積極的引導,從大方向增強對國家、對企業等的自信心,從而增強個人對生活的信心,抵消部分負面帶來的影響。
2.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離退休人員應該更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要發揮自身的特點,加強社交。離退休人員同樣需要有一個社會活動的圈子,這是家庭關系不能取代的。經常和一些老朋友、鄰居或者是同事一起聊天、活動,主動關心和幫助別人,對身心健康十分有利。在筆者工作的茂名石化離退休人員管理部,在這方面的工作十分有效果。一方面,通過社區改造,以及創建集團公司“4A”小區等工作,給離退休人員在生活硬件上增加適合活動交流的場所,另一方面通過“為民服務”創先爭優志愿服務活動等有組織的活動讓離退休人員的施展能力的空間等,增強離退休人員的存在感的。
3.合理安排退休生活
關注老年心理問題做好心理養護,有條件者盡量繼續發揮余熱,參加一些適合自己體力和專業的社會活動。企業也可以在這其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主動組織一些相關的活動,例如座談會,學習會,研討會等,讓離退休人員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也是很重要的心理養護方式。在筆者工作的茂名石化離退休人員管理部,通過組織各種文體活動等引導離退休人員“走出來、動起來、樂起來”,給離退休人員增加交流創造各種條件等。
4.企業出面關愛關懷
筆者覺得,面對這些相關的心理特征,企業對于離退休人員的心理養護是有著先天優勢的,一者,雖然離退休人員在退休后沒有了職務高低之分,但離退休人員在相處交流中依然會習慣以退休前的職務相稱,對于改善離退休人員的失落感有很重要的幫助,二來對于離退休人員而言,由企業牽頭帶動的關愛活動,身處的是熟悉的環境,面對的是熟悉的群體,對于降低離退休人員的心理不適應感,有著明顯的幫助。
四、結束語
在離退休人員中開展心理養護,是一項社會性的工作,需要動員全社會將更多資源投入其中。這也是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工作,希望在實踐工作中能不斷提高解決離退休人員存在的心理問題的能力,為和諧穩定的后方建設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振毅、陳朋月在《臨床心身疾病雜志》1998. 02.
[2]《深圳特區報》刊發了題為“保護好老年人的那顆‘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