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瀟 張靜 徐康鴻
【摘 要】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若干的基本原則,而沒有對無罪推定原則加以規定。雖然法院統一定罪原則吸收了西方國家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要素,但二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本文作者通過觀看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聯想到了我國構建無罪推定原則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我國構建無罪推定原則的構想,以期對我國無罪推定原則的建構有所裨益。
【關鍵詞】《羅生門》;無罪推定;問題;構想
人權的保障問題是國際社會討論的重要問題,近年來,我國對人權的保障問題也遭到國際社會的詬病,人們對我國的人權保障制度眾說紛紜。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的任務在于懲罰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權,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程序和制度是一個國家人權發展的重要標志、法制文明程度和社會公正的指標。我國在1979年,1996年和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制定或修訂過程中,是否以及如何確立無罪推定原則一直以來是爭議焦點【1】。但時至今日,我國刑事訴訟中對無罪推定的規定以及現實的執行中都面臨著一些問題,本文作者通過觀看電影《羅生門》,分析這些問題,提出根據我國的國情構建無罪推定原則的可行性建議。
一、電影內容簡介
一場瓢潑大雨,使得路人一名雜工在破爛的 “羅生門”處與樵夫、云游和尚不期而遇,由此引發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一名武士與其妻子路過荒山時,遭遇到了強盜,妻子被侮辱,武士慘遭殺害。然而,最為可怕的是,樵夫、強盜、妻子和借武士亡魂作證的女巫,他們各自為了維護自己的私人利益,美化自己的形象,呈現出來了四份不完全一樣的證詞,使案件真相變得撲朔迷離。此時,即使強盜多襄丸親口承認了自己的罪行,法官也不能將其判為有罪之人。該部影片在呈現出人性可怕的同時,也體現出了日本刑事訴訟中規定的無罪推定原則。作者由此聯想到了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未經人民法院判決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的基本原則,以及我國構建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性。
二、無罪推定的概念
無罪推定原則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法律思想家貝卡里亞在其名著—《論犯罪與刑罰》中提出的無罪推定思想:“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2】
現代法學界認為,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經法院正式判決、確定其有罪以前,應當假定其無罪。即在法院正式對某個人做出有罪判決之前,要把這個人當作無罪的人來對待。無罪推定原則在證據法上的含義在于證明責任分配于控訴方,在訴訟法上的含義在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性權利,約束政府權力,體現司法公正、控辯平等?!?】
無罪推定原則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必然要求,即要求由控方承擔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要求在控方證明不了被告人有罪的時候,審判機關要疑罪從無。
無罪推定原則體現出了法治國家最基本的標志,通過限制公權力的濫用來保障公民的私權利和自由。對其有效的運用有利于保障社會的公正性,并且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三、我國構建無罪推定原則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關于無罪推定原則的立法不足之處
1、《刑事訴訟法》12條
2012年我國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仍然延續了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12條之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雖然此規定確實吸收了西方國家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部分,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罪推定原則。【4】只是確立了法院統一定罪原則,廢除了檢察機關原來行使的具有定罪性質的免于起訴權,并沒有確立無罪推定原則。從總體上看,2012年中國《刑事訴訟法》對無罪推定原則仍表現為“低限度貫徹”,而非“高程度保障”?!?】
2、《刑事訴訟法》50條和118條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0條規定“司法機關不能強迫任何人證明自己有罪”,第118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這兩條規定并沒有矛盾,我國要求不許強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證明自己有罪,但是鼓勵其自愿坦白。這與無罪推定中要求控訴方承擔證明有罪的責任,被告方不承擔證明自己有罪或無罪的責任相悖。
3、沉默權
我國法律未確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沉默權是指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面對司法人員的訊問時有保持沉默、拒絕回答的權利,而司法人員對被追訴人這種沉默的事實既不能做出相反的判斷,亦不能做出對其不利的證據。西方許多規定無罪推定原則的國家都在其國內法中規定了這一權利。
4、律師在場權
我國法律未確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訊問時的律師在場權。律師在場權是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中的內涵之一,體現的是法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充分尊重和保護,在律師這樣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雖有可能增加辦案機關偵查案件真相的難度,但會極大的減少冤假錯案事故的發生。
(二)人們觀念的不足之處
在我國,無罪推定原則處于“眾所周知,卻未被深入認知”的尷尬狀態。大多數人對無罪推定的真正含義都不了解,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誤解。
有些人認為,無罪推定是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理論,不適用我國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也有些人認為,無罪推定是一種法律推定,與我國所奉行的實事求是原則相悖。
我國有一些法學學者認為,無罪推定意味著在人民法院未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終定罪之前,任何權力機構,包括人民檢察院在內,不得預斷其有罪;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無罪推定與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互相矛盾,一方面推定被告人無罪,另一方面又剝奪其人身自由,在邏輯上自相矛盾。【6】
(三)司法實踐中的不足之處
近年來,我國司法進步,在法律中體現了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然而,在實踐中卻沒有完全落實法律的精神。檢察機關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處在不平等的地位,犯罪分子被剃光頭,冤假錯案的頻頻發生等等,都映射出我國實踐中對無罪推定原則精神落實的不足。
四、我國構建無罪推定原則的構想
(一)立法方面的構想
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吸收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基本精神,但對該原則沒有明確加以規定。【7】本文作者認為,《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系最為密切,應該進一步在憲法中增加具體保障人權的可操作性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12條中應這樣表述對無罪推定原則的規定:“任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經人民法院告知、賦予其一切辯護權利后,在法庭上進行公開公正的審判被證實有罪之前,都應當假定其為無罪。”
《刑事訴訟法》第118條應取消“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的規定,建議修改為“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告知犯罪嫌疑人對于偵查人員提出的與案件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對于偵查人員提出的與案件有關的問題,有保持沉默的權利;如果犯罪嫌疑人能夠自愿坦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酌定從輕處罰”。以期達到鼓勵犯罪嫌疑人自愿回答提問并自愿認罪、節省國家司法資源的效果。
建議《刑事訴訟法》應當增設有關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律師在場權的規定,明確規定律師的知情權,賦予律師申請發問和發表意見的權利,并且可以合理確定適用律師在場的案件范圍等等。
最后,有關部門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或規則等文件時應當配合無罪推定原則的規定來制定實施,實現不同法律之間的銜接性。
(二)轉變思想觀念的措施
由于我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實行過無罪推定原則,人們法治文化觀念中并沒有無罪推定的傳統,且我國人口眾多,人們的思想觀念雖有進步,但仍有待完善。而進一步貫徹落實無罪推定原則的前提仍在于轉換觀念,將無罪推定原則的設定基點引領到人權保障問題的軌道上來。
首先,要推動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穩定進步。其次,要明確無罪推定原則的真正含義,即:無罪推定并不是只適用于資本主義社會,無罪推定在本質上并非是一種法律推定,甚至不是推定,它并不是有罪推定的對稱;無罪推定原則既不是對過去事實的總結,也不是對將來事實的判斷,因此它并不違反實事求是,與實事求是原則并不相悖。最后,要加大宣傳,提高人們的法制觀念,增強人們的人權意識。
(三)司法實踐中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措施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刑事審判權
從審判的環節看,無罪推定原則的真正適之前提是人民法院法獨立行使刑事審判權。在司法實踐中,應當確保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刑事審判權,避免行政權力干預司法權力,造成司法行政化。應盡量讓法官獨立審判,不受外界輿論的干擾,盡量做到在一個民主的國家,法院應該是一個不民主的存在。
2、舉證責任由控訴方承擔
實踐中,應嚴格執行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控訴方承擔,被告人不承擔此責任的舉證責任分配方式。作為控訴方的人民檢察院提供證據要適用排除合理懷疑原則、疑罪從無規則。
3、轉變執法理念
司法工作人員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應當樹立程序正義的執法意識,更新執法觀念,在遇到犯罪問題時,應當勇于適用無罪推定原則,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僅是追求所謂的勝訴率,而是切實保障人民的利益。
五、結語
無罪推定是刑事訴訟中最基本的原則,它是一切其他保護犯嫌疑人、被告人制度的基石。不僅發揮著分配證明責任的功能,而且體現著約束強權、保障人權的精神。確立無罪推定原則,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提高我國刑事訴訟的民主法治水平和人權保障水平,有助于我國在國際人權斗爭中取得主動地位。筆者衷心地希望,我國的無罪推定原則能夠得到有效構建,真正實現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陳光中、丹尼爾·普瑞方廷:《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與中國刑事法制》[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113頁.
[2][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頁.
[3]易延友:《論無罪推定的涵義與刑事訴訟法的完善》,載《政法論壇》,第30卷第1期.
[4]楊宇冠:《重論無罪推定》,載《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 2005.06.
[5]林喜芬:《中國確立了何種無罪推定原則—基于2012年刑訴法修訂的解讀》,載《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一期.
[6]Wigmore,Evidence,supra note 6,2011,p.531.
[7]陳光中、張佳華、肖沛權:《論無罪推定原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載《法學雜志》,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