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嚴+顧廣梅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高科技產品的極速發展,當前一些青年大學生閱讀狀況出現了碎片化、數字化和娛樂性趨勢,其品格修養受到考驗和挑戰。建構青年學生自我管理和服務的研究性經典閱讀中心,吸引青年學生和閱讀導師進行經典閱讀對話,在環境熏陶和師德漸染過程中幫助青年學生塑造人格品質,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生力量。
關鍵詞: 經典閱讀 青年學生 品格修養
2015年4月20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了第12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比2013年小幅上升了0.2個百分點,其中成年國民手機閱讀的接觸率首次超過50%。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78.6%,較2013年上升了1.9個百分點。其中,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和2013年的4.77本相比,減少了0.21本[1]。王余光教授指出:“閱讀經典一直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在信息社會,人們需要重返經典閱讀之鄉。”[2]
大學生群體的閱讀能力和實踐對未來國家建設和發展影響深遠。建成大學生自主性閱讀中心,開展研究性經典閱讀,是針對這一群體開展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模式。這將有助于大學生立足經典典籍探尋其當代價值,自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踐行,努力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質,真正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國內高校經典閱讀現狀及特點
李云霞于2010年11月在河南某市做的一項“大學生精神生活現狀”的問卷調查輔以訪談,結果顯示:當前高校學生“三觀”尚在形成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個別學生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這就要求大學教育中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與人文素養,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閱讀經典著作[3]。目前一些高校學生經典閱讀狀況不盡如人意,相較于傳統文本的經典閱讀,他們更易于并樂于進行功利性、快餐式和碎片化的淺閱讀。對能夠積淀人文情懷、堅定信念理想、激發愛國情感和培育社會責任感的深層次閱讀,尤其是經典文本閱讀缺乏興趣。
(一)功利目標催生泛閱讀。閱讀學習是一種因精神成長的需要而養成的習慣。當前一些高校學生進行的閱讀實踐多是圍繞直接學習效果取得進行的功利性行為,以各類課程學習為主,我們可以稱之為泛閱讀,即內容浮泛,沒有完整的體系和縝密的邏輯,側重知識點的記憶,缺乏深入的思考。學生熱衷于為博取高分而肢解文本,考試范圍外的部分幾乎不涉獵。課外閱讀實踐不是依據自身成長成才的需要,而是抱著從眾心理,以各類證書的獲得為旨歸。
(二)享樂目標助長淺閱讀。互聯網技術的發達和多媒體科技產品的豐富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和內容。對比紙媒和網媒的特點,人們更樂意選擇輕松愉悅、方便快捷的閱讀,我們稱之為淺閱讀。大學生群體對數字化時代讀圖的興趣有增無減,閱讀經典也是依賴電子書,甚至某些出版商家迎合青年的閱讀心理,將經典文本戲謔化,從QQ、人人、微博,到微信,網絡互動交流方式的隱蔽性、隨意性和便捷性,讓一些大學生沉溺其中,以讀屏替代面對面的交流,淺閱讀占據了大學生群體應理性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三)精英目標限制深閱讀。蔣建國認為“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閱讀為本。個人的閱讀水平,決定著個人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發展能力;一個民族的閱讀傳承決定了這個民族能否站在人類文明的制高點上發揮引領作用;一個國家的閱讀能力,就是一種競爭力,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4]。高質量、深層次的閱讀對個體成才和社會進步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但就業形勢和社會情緒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大學生展開深度閱讀的可能性。他們依賴網絡閱讀平臺搜集資料,拼湊他人的理論和觀點,急于速成所謂的科研成果,而不愿意沉下心進行文本的研讀,往往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尷尬和斷章取義的惡果,阻滯了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發展。
二、研究性閱讀中心建構及場域多元主體“競合”
閱讀實踐諸要素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閱讀場域。傳統閱讀場域主要有:圖書館、閱讀教學課堂和個人讀書空間。數字化時代人們更傾向于網絡閱讀空間。當前這些場域環境中的大學生經典閱讀實踐側重于信息資源的快速、廣泛占有,然后“按需拼裝”,忽略了經典閱讀的主要作用是“打好精神的底子”。為實現“開卷有益”與“開卷有趣”有機融合,急需建構一種新的閱讀場域模式提升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和精神品質。
研究性閱讀中心是一個學生自主管理、自發服務和自覺閱讀的獨立空間,是一個多元主體交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微觀組織系統。大學生研究性閱讀中心作為人才培養的有力補充和創新嘗試,致力于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研究性閱讀場域構建,實現高校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的機制整合和方法整合。
研究性閱讀過程中的諸因素:經典讀本、本科生導師、大學生閱讀者和研究性閱讀中心,在經典閱讀行為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主體間性”的互動狀態,是因為它是哲學意義上的“交往行為”,而非“工具行為”[5]。
(一)經典文本與閱讀者。與圖書館里大規模、多門類和新形式的經典文本不同,研究性閱讀中心的經典藏書立足專業課程關照精神成長。從來源上看,只有少部分靠學院的撥款,大部分來自校友,研究生和本科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的捐贈等。校友們將影響自己成長的經典文本贈予學院,潤澤后來者的心靈。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在校生們根據多方調研形成的經典文本書目和自己專業教授推薦的書目向學院贈書,既表達了他們對學院培養的感恩情懷,又激發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為將來造福世界奠定了思想基礎。黃俊杰教授認為:“(經典的價值就在于)能夠喚起我們心靈的覺醒,使我們能夠心體力至,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我們可以走進去(經典文本),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辯駁、沖撞,帶著我們的問題、我們的苦悶,來向他求取答案”[6]。
(二)研究性閱讀中心與閱讀者。不同于圖書館等其他閱讀場域,研究性閱讀中心是為提高大學生閱讀興趣,增加其延伸性閱讀量,服務其開展研究性閱讀而設立的優質閱讀空間。中心的管理者也是閱讀者,是自愿應聘的。這一崗位屬于志愿服務性質,沒有學生管理工作的任何獎勵,卻能夠加深大學生對“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精神的理解。閱讀中心有嚴格的管理規定,凡進入該中心的學生只有一個任務——閱讀經典。身邊只攜帶必備的讀書摘要記錄工具,有效保持經典閱讀的純粹性。“捐贈墻”是在閱讀中心的環境布置中特有的一片天地,設置在閱讀者目之所及的方位。所有捐贈者的照片和贈書數量都進行了展示,營造了讀書勵志的氛圍。endprint
研究性閱讀中心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還發揮了人文教育和精神熏陶的作用。閱讀者在這里拓展了思維空間和閱讀范圍,提高了思辨能力,從而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成為優秀人才,進而能夠進行反哺感恩實踐,助力研究性閱讀中心的書籍資源豐富和人文教育影響發揮。
(三)研究性閱讀中心與閱讀導師。閱讀導師不同于所謂“專業導讀者”。他們是學生心目中德學兼厚的教師。在學生日常閱讀實踐中并不需要導師逐一指導,他們發揮作用主要是在閱讀中心及與之相關的場域(視參與活動的人數而定)舉辦各類主題的閱讀沙龍和論壇。導師類似于書院制時代講會的講師,在閱讀中心闡述對學生提出的閱讀問題的見解,啟智發蒙,回答閱讀者思想的困惑。
對導師而言,閱讀中心不僅是他們宣傳研究專長和介紹學術前沿的地方,還是增強他們個人影響力、融洽師生關系的重要場所,能夠有效增進他們與學生的情感,彌補缺少與學生交流機會的不足。閱讀中心對閱讀導師而言,就是一個學術和道德的競技場,能夠為其在立德樹人領域進一步努力注入精神動力。
(四)閱讀導師與閱讀者。閱讀者與閱讀導師通過閱讀中心的互動,能夠圍繞經典文本形成異于傳統師生關系的“競合關系”。閱讀導師將自己對經典文獻的深度研究和自己的人生閱歷相融合,在閱讀主題沙龍和論壇活動中與閱讀者互動交流。面對閱讀者在具體人生境遇中碰到的困難、挫折和在經典閱讀中產生的困惑、質疑,閱讀導師應以全部的知識積累和情感智慧回應、釋疑。“這是一種開放的、建設性的、以人生大愛與經典立場為基礎的對話關系”[7],導師的學術責任感和教育責任感在這一關系的互動中都將獲得飛躍,閱讀者的困惑、質疑,甚至挑戰能得到智慧的啟迪。
三、研究性經典閱讀與青年品格修養
研究性閱讀中心不同于公共圖書館,它有著明確的經典閱讀目標、嚴格的自我管理規定和豐富的閱讀學術活動。學生可以個人自主閱讀,也可以圍繞主題展開專項閱讀,通過“學術沙龍”、“師生讀書交流會”、“創新論壇”等一系列特色活動增進師生交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道德情操,幫助其形成社會主義義利觀。
大學生品格修養教育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隸屬于大德育范疇。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和互聯網產業的日新月異,各種社會思潮和多元文化呈現在世人眼前,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大學生群體概莫能外。經典文本中蘊含的傳統義利觀、閱讀導師的主流價值觀和閱讀中心的環境涵育將共同作用于閱讀者高尚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一)經典文本的精神基礎教育。習近平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8]經典文本中蘊含著我國傳統義利觀,大學生在經典閱讀過程中博學約取,逐漸披沙瀝金,形成扎實的理想信念基礎。
(二)閱讀導師的人格養成教育。“親其師,信其道”。閱讀導師是深受大學生愛戴的德學兼厚的專業教師。作為思想引領者,他們在經典閱讀活動中對閱讀者進行點撥啟發,對大學生高尚人格的養成、樂觀心態的形成和堅定信念的培育發揮的作用,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無法實現的。一些大學生缺乏對經典閱讀所需要的深層次思考力,導致閱讀者面對紛繁復雜的表象出現迷茫,甚至頹廢、無助。閱讀導師憑其人格魅力和可信度,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和學術方面的認同感,進而逐步形成人格品質。
(三)閱讀環境的熏陶漸染教育。研究性閱讀中心的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都對閱讀者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友捐贈的標識激勵閱讀者以校友為榜樣,努力讀書,立志成才。將來也能成為捐贈者的一員;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時刻提醒閱讀者應珍惜讀書的環境和機會,不可以浪費時間和他人的勞動成果;沙龍、論壇的文化氛圍,激發閱讀者對經典閱讀的興趣,提升深度思考的能力。
綜上所述,場域理論指導下的大學生研究性經典閱讀中心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空間。通過精心設計并實施各類讀書沙龍或學術論壇,閱讀中心充分發揮了閱讀導師的引領作用,能夠吸引更多的青年學生從碎片化、數字化和娛樂性的快餐式閱讀轉向系統的、文本的和深刻的經典閱讀,是助推青年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和優秀品格養成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2]中國出版網.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發布去年成年人圖書閱讀率有所上升[EB/OL].http://www.chinapublish.com.cn/db/201504/t20150429_166026.html,2015.4.20.
[3]李云霞.談大學生人文教育與經典閱讀[J].中國成人教育,2012(1).
[4]蔣建國.閱讀讓夢想成真[N].人民日報,2014-04-23(10).
[5]劉同舫,韓淑梅.重置交往理性:哈貝馬斯人類解放思想的邏輯主線[J].浙江社會科學,2011(8).
[6]黃俊杰.全球化時代大學人文教育的新方向[N].解放日報,2008-08-31(8).
[7]王向華.師生對話關系新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8]人民網官網.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2013.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