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的法律電商平臺近幾年在數量上快速增長,但是這片看似欣欣向榮的市場背后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通過實證的分析和研究,分析當前我國法律電商平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展望。
關鍵詞 法律電商 互聯網 大數據 信息技術
作者簡介:李志強,南開大學。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2.279
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互聯網+”計劃,已然成為當前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互聯網的出現便利了大眾的生活,傳統的法律服務也隨之產生重要的變革。當前許多法律電商平臺的涌現,恰恰反映了“互聯網+法律”在法律服務交易市場的強大潛力。形形色色的法律網站和在線法律服務的涌現讓許多人相信互聯網會顛覆法律服務市場的傳統形態,然而也有人冷靜地質疑,當前法律電商的發展雖然如火如荼,卻有其難以跨越的瓶頸。在本文中,筆者搜集當前我國較具有代表性的法律電商平臺進行研究并做比較分析,探析我國當前法律電商平臺發展現狀和問題,提出未來法律電商平臺發展的展望。
一、法律電商概述
理解法律電商的概念,首先要從一般“電子商務”的概念入手進行分析。一般認為,狹義的電子商務,是通過互聯網絡上的“商店”所從事的在線產品和勞務的買賣活動;而今人們通常理解的電子商務則外延比較廣泛,泛指一切與數字化處理有關的商務活動 ,即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絡化、信息化。從這個角度理解,凡是通過電子、網絡手段進行與法律服務交易有關活動的平臺,都可以稱之為法律電商。本文將從廣義的角度對國內的法律電商平臺進行分析研究。
互聯網的出現帶動了許多行業的發展,同樣,信息技術被認為是驅動法律服務變革的巨大力量。 最早的法律電商出現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美國“legal zoom”網站為代表,該網站向用戶提供基本文件模板,也是最早一批在互聯網提供 “合規生成”“合同審核”等等在線法律服務的典型代表,擁有幾百萬注冊用戶,年收入高達上億美元,并與 2012 年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為后續出現的許多法律電商的趕超目標。 此外,一些法律電商通過文本組裝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以專攻家庭法方向的mdfamilylawyer.com為例,律師會為網站先行設計一個文書模板,顧客在登錄這個網站之后,要先填好一個表格,將所有與離婚相關的個人信息匯總,網站自動將信息套入模板,顧客即可以看到初步的文書。與此同時,律師助理依據客戶提供的其他文件或郵件中的要求對文書做修改。當律師接手時,這份文書就已經完成了90%,很快,律師就可以與客戶通過進一步溝通對文書進行全面的完善。這類網站大大提高了律師的工作效率,顧客以低價獲得了與線下質量不相上下的服務,大受歡迎。
早期法律電商如美國legal zoom 等平臺的成功,讓法律從業人士及投資者意識到了信息技術對法律服務變革的動力以及法律電商相較于傳統法律服務的優勢。標準化的產品和便捷的服務形成了相比傳統線下律師服務的低價優勢,激勵市場需求。同時龐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構成了潛力巨大的需求市場,以信息傳播快速的互聯網為平臺,律所和律師都得以更廣泛地推廣自己的服務,從而減少尋找客戶的時間成本,通過網絡傳播迅速形成自身的品牌效應 。
二、我國法律電商的類型、特點及發展現狀
法律電商在我國的起步較晚。在我國,法律與互聯網的結合最初是以付費數據庫的形式出現的,這類數據庫主要涵蓋學術論文以及法律法規大全等等。數據庫商通過將一定時間范圍內的使用權賣給用戶盈利,目前的法律數據庫以北大法律信息網為代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法律門戶網站出現,這些網站通過做免費法律問答的方式提高流量,借助大流量向需要案源的律師售賣廣告位,如早期的找法網、中顧網。律師通過向該類網站付費,獲得線上廣告位的方式進行營銷。一開始的搜索排名的靠前程度與付費多少直接掛鉤,卻不和專業水平直接掛鉤。這兩類網站,因為沒有真正涉及法律服務的交易,所以并不能稱之為法律電商。
近十年來,大量創業公司的涌現帶來海量的法律需求,且借助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和大數據分析,越來越多的法律服務被打造為線上產品銷售,在線上完成交易和服務,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律電商。同時,一些平臺也通過評價體系的設立向客戶提供線下的律師資源和服務。
筆者通過網絡等公共途徑檢索相關資料,并查閱了目前國內媒體報道較多的法律電商平臺,比較其經營范圍,發現除了一些老牌的門戶網站轉型外,我國目前大多數法律電商平臺的成立集中于2011年后,比如綠狗、法斗士、快法務等,其主要經營三種類型相結合的業務:一是純線上服務產品, 這類產品大多數屬于非訴訟服務,如在線法律咨詢,合同文本的自動生成等;二是在網絡上直接售賣線下法律服務,如企業法律顧問包年或包月套餐、公司注冊服務,商標注冊服務等。還有一些針對個人的產品,如為客戶發送律師函追債、離婚協議的擬定等等;三是作為中介,幫助客戶找律師或幫助律師,并以律師費分成作為其主要盈利。
從這些法律電商來看,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也有一些各自的經營差異。首先,各個法律電商線上售賣的產品類型一般都是可以標準化、產品化的非訴訟類服務項目,如提供公司注冊、合同起草、財稅社保、知識產權方面注冊商標等服務。像“綠狗”在服務流程進行標準化后,對不同法律文書進行分類并分別定價,成為一個可以銷售的“產品”;而且,各個法律電商平臺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小微企業及個人,服務價格低,多數針對中低端法律服務市場。多數法律電商平臺打著“免費”或“低價”的旗號,與線下高昂的律師服務費用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次,除了可以標準化并進行線上定制直接交易的產品之外,電商平臺一般采取律師入駐、注冊的方式向企業及個人提供法律服務資源,平臺本身不直接提供線下服務,而以向律師收取案件提成的方式盈利,除了法海網等個別平臺直接由律師組成服務團隊,大多數平臺都與律師事務所或律師簽約;值得注意的是,在資金方面,這些法律電商平臺都較好地吸引了資本市場的關注,獲得了數目可觀的融資。其中,“贏了網”、“易法通”、“知果果”等網站都獲得了高額的A輪或B輪投資。據調查顯示,我國的法律電商平臺合作律師數量超過1萬名律師的機構共有6家。而贏了網、部落網已經超過2萬人,中國快律則達到了5萬多名合作律師。按照我國超過29.7萬人的執業律師人數的數據看,全國至少已有1/6的律師選擇借助互聯網提供法律服務 。然而,當前上百家的法律電商平臺,各平臺注冊律師和用戶的數目,吸引資本的數目,似乎并不能充分體現當前各個法律電商平臺的優劣和發展前景,市場普遍認可和耳熟能詳的法律電商平臺并沒有出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我國的法律電商仍然是披著互聯網外衣卻走傳統法律服務路徑的平臺。
三、我國法律電商平臺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同質化程度高,技術含量不足
盡管法律電商平臺在近幾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縱觀這些平臺的服務項目,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服務模式高度雷同這一缺點。大多數平臺都是從免費或低價的法律咨詢入手獲得潛在的客戶源,與企業進行合作售賣包年、包月等法律服務、提供在線的合同服務、為客戶提供尋找律師的檢索體系等等。
英國計算機與法律協會主席理查德·薩斯坎德在其著作《法律人的明天會怎樣》中提到了信息時代帶來的顛覆性的法律技術,其中有大宗商品化、無間斷互聯、在線法律指導、在線糾紛解決等等 。然而,從我國國內的法律電商平臺的發展模式看來,這些技術在我國只有極其淺顯的嘗試。以人工智能分析合同為例,我國目前的法律電商僅有“愛合同”等極少數產品用機器代替人工為客戶進行合同審查,并可實現房屋租賃、民間借貸、勞動合同等的缺失條款和風險提示。大多數平臺仍是通過指引客戶尋求專業律師的途徑為客戶提供合同擬審服務。然而在國外,已經有很多運用人工智能協助律師或會計師完成工作的嘗試,如Legal Robot、Judicata等;而且當前平臺常用的文本組裝方式,早在上世紀Legal zoom 出現時已經在使用,也沒有取得突出的進步。
(二)難以形成品牌效應
目前國內法律電商的曝光程度,多跟其吸引到的投融資數目有關。簡而言之,它們更傾向于是因為“電商”的屬性獲得互聯網行業的關注,但其提供的法律服務卻極少在法律行業內形成品牌,也缺乏公眾知名度。基于服務模式雷同的問題,各法律電商在行業內處于比較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卻很少有突出重圍獲得用戶的普遍關注的平臺。而且,大多數平臺宣傳的低價服務并不能讓絕大多數用戶和企業信賴,盡管法律電商屬于電商,卻不能同一般電子商務網站一樣形成品牌效應,雖然其中有法律服務相較于其他服務更為低頻的原因,但更多是因當前法律電商平臺提供的產品高度相似造成的。
(三)律師評價體系待完善
目前,提供“在線找律師”中介服務的各個法律電商平臺都號稱自己能夠為客戶精準地匹配律師。的確,如今許多電商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向律師售賣網站流量使其獲得優先排位的做法,而是采用了一些較為客觀的律師評價標準來為客戶匹配律師。從對各個法律電商網站的檢索來看,一些網站通過工作人員與客戶先行溝通分析其法律需求,如快法務;部分網站則通過用戶自行檢索的方式尋找律師,如法斗士、易法通用戶可以通過服務項目、案例經驗、執業年限、律師姓名等分類查看律師信息;而贏了網則首創律師競標模式,有訴訟需求的用戶在贏了網提交案件的基本信息后,網站的法律顧問會通過大數據將案件匹配給相應領域的律師,律師根據用戶提交的信息給出初步法律意見并進行報價。用戶根據報價和法律意見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律師,從而進入委托程序。
盡管各個平臺給出了一些具體的評判標準,但當前的評價體系仍然不能完全有效契合法律服務市場的需求。以贏了網首創的律師競標模式為例,當事人在平臺上的描述是基于他們自己認為的某種事實,但這種事實不一定能夠形成證據,律師在判定案件基本事實之前難以做出恰當的方案,更難以進行報價,此時客戶的選擇并沒有太大意義。另外,有需求的客戶目的首先是有質量的法律服務,其次才是價格優勢,過于強調低價競爭的競標模式,盡管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律師之間的競爭,很可能導致律師利潤低,無法保證服務質量。又如法斗士創立的評價模式,通過與裁判文書網的數據進行鏈接的方法,給出這名律師經手的案件及勝訴率等情況,然而,裁判文書網并沒有囊括所有的裁判文書,通過其他途徑解決問題的爭議并沒有包括在裁判文書網上,更不能依據裁判文書網的數據來評價非訴律師的工作,無法全面反映律師的經歷和能力。
必須注意的是,律師業務屬地性強,靠口碑傳播多。法律電商平臺提供的律師服務產品與一般的產品不同,產品的質量和提供者的專業水平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若潛在的客戶對線上律師的信任度不高,仍然會轉向傳統的律師委托途徑——熟人的介紹。所以,建立一個透明度高的,容易讓客戶產生信賴的評價機制,對線下法律服務的推銷非常重要。
四、我國法律電商平臺發展的展望
(一)依托技術進步,引進跨界的技術人才
現實中,大多數法律電商創始初期是由一些互聯網人士組成,但法律和產品研發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缺失,這導致電商平臺在運營過程中無法做到精確地應用法律大數據來經營自身的產品。目前國內對大數據進行多元嘗試較好的平臺是理脈,其將目前公開的司法數據進行了多元化的分析,可以查看律師的常見對手律師,承辦案件的法院,普通人可以了解律師的業務狀況,企業可以了解其自身及競爭對手的法律風險,投資人亦可以了解投資對象的法律風險。當然,目前我國國內公開的司法數據并不全面,也導致了大數據分析在當前階段的局限性。但我們仍然應當意識到,法律電商作為信息技術的產物,革命性的產品可能是非法律職業人員完成的,儲備技術與法律跨界人才非常重要。順應這樣的發展需求,律師事務所也應當為律師提供更多的市場營銷、人才培養、IT技術等培訓。當然也有人指出,跨界人才的稀缺會使得研發產品的成本升高,法律電商應當進一步探索低利潤的在線法律服務的應對之道。
(二)走專業化路徑并在細分領域突破
正如很多模仿淘寶的電商最終走向失敗,過于追求全線覆蓋的電商服務專業化缺失,反而有可能陷入“大而無用”、“大而不精”的困境。當前,我國法律電商平臺有近百家,都企圖從這個千億服務市場中分一杯羹,專注細分領域的平臺卻少之又少。筆者認為,試圖通過“互聯網+法律”的融合復制出又一個類似于打車、餐飲、醫療領域互聯網商業的神話的想法是很難以實現的。法律服務的需求相比其他行業是低頻的,便攜和低價并不能成為互聯網法律服務的核心價值。但即使是較高頻次的低門檻法律服務,也要在專業性的保證下才能持續發展。
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增加,客戶希望購買到的不僅僅是低價的服務,更是專業、高效的服務。這要求法律服務流程的可視化以及標準化,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法律服務產品,這種標準化的產品不會因為提供服務者的不同而產生區別,顧客可以真正了解他們購買的是怎么樣的產品。并不是所有的法律服務都必須要經過“私人訂制”,對某個領域專業化程度高的律所經過大量的重復勞動已經積累出了某類合同或法律問題的豐富經驗,依托大數據和技術進步,就可以打造出一個標準化的產品 。例如在文本組裝方面,許多律所在為客戶起草法律文件時,一般都不需要從頭開始起草,而是通過對自身儲備的范本的修改來進行。在線系統可以通過對客戶個人信息和需求的采集來選取最優的起草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越來越多的法律服務才能向低價、高效的方向發展,提高低端法律服務的總體質量。以我國法律電商“推之”的APP為例,用戶根據系統提示回答幾個選擇題,即可獲得專業的回答和解決方案,這是比一般網站“免費咨詢”更加到位的服務。
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基于中高端法律服務的復雜性,有相當一部分法律服務在當前技術發展水平下無法在線上提供,比如法庭辯論、證據審閱等訴訟服務無法完全通過互聯網完成,法律電商要突破這種限度,仍然要強化 “線上業務推廣+ 線下高水平專業服務”緊密結合的法律服務模式,任何一端都不能偏廢。 簡而言之,線下高質量法律服務團隊的建立,才是法律電商的長期發展之道。
五、結語
在當前環境下,市場對于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服務仍有著非常迫切的需求,這是我國法律電商平臺數量和質量不斷成長的原動力。而互聯網不僅僅能夠打破法律服務的地域性,激勵市場需求,更有可能改寫整個法律服務市場的未來。我國的法律平臺存在的問題,需要依賴于技術進步,對大數據科學的解讀和更加專業化、標準化的服務來解決。歸根到底,新型的法律服務需要的不只是便利,而是更加專業、高效的服務水準。
注釋:
王健. 電子商務知識講座第一講——電子商務的概念及其產生的背景.國際貿易問題.1991年1月.
[英]理查德·薩斯坎德著.何廣越譯.法律人的明天會怎樣——法律職業的未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9-23,52-63.
王映.法律服務電商難題.法人.2016(1).15.
王映.互聯網+法律服務:法律電商問題探討——法律電商路徑可尋.中國法律:中英文版.2015(6).112-120.
許秋莉.淺析法律電商的現狀及未來.商.2015(36).
王振宇.法律+互聯網?少點套路,多點真誠.法秀公眾號.2016年6月27日.
Burns, C (2007), 'Online Legal Services-A Revolution That Failed?' (Sydney: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劉承韙.“互聯網+法律”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律師.2016(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