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艷
摘 要: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國文學庫中的至寶,孔子曾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古詩影響中千千萬的炎黃子孫,因此學好古詩是至關重要的。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現狀做了研究并提出一些策略,希望能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也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
關鍵詞:古詩;教學現狀;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的現狀
穿梭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的古詩,歷史悠久,題材廣泛,作者眾多,意境深遠,影響著古今中外千千萬的華夏子孫。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隨著教育的推進,教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從小學開始就注重分數、教學質量,完全忽視了當初設立古詩的初衷——讓學生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朗誦背誦能力,體會古詩文意境等。然而事與愿違,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1.注重古詩背誦,忽視古詩朗誦
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過分看重語文成績,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背誦,大多數學校的大多數教師每次上課前都是檢查背誦,有時當堂背誦,忽視了古詩文的朗誦。其實,朗誦也是學習古詩文的一種途徑,能加深對古詩的印象,體會其中所描述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或者所要烘托的意境氛圍等。而教師在當堂教學時,只注重背誦,完全忽視了朗誦的意義。
2.注重教師講授,忽視學生體悟
小學學生思維模式還在發展過程中,理解閱讀等能力有限,但是想象創新等思想還存在潛力,因此,教師在講授課文古詩文時,應當注意學生的感受。然而,現實中教師過分重視語文成績,只注重課文知識點的講解,比如作者當時作詩的背景、原因,所要表達的情感等,教師全盤告訴學生,而不是通過引導的形式教授學生,也忽視了學生的理解感悟。
3.注重課內詩文,忽視課外拓展
小學六年教材中涉及的古詩題材廣泛,古詩數量甚多,也是詩歌中的精華。但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古詩集成千上萬,學生在課本中所學的只是古詩中的皮毛,遠遠不能了解中華文化,然而教師在教授時,只注重考試中所涉及的內容,忽視了課外拓展,而且學生因繁重的作業任務而沒有多余的時間閱讀古詩文,即使閱讀朗誦,因沒有充足的基礎知識,也不能理解古詩的意思,也不能體會其中的意境。
二、改變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現狀的策略
1.改變教學方法
新穎的教學方法對于課堂來說是有必要的。因為新穎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實踐教學是新課改過程中新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有著與傳統的僅僅注重知識傳授的舊教學理念有所不同的全新教育理念——根據教學目標,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鍛煉思維,豐富想象,提高審美和增加情感體驗。
比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可以通過電子信息技術——多媒體還原文中的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通過收音機等播放音樂(比較哀傷),再讓學生朗誦,真正地演繹出當時的情境,讓學生真正地去體會古詩所要表達的情感、所要渲染的氛圍等。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文章,同時能調動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2.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講授課程時,如果沒有教學情境,學生很難理解文章內容,就如同課堂如果沒有活躍的氣氛,學生很難聚精會神地聽講。因此,在教學時,創設教學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同時還能提高課堂效率。
比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一詩,文中所描寫的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情境。因此,教師可以創造其中的教學情境,當堂演繹,借助多媒體的形式,創造老翁夫婦一起飲酒、大兒耕地、二兒編筐、小兒剝蓮蓬的情境,還原任務情境,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自我想象、自我理解、自我體會。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既能活躍氣氛,使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下學會知識,還能增加師生互動,促進師生感情。
3.拓展課外知識
學生只活在課本的世界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應該暢游在知識的海洋中。課本教授的課文、古詩只能是精華中的小部分,學生要想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那就不能只依靠課本,還應該進行課外拓展、課外閱讀。
比如,在學習孟浩然的《春曉》時,教師可以講述詩人的生平,同時可以介紹一下作者一生的仕途功勞遭遇之類的,此詩創作的背景,教師也可以延伸一下,那個背景時代發生了什么。眾所周知,此詩是描寫春天的,教師可以拓展一下,什么詩歌也是描寫春的,比如《錢塘湖春行》等詩也是描寫春天的。因此,教師在教授課程時課外拓展下,能豐富學生的生活,增長學生對古詩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龍俊.淺談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
[2]高珊珊.淺談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5.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