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鳳
摘 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通過互聯網學習方式改變傳統教育,實現優質網絡課程在全國各地的共建共享,讓偏遠地區學校也能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合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為課堂引入時代活水。
關鍵詞: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教學資源
一、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論支撐
要實現教育信息化這一根本目的,僅有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是不夠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迫在眉睫。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相互促進,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信息技術對教改的推動和支撐作用,注重轉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素質為主的教學方式,選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快速提升教育教學效率與質量,才能踐行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成功實踐
2015年至今滬江推出的支持鄉村中小學公益課程項目,通過互聯網改變傳統教育,實現優質網絡課程在全國各地共建共享,讓偏遠地區學校也能享有優質教育資源,讓學習更簡單、更公平、更快樂。四川涼水井中學和山東荊家課改經驗充分證明了這一切。教師惠及每個孩子,給了孩子們廣闊的網絡大舞臺,讓孩子們自由、快樂地帶著一種責任、使命感高效成長,收獲了自信。
2016年暑假,我有幸結識了滬江,通過不斷努力提升和引領我的兩個班學生走互加教育之路,學生學習興趣大增,提高了綜合能力,受到家長和社會好評。在市、縣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縣的互加教育工作穩步推進,信息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發揮了巨大助學優勢。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深度思考
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最佳效果呢?
1.用網上學習的交互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從王子微課群全國各地小網師們的出色表現可看出:小網師所在學校,教師們追尋了教育之真,重視科技之真,將遠程技術和學生控制欲、模擬技術和學生膽量訓練相結合,學生將游戲和競爭思維、推演和深度學習能力、位置學習和體驗認知、物聯網和移動學習相結合,切實找到了各種教育技術背后的行為邏輯,嘗到了技術帶給他們的美感、樂趣和享受,使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而成為一種高級享受。
國防科大附小、荊家中學、四川涼水井等校都重視科技、重視教育改革,切實以生為本,大膽創新,獨辟蹊徑,讓孩子們保持活潑天性,享受快樂學習方式,碎片化高效學習,教師有針對性地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和教育目標,藝術地加以指點、引導,保持學生學習的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如此,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
2.多種感官并用,激發學習興趣
師生廣泛參與,多種感官貫穿教學活動始終,以生為本,鼓勵大膽創新,舉一反三,學用結合,設計課件時,利用相應的圖片或動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感悟新知。拓展練習時,大膽放手,讓學生自由想象,隨意發揮或動手設計有關課堂重點的知識結構圖,傾聽“小主人”的心聲,以生為本,使學生暢快學習。
3.合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為課堂引入時代活水
教師應遵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關注重點、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中力求實現教育信息的交互、共享、開放、協作、高效,以合理的信息技術為特色,以培養和造就創新能力和人才為目的,以促進師生、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發展為歸宿,沿著“信息技術特色學?!钡能壽E,走出一條“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與探索”之路。
一年來,三門峽盧氏教育界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互加惠及了盧氏教育,將更多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引進山區。山區縣的孩子們能在家中與外教對話,教師能在線與資中筠先生交流教育情懷,每位盧氏的教育人都在運用技術為“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貢獻著自己的思考力和執行力。
4.通過滬江Cctalk輕松實現全國各地城鄉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暑期開展的紅紅火火的小網師公開課上,學生們通過網絡將信息技術與校本課程進行深度整合,通過滬江Cctalk這款優質聽課和直播軟件,改革教與學的模式,輕松實現全國各地城鄉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效果甚好。孩子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了綜合能力,且大膽自信,富于創新,勇于擔當。孩子們大膽自信、對答如流、侃侃而談、淡定自若、應對機敏,毫無緊張之感,而且網課氛圍很好,表達出了孩子們各自的心聲,同時折射出教育對教師的一種緊迫要求:教師不得不與時俱進,努力提升!
一年多來,“彩虹花和閱課”“夏加兒美術教育”“鯊魚公園兒童科學”等好課,通過Cctalk走進了偏遠鄉村,彌補了師資嚴重缺乏的短板,實現了各地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助推了鄉村教育均衡大發展,彰顯了滬江Cctalk的巨大魅力。
學校加強教育配套設施和強化提升教師的網絡技術,大力倡導網絡教育,讓“陽光課堂”進各班,已是勢在必行。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