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振民
摘 要:“話有三說,巧者為妙。”在班主任與學生日常交流的過程中間免不了會出現一些溝通上的問題,但也只有讓孩子經常和班主任溝通交流,才能掌握孩子日常狀態的第一手資訊。如何和孩子正確地交流?怎樣的溝通方式是適用于師生的?在談話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到哪些問題?這些都是必須要注意到的地方,也是教師在工作中需要不斷總結的“知識點”。
關鍵詞:主體;游戲;溝通;鼓勵;批評
一、主體之間的轉換
一般情況下班主任找學生談話時教師都會變成整場談話的中心和主題,學生低著頭,教師喋喋不休地給孩子灌輸一些所謂的“正確想法”,不論孩子是否在聽,教師貌似都是在走一遍程序,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時,也就草草地把孩子打發了。沒有更多的走心交流,孩子很難對教師敞開心扉。想要運用正確的談話方式,就必須明白誰才是整場談話中真正的主體。還記得很多有關教育學的書上都記述了陶行知先生與學生交流的故事。即使學生犯了錯,一進到辦公室先給孩子幾塊糖,讓他的心情逐漸由緊張不安變得平和。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也一定會讓學生和自己保持較近的距離,展現出“平易近人”的狀態。我們就是要學習陶行知先生的這種教育方法,先給孩子一塊糖,當他感到不是非常不安的時候再讓孩子談談最近的學習狀態或者成績下降的原因。學生才是對話的主體,我們要盡可能地減少我們說話的次數,讓學生多談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因為班主任日常處理的事務較多,沒有辦法經常針對某一位學生談話,我們就更是要抓住每一次機會讓孩子多談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教師要扮演傾聽者的角色,也可以利用談話的空當給孩子講一些學習上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把握一個度,絕對不能讓自己成為主角。
二、讓學生變得更加主動
教師主動找學生談話和學生主動找教師談話會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談話效果。俗話說的好,強扭的瓜不甜。我們要想辦法讓學生鼓起勇氣自己“送上門來”。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暗示,比如說老師最近比較孤單,特別希望能交到幾個好朋友陪老師說說話。或者是在每次考試完說,咱們班這次有幾位同學成績退步很明顯,希望他們可以找到自己最近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紕漏,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把這些方法也分享給老師,讓老師也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孩子們一定會對此心領神會。可是,膽大的學生會勇于主動找班主任談心,那么那些比較內向、不太敢鼓起勇氣的學生我們要怎么辦?剛開始的時候班主任要主動和這些學生“套近乎”,利用大課間和這些孩子一起打沙包,跳皮筋;或者是在課堂上叫他們站起來回答問題,鼓勵性地獎勵他們一些小獎品。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班主任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感和隔閡,讓這些內向的孩子也逐漸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是一件非常輕松愉悅的事情。在我們與孩子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中,切記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內向的孩子站起來回答問題時一定會支支吾吾,緊張得說不出話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幫助孩子戰勝這種心理困難,當班里面其他同學都嘲笑他時,班主任一定要站出來制止這種行為,并且鼓勵這位孩子繼續說下去。只有讓學生信任我們,我們才能不斷“吸引”孩子主動找我們談心事。
三、鼓勵與批評并行
在和學生交流談話的時候我們總是在糾結到底是選擇“鼓勵式”教育,還是“批評式”教育。兩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優勢,但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要是一味地濫用這兩種方式也一定會事與愿違。當我們無法去平衡二者的時候,不妨依據學生個體情況的不同“量體裁衣”,幫每個孩子制定屬于他們的教育模式。比如說,一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偷吃零食,毋庸置疑的是這種行為一定是錯誤的,那么我們究竟要怎樣才能夠不讓孩子過于自責呢?首先我們要羅列出上課吃東西的種種弊端。(1)這是對老師的一種不尊重。老師辛辛苦苦地為我們授課,我們不應該在課堂上有這種小動作出現。(2)對自己會有一定的危害。要是在吃果凍之類的東西,老師在黑板上轉過身寫字的時候要是突然轉過來,就很有可能讓孩子情急之下把果凍全部塞進嘴里,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3)會讓自己落下學習進度。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是經過授課教師精心安排的,要是因為吃東西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會錯過整節課的重點。自己下去再努力跟上學習進度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當我們給孩子講清楚這些危害的時候,孩子自己也就會對這件事情有了新的看法,內心也一定是非常自責的。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和孩子做一個約定,要是這學期一直保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沒有任何小動作,班主任就會在期末的時候請這位同學吃巧克力。看似“幼稚”的約定從某種程度上會幫助孩子樹立起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從而也建立了師生之間的友誼。
溝通是現代人必備的技巧之一,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更是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省去不少“麻煩”。我們需要與孩子在一次次溝通與磨合中總結經驗教訓,在幫助孩子答疑解惑的同時也讓自己更了解班主任的工作與職責。我們要努力和孩子做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越過師生之間的界限,在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交談學習,這樣也會幫助我們逐步更多地了解孩子。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