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靜
生在神州,活在這片被詩詞浸潤的土地上,童年懵懂,誰沒跟著李白坐在胡床上,抬頭仰望那皎潔的月光,即使思鄉的情絲尚未纏上心頭,瑯瑯的讀書聲就像那“床前明月光”一樣清清亮亮,少年昂揚,誰沒隨著杜甫高歌縱情,落淚感懷,即使未嘗有家國之悲,背詩時抑揚頓挫,深沉的人生慨嘆就像春雨襲人,“潤物細無聲”……
翻開小學階段的語文書,詩詞未嘗缺席一冊,語文課堂,詩意一直都在,不能因為進度匆忙而把它遮蔽掉,一堂課40分鐘,如何排布,如何設計,能用短短幾分鐘讓詩詞課堂的導入真正有意義起來,我在思考,在調整,在實踐,在反饋……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到“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詩詞中恰分“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作為語文老師,在詩詞課堂導入中,究竟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在導入時的定位,便是我首先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有我——質疑,引導)
現象:常用的質疑引導之法,很多都建立在自己對詩詞的解讀剖析之上,五年級教《尋隱者不遇》時,我的教案導入設計是這樣寫的:(1)板書詩題《尋隱者不遇》;(2)釋題;(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如,隱者是誰?他去哪了?詩人為什么沒遇上?沒遇上后詩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沒有問問其他人?為什么不在那等一會兒?)孩子們大多認真做了預習,釋題很順暢,但到孩子發問時便卡殼了,一個班55人,舉起的手只有寥寥兩三只,收集到的第一個問題便叫我目瞪口呆。
策略:看來,在詩詞導入時若要強調“有我”,必須建立在自己特別有底氣的基礎上,必須深入解讀,甚至將觸手延伸到邊邊角角,但誠懇地說,詩詞要能拔高到這樣一個程度,實在有些難度,更何況有些問題,連詩人本身都沒給出確切答案,細細想來,導入時自讀質疑未嘗不可“含糊”,讓孩子發現問題,讓孩子有自己的理解。
就以《尋隱者不遇》為例,全詩20字,明白如話,卻的確有其含糊之處,詩題里就出現的“隱者”沒有一絲一毫的明確交代,他的身份、氣質、品格等都暗藏在詩句背后,這不是表達上的“含糊其辭”嗎?不僅如此,詩人在表達自我感情時也頗為“含糊”。詩句中沒有一個點明情感的詞語,當然,詩人不是沒有感情,只是表達得“含糊”而已,他情緒的變化“希望”—“失望”—“再起一絲希望”—“惘然若失,無可奈何”都在我們對詩詞的解讀中,可在一堂課剛剛開始之際,在導入時,在初讀時,不妨“含糊”些,讓學生天馬行空地問,哪怕在課后體會到找不到答案的苦也行,不要過早地將文本解讀強壓給孩子,讓孩子有自我的情感,自我的理解,并帶著這樣的情感、理解去讀詩、解詩,哪怕暫時沒抓住重點,甚至有所偏離,也不該過早地掐斷他們的問,他們的讀,詩詞里的留白之處,就作為導入時的“含糊”之處,不要重復預設。
二、無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無我——朗讀,感知)
現象:無我之境,強調以物觀物,那恰當的導入方法,思來無外乎以詩觀詩重朗讀,以畫觀詩重畫面,詩詞課堂伊始,就讓學生多讀幾遍,認識生字,讀通讀順,這種方法實在是常見,但實踐起來,也有不少小問題,值得調整改進。如,教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我在導入時便如此說道:“一首宋詞、譜曲,便可唱成一首歌,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清平樂·村居》,誰來用朗讀展現下自己的預習理解。”話音剛落,半數多孩子舉起了手,兩位學生都讀得字正腔圓,節奏準確,聲音抑揚頓挫,語調昂揚,但聽起來卻都游離詞外,不知為何,感覺很奇怪,課后我仔細想想,才恍然大悟,早讀課,做古詩積累時,才讀了辛棄疾的《破陣子》,孩子還帶著《破陣子》的詞情讀《村居》,昨晚簡單的預習,并未使他們對《村居》這樣一首其實情思復雜的詞有深入感知,他們的初讀其實并未關照到詩詞本身,只是讀字讀詞讀句罷了。
策略:古詩文課堂教學在導入時要給學生帶來初感,要取得迷人的魅力,那也要著重講究誦讀的技巧與方法。
1.“以意導之”——導入朗讀時,注意營造詩詞意境
在課堂導入時營造與所誦讀古詩文相應的特定意境,意境的營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讓學生明詩意、解詩情的一種有效方法,將這種方法運用于教學,會有較好的效果。營造特定的氛圍時,注意把單篇詩放入同樣寫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以拓展為思路,將同題材同事物的詩句整合在一起,也可使學生對詩詞做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以物導之”——導入朗讀時注意運用直觀的輔助手段
為了更好地再現作者心靈,體現詩詞情感,可以借助各種輔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沖擊力,從而更深地打動人心,讓人難以忘懷。像《所見》《游園不值》《宿新市徐公店》等古詩文教學,都用相應的音樂配音,而且又以多媒體畫面配合,再配以現場誦讀,這音樂、畫面、人聲的組合具有更為強烈的表達效果。
3.“以技導之”——導入朗讀時注意把握必需的誦讀技巧
(1)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詩詞學習的起點,當是了解古詩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語言口吻,在朗讀時才可能細致入微地傳神地再現作品,達到更為出色的效果。如《清平樂·村居》中“翁媼”的“三子”,大兒的踏實肯干,中兒的心靈手巧,小兒的俏皮無賴,理解了便可以反映在詞作中,反饋在朗讀里。
(2)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
要使誦讀具有感染力,傳達出自己的感受,傳達出詩詞的精神。關鍵的一點,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調。
(3)注意作詞的風格特征
古詩文作品因時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時期不同,其作品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約;或浪漫,或現實;或輕快明麗,或沉郁悲壯……如課堂中遇到的辛棄疾的《破陣子》與《清平樂》在誦讀時便注意對作品的風格加以仔細地體會,導入文本便可更好地演繹作品,傳達出作品的神韻。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2]李偉平.小學語文課型研究[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