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
摘 要:為什么不給自己的學生多點愛的教育,也許可以改變他們一些!愛因斯坦曾說過:“只有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睈蹖W生是教師的天職,教書只是一種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揮最大的作用。
關鍵詞:愛;教育;改變
不經意間,在圖書館里,我借到了一本《愛的教育》。無聊之時,翻來看看,瞬時被書中的內容所感悟。《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是通過亞米契斯兒子的日記改編的,被認為是意大利人必讀的十本小說之一,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夏丏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由此可見,愛的教育不僅能教育孩子,而且能教育那些正在教育別人的人。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能持續多久。是愛改變了書中的主人公。我不僅想到,我為什么不給自己的學生多點愛的教育,也許可以改變他們一些!
一、愛,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知識還是為了愛?愛的教育與學識教育這兩者都是教育的重要內涵,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
李吉林老師曾經說過:“一個好教師,首先要有‘愛字,沒有愛,做不好教師,要真愛教育,愛學生,愛自己的學科。”李吉林老師自己要求帶一年級的孩子,她覺得一年級的孩子很可愛,他們很向往小學的生活,所以更需要我們教師的呵護和愛。其實教育的本意就是用愛感染人、激勵人。沒有教師對學生愛的教育,學生怎么能健康地成長;沒有教師對學生愛的教育,怎么會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沒有教師對學生愛的教育,怎么能和學生在感情上進行相互交流呢。
二、愛,將孩子的心靈打開
其實,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才是當好教師最基本的條件。不為了任何的目的,只是完完全全只包含情感。從教這么多年,我都在想著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好老師身上都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優越的教學設備、豐富的知識……經過這么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心里有了這樣一個答案:一顆心,一顆愛心,一顆愛學生的心。
班級里有個孩子,一直受到其他學生的排擠,其他孩子就覺得他是個“壞孩子”,不與他玩。下課時,同學們都在一起跳繩,唯獨他一個人在那跳。這時,我走過去,讓那個所謂的“壞孩子”帶我跳,那個孩子很開心,其他的孩子看到了這一幕,都跑過來與我們跳繩了,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他也想和你們玩,下次你們帶他一起玩好不好?”所有的孩子都高聲答應:“好。”那個“壞孩子”感激地笑著看著我……一個簡單的愛的動作,就打開了“壞孩子”的心靈,打開了所有孩子的心靈,打開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三、愛,在細微處
教師只有在寬容、尊重、賞識、平等的基礎上,才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才能自強地健康成長。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尊重孩子的自我實現,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應該就是愛的最佳境界。
班上有一位學生,成績在班里屬于中下等水平,平時的學習也不努力,最讓人頭疼的是他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表現出冷漠。他的家庭條件不太好,這讓他心里感到很自卑。但越是這樣,他卻表現的冷漠、高傲,甚至經常頂撞老師。他畢竟只是個孩子,他的很多觀念來自我們成人。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他是渴望成功的,只是表現方式有些極端罷了,也許他也想有“偉大”的之舉吧!所以教育者就應該擁有一種心態,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哪怕是成績最差的那個,也許在某些方面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師應該運用賞識,讓每個孩子都擁有自信、擁有成功。
四、愛,改變了他
有一年的教學中,有一個班級的孩子,總喜歡在老師的課上用奇怪的聲音和奇怪的動作引起其他學生和老師的注意。我發現之后,覺得批評他的方法只會促使他以后用更厲害的方法來表現自己,后果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我決定用愛來改變他。我特意設計了一節課,讓他感受生命的奇妙,感受媽媽的辛苦,讓他知道是因為他媽媽對他的愛,才會這么辛苦地養育他,希望他也能為了對他媽媽的愛,而改變自己的“小毛病”。那節課,他感動地哭了,從那之后,他的“小毛病”就慢慢改變了,他對我說:“謝謝老師改變了我。”我說:“是愛改變了你!”
愛,是塵世間最美的行為,我們不能把教書育人降低到只傳授知識的層面上。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以真誠的愛心去溫暖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融合,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是智慧與智慧的碰撞,是生命與生命的互動,是愛的教育給人類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劉文靜.教育愛的異化與救贖[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武麗宏.細節教育改變學生:談愛的力量[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09(11).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