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科教學知識(PCK)是一種教師所獨有的實踐性知識,由關于學科內容的知識、關于教學對象的知識、關于教學策略的知識構成。對幼兒園教育質量和教師專業發展來說,成熟的PCK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幼兒園教師的職前教育中應關注PCK,可以從重視PCK、加強教學科目整合、關注實踐課程質量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形成和建構PCK。
【關鍵詞】學科教學知識(PCK) ?幼兒園教師 ?職前教育
【基金項目】大連職業技術學院2017年度科研課題“職前幼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PCK)的建構策略研究——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為例”(課題編號DZ2017Q-01)。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01-02
職前教育作為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起點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使“準教師”具備合格教師的專業素養,許多院校進行了課程改革。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改革,都必須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將學前教育的專業性和師范性科學地結合起來?
一、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和價值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簡稱 PCK),是美國學者舒爾曼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針對美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缺失而提出來的概念。早期的教師教育都是先學習學科知識、再學習教育學知識,這會導致教師的教學水平難以提升,教師也與其他知識分子并無實質性區別。因此,舒爾曼提出了PCK,并將其定義為“將學科知識與教育學知識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綜合理解,知道如何根據學習者的不同興趣和能力將特定主題、問題和事件組織起來,以教學的方式加以呈現”[1]。在此基礎上,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PCK的內涵及應用進行了分析,概括來說,PCK是教師將某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教學必備的教育學知識進行特殊整合的一種知識體系,使教學內容可以轉化成易于學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識。
作為教師區別于某領域專家的一種特有知識,PCK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價值得到了普遍認可,并被視作教師專業發展核心問題。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在1974年將PCK要素納入到教師資格證書測試中,來衡量教師某一學科的知識及如何教授該學科的知識;我國2012年出臺了《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PCK也作為必備知識被列入其中。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PCK不僅通過五大領域專門教育活動影響幼兒,還通過一日生活中師幼互動影響著幼兒的方方面面。因此,發展幼兒園教師的PCK對于教師和幼兒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科教學知識的構成要素
PCK是一種整體性的實踐性知識,主要由三類知識構成——關于學科內容的知識、關于學習者的知識、關于教學策略的知識,這三類知識互相影響和制約,呈現出一種動態平衡。
1.關于學科內容的知識
關于學科內容的知識是PCK的起點,關注的是“教什么”的問題,也就是一門學科或課程應該包含哪些教學內容。這里的教學內容不僅關注學科本身的內容,更關注這門學科應以怎樣的架構、內容、順序等呈獻給教學對象,是源于教師對學科知識、教學目標知識和信念、關于課程和教材的知識、學科性質、社會文化、特殊背景知識等的綜合考慮[2]。教師只有通過理解、選擇和轉化,才能將“教”的知識變為“學”的知識。以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沉浮”為例:首先,要了解有關浮力的基本常識,了解典型的沉浮實驗或現象;其次,要結合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大班科學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浮力”在內容體系中的位置、本次活動與同一主題下其他活動之間關系等對具體活動內容進行選擇;最后,在活動中結合實際情況,將其轉化為幼兒能理解的形式。
與中小學學科式的系統學習不同,幼兒園教育具有啟蒙性、整體性、游戲性等特點,教育內容主要以五大領域的形式呈現,各領域內容主要依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經驗進行編排,五大領域之間也存在交叉和融合。這就要求幼兒園教師充分理解各領域教育內容,并且具有廣泛、準確的知識素養,雖不必樣樣精通,但應對相關通識性知識有一定了解。
2.關于教學對象的知識
關于教學對象的知識關注的是“教誰”的問題,是關于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對象的已有知識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知識。在幼兒園各類活動中,幼兒既是教育教學的對象,也是有能力的主動學習者,教師必須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去了解、分析和評價幼兒,才能更好地實現知識“教”到“學”的轉化,更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以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8的分解與組成”為例:首先,教師要了解大班幼兒一般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以及幼兒的個體差異,了解本班幼兒對7以內數字分解組成的掌握情況;其次,教師要結合以上特點對幼兒進行分析,了解大部分幼兒能對知識掌握到什么程度,分析哪些內容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哪些內容是比較容易出錯的,分析不同幼兒可能提出的不同問題;在活動中或活動后,教師還要運用恰當的評價方式了解活動目標的達成情況,切實把握幼兒的學習狀態。
3.關于教學策略的知識
關于教學策略的知識關注的是“怎樣教”的問題,是教師和教育對象之間的互動,包括策略知識、特定主題教學策略和表征的知識、一般教學的知識、教育學知識、技術知識等[3]。教學策略的選擇往往是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師對于該內容PCK前兩個方面的理解,在學習、表征和調整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轉化。以幼兒園藝術領域的音樂類活動為例:首先,教師要掌握一般的教學原則和方法以及各類音樂活動的教學原則與方法;其次,教師要考慮這一音樂作品可以通過哪些表征形式進行傳達,這種形式與音樂作品是否相匹配(如律動的方法適合節奏鮮明的音樂),這種形式能否激發幼兒的參與、表達和創造等;最后,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情況對設計的方法和步驟進行調整,運用教育機智解決突發狀況,幫助幼兒獲得經驗。
三、學科教學知識對幼兒園教師職前教育的啟示
PCK從某種意義上將幼兒園教師專業性和師范性結合到了一起,體現了幼兒園教師作為一種專門職業的獨特之處,為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對于幼兒園教師職前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啟示。
1.重視學科教學知識
作為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起點和重要環節,職前教育也必須重視PCK。
當前,多數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主要由教育類課程(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論等)、專業類課程(領域教法、彈唱、舞蹈等)和普通文化類課程(英語、計算機等)組成,這樣的課程安排雖然能保證相關理論和技能的掌握,但由于學科之間疏于溝通、理論實踐對接不緊密,學生很難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實踐中專業性的發揮。PCK剛好能彌補這種缺陷,能打破學科知識與教學知識相互割裂的狀態[4]。因此,可在某門課程的教學中增加PCK的內容,讓學生對PCK有感性的認識,以便更好建構屬于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為專業發展奠定基礎。
2.加強教學科目整合
在分科課程的背景下,雖然確保了每門課程的完整性,但學科之間缺乏溝通,學生難以在實踐中將知識進行有效運用。
例如,組織一次幼兒園折紙活動所需的PCK是由基礎手工知識、幼兒園美術教育的知識、幼兒學習心理方面的知識、幼兒動作發展的知識、美術類活動教學方法的知識等構成,是一個互相嵌套的有機整體。但在學習過程中,以上知識要從心理學、手工技能、美術教學法等課程中分別獲得,且這些課程的開設時間、邏輯體系、教學方法存在差異,知識結構的零散抽象,為PCK的建構造成了阻礙,影響學生教育實踐質量。因此,課程的調整和改革應朝著整合、綜合方向發展,采取共同開課、協同教學、科際整合等方式實施課程[5]。這不僅對課程的總體設置提出要求,更是對教師提出要求,各科教師應在專注本門課程教學的同時增加合作意識,樹立PCK建構意識,增強專業課程整體性。
3.關注實踐課程質量
教育實踐課程是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幫助學生建構起較為成熟的PCK的關鍵環節。PCK是一種實踐性知識,需要教師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循環往復中,將原有知識進行再造和重組[6]。因此,幼兒園教師職前教育必須關注實踐課程,豐富形式、拓展內容、提升質量。
當前學前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存在著目的性不強、形式內容單一、缺乏反思、指導不到位等問題,限制了學生的專業化成長,應結合PCK進行調整和改進。首先,適當增加見實習的次數和時間,將長期實踐和短期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有機會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觀察學習,獲得關于幼兒園、幼兒、活動的感性經驗,豐富和補充理論課所學知識。其次,明確每一次見實習的目的,在短期實踐前教師要結合近期的學習內容布置好詳細的觀察或教學任務,在長期實踐前學生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學習需要制定工作計劃,避免走馬觀花。第三,加強實習的指導工作,避免“重管理、輕指導”,教師應從PCK構成要素的角度入手,幫助學生完善教育活動方案、提醒學生將各要素進行有機融合,結合學生反思和園內指導教師的反饋意見進行針對性指導。此外,還可以加強與幼兒園等教育機構的合作,通過收集教育教學活動案例、邀請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進行經驗分享、共同建立PCK資源庫等方式,幫助學生建構PCK、深化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解書,馬云鵬.學科教學知識(PCK)研究的發展歷程——兼談對我國教師教育研究的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3(06):56-61.
[2][3][6]湯杰英,周兢,韓春紅.學科教學知識構成的厘清及對教師教育的啟示[J].教育科學,2012(05):37-42.
[4]謝賽,胡惠閔.PCK及其對教師教育課程的影響[J].教育科學,2010(05):55-58.
[5]柳陽輝.學科教學知識(PCK)對幼兒教師教育的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73-75.
作者簡介:
黎詡(1990-),女,遼寧大連人,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與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