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后,各高校也做出了一系列舉措促進大學生創業,然而結果并不理想。大學生創業消極受到創業資金、創業政策、創業培訓、資金保障、社會保險等方面因素的影響。為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就需構建起對大學生的創業保障體系。
【關鍵詞】社會保障 ?創業 ?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7.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256-01
一、大學生創業環境現狀簡析
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來推進全國的創新創業活動,各省各高校全面貫徹這一文件精神,不斷采取措施來促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不斷完善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培訓教育體系,不斷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各高校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降低對大學生的準入門檻;搭建了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創業指導體系,為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專業化、規范化、個性化、系統化的創業服務和指導;組建了創新創業培訓隊伍,對大學生創業者進行技能和知識培訓;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創新創業專項活動,促進大學生創業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此外,政府財政和金融機構對大學生新創辦或者在成長中的企業也提供了經濟支持。然而,在現實中,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和創業意愿并不高,真正參與創業實踐的大學生人數很少。
二、大學生創業消極原因分析
從創業資金上來看,由于大學生的創業資金籌集渠道比較單一、資金管理模式不夠成熟,使得大學生創業時資金缺乏。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資金,大多數來源于自籌或者是合伙人的儲蓄金,還有一部分來源于借貸和風險投資。這樣的創業資金面臨的問題很多,首先,自籌資金的數額非常有限;其次,借貸的資金都有著非常明確的時間期限,負擔利息的壓力也比較大;再者,風投很難以取得投資者的信任,管理困難,風險也比較大,因此,大學生的創業資金難以滿足創業公司長期發展的需要。
從創業政策上來看,雖然各級政府均出臺了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具體實施過程中,很難以落實到位,無法解決大學生創業者面臨的一些現實問題。
從創業培訓上來看,培訓的形式以講座、社團活動為主,課程化的創業培訓較少,負責培訓的老師往往本身就缺乏創業實踐,給大學生培訓時,只能傳授一些創業的理論知識,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講授,這樣的培訓與社會需求是脫節的,也無法將創業的精神傳遞給大學生。大學生雖然經過了培訓與學習,但是他們還是沒有準確的認識到創業的實質是什么,沒有領悟到創業的精神與意志,缺乏實施創業的技能,因此很難形成創業的積極性,將創業的想法轉變為行動。
從資金保障上來看,國家財政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持,面臨著一些壓力,目前我國財政支出在保障大學生創業方面水平較低,無法滿足較高水平的需求;此外財政支出保障大學生創業還存在資金的管理問題,資金管理模式不夠成熟,資金運用不夠有效,造成社會保障機構與財政機構之間的銜接不暢,難以發揮國家財政就業保障的作用。
從社會保險上來看,一般情況下,參與社會保險能減少生病、失業、養老等等的不確定因素給大學生帶來的生活壓力,社會保險有助于創業的大學生謀求生存,提供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失業保險會平滑大學生創業失敗后的風險。然而,由于社會保險的覆蓋范圍有限,創業人員沒有被全覆蓋,他們無法享受社會保險對創業的輔助,尤其是失業保險。
三、構建大學生創業保障體系的建議
以創業帶動解決就業問題是我國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過程中,大學生作為創業的主體缺乏創業意識與精神、缺乏創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在校時創業教育培訓與社會實踐不同步、創業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等等原因導致大學生創業熱情不高、創業質量不好。為改善大學生的創業環境,就必須要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適應我國“雙創”的發展趨勢。
高校應注重對大學生的“雙創型”教育和培訓,鼓勵產學研合作和培養,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獨立創業、自主創業。高校還應逐步完善培訓體系,提升培訓質量,提高培訓師資授課水平,通過一些案例分析、知名企業家的匯報演講以及學生親身實踐觀摩等形式,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綜合能力。政府財政上也應給予創業的大學生更多的資金支持,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此外,還需要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尤其是失業保險金的發放標準應該進行合理的設置和監測,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范圍,將大學生創業者納入進來。
參考文獻:
[1]周廣肅,李力行.《養老保險是否促進了農村創業》,世界經濟,2016年11月
作者簡介:
楊慧敏(1990-),女,山西忻州人,華中師范大學2015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