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付
【摘要】本文采取數據分析等方法,從電大繼續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出發,分析其發展面臨的難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以期探索一條促進地市級電大繼續教育健康穩定發展的新途徑。
【關鍵詞】地市級 ?電大 ?繼續教育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022-01
本文主要以滁州電大繼續教育為例,分析其電大繼續教育發展現狀與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一、滁州電大的基本情況
滁州電大創立于1979年2月,是滁州市政府設立的市屬正處級高校,行政隸屬市教體局管理,業務接受安徽電大指導,同時指導所轄明光、天長、來安、定遠、鳳陽、全椒6所縣級電大工作站辦學[1]。2017年考培人數超9萬人次。滁州電大繼續教育的辦學聲譽和教育質量得到很大提高和社會認可[2]。
二、地市級廣播電視大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全體電大教職員工的充分認識,在不少人心目中,開放教育,普通教育才是“正業”,繼續教育只是“副業”,并未認識到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教育超市”觀念已被大眾接受,“按需辦學”再也不能想當然地去下“指令性”計劃,而必須受到教育市場的“晴雨表”的左右,因為,歸根到底,選擇何種教育服務,主動權在購買教育服務的客戶(生源)手中,如果人為制定開放教育與繼續教育的比例,只能作繭自縛,使電大繼續教育可能擁有的潛在生源流向別處。
2.受“行業壁壘”阻隔
滁州電大地處中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對資格準入證培訓、各種證書教育,尤其是技能培訓等需求不如經濟發達省份旺盛,即使有需求,政府職能部門及行業直屬培訓機構也往往在利益驅動下牢牢控制有關教育項目,不容別人染指。
3.因辦學“門檻”過高而影響到項目開發
地區經濟差異使滁州電大很多項目無法開展,難以與系統實行聯動。有的項目本身很好,如“通用管理能力培訓”、“國家司法考試遠程培訓”、“IT職業技術培訓”等,或因學費偏高,或要提前交納定價不菲的安裝費、加盟費、授權管理費、服務費等,給項目筑起了太高的“門檻”,使辦學單位對項目只能忍痛割舍。
4.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整合不夠
由于教學計劃及學分是由中央電大確定,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的溝通省校沒有更多的自主權,且由于省開課程的方向與繼續教育的課程可能涉及到專業(培養目標)不一致,因此,建議繼續教育科目應具備可替代性。
三、有效應對地市級廣播電視大學發展難題的策略
1.提高認識,深化發展
要建設一支學術水平、教學水平較高,實際工作能力較強的“雙師型”專兼職教師隊伍。要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環節等各方面精心設計,保證落實。二是注重實踐。繼續教育項目往往是一些實用性較強的項目,必須注重實踐環節。
2.打破行業壁壘,開拓市場
地方電大在發揮遠程開放教育優勢,努力爭取政府部門支持外,應大力宣傳,極力與企業單位保持良好的關系,打入行業內部,以適用的短訓項目吸引企業“眼球”,讓企業了解電大、信任電大,從而進軍企業培訓市場,進而逐步開發多個周期較長、效益較好的項目。
3.提高質量,打造品牌
滁州電大應該順應社會潮流, 加快自身發展與辦學步伐,迎頭趕上去。而要實現趕超先進的目標, 就必須推出特色,打造電大的優勢品牌。
4.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形成發展合力
電大要創新繼續教育辦學模式,探索和研究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互通、資源共享的繼續教育辦學模式。嘗試“雙證制”和“多證制”,學歷教育文憑與繼續教育技能證書相結合,在學員獲得學歷文憑的同時,通過資格考試取得相應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如計算機、法學、會計、文秘專業等。
四、結語
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以往的教學成果已然不能適應新興企業的要求,地市級電大也要應勢而上,順應時代的要求,在辦好非學歷教育的基礎上實現多層次、多渠道、多規格的辦學,以滿足和服務于社會的不同需要,不斷更新適應社會的知識,培養順應時代和企業需要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霍建平,劉利珍.供給側改革與電大的轉型發展[J].電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3):121-125.
[2]張新華,王馥慶.以精神文化建設推動我校開放教育轉型發展[J].陜西電大學報,2016(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