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方妍 楊標 駱增小 許曉晴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31-02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政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給予了高度重視。2017年3月,文化部頒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提出到“十三五”期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開展研修研習培訓達到10萬人次的目標。近年來,全國各地相繼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以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點,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將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
基于豐富的非遺文化資源和歷史人文底蘊,廣州市越秀區近些年來大力開展“非遺學堂”。自2014年至2016年,越秀區非遺保護中心啟動“非遺進校園”工作,18所學校開展了非遺進校園的課堂活動。其中,大南路小學成功創設了以非遺藝術項目為依托,以七彩課程、亮彩活動和特色社團為主體,以“粵彩”校園形象規范體系為識別的體系性強、規范化高的非遺文化校園傳承模式。
該校結合“走出去”與“引進來”的理念,順利舉辦了粵色校本課程、校園廟會、“云肩”展覽會、攝影展等活動,并且將校內開展的通草畫活動成果帶到“2013年廣府廟會”,這使得該校成為越秀區首批特色學校之一,最終被評為市藝術教育重點基地學校、粵劇中國保護中心推廣基地。針對一系列特色課程,大南路小學還設置了“七彩課程”實踐評價表和“粵彩好少年”評價細則,創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辦法。評選均結合該校特色課程、項目、活動進行,采用發展性評價方法,學生自主參加考評。內容基本涵蓋了小學生核心素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使評價更有針對性與獨特性。
根據對大南路小學全六個年級學生開展的相關調查顯示,學生對廣府傳統文化課堂和活動的喜愛程度情況比較樂觀。共計90.11%調查對象選擇了“非常喜歡”和“有點喜歡”。對所選非遺文化類校本課程的喜愛程度與對廣府傳統文化課堂和活動的喜愛程度比較相似,大體偏向喜歡所選的非遺文化類校本課程。共計87.91%調查對象選擇了“非常喜歡”和“有點喜歡”。
關于最喜歡學校廣府傳統文化教育的哪類活動這一問題,學生選擇占比相對大的選項是“‘大南廟會開學禮”,占比54.95%,超過總數的一半。占比排名前四的另外三個選項是“廣府文化展覽(如云肩展、粵劇展等)”、“表演和比賽(如童謠、粵劇等)”和“社團特色活動(如粵劇冬令營)”,比例分別為44.51%、42.31%和35.71%。以上活動均是比較強調學生親身參與的活動類型,可見學生更加傾向于全員參與、更展現個人能力與風采的活動形式。
由各類調查可知,大南路小學“粵彩學堂”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有相當大的影響,但其程度有比較大的區別。其影響的有效度由小至大排列依次為文化基礎維度(均值69.6%)、自主發展維度(均值76.37%)、社會參與維度(均值80.88%)。
“粵彩學堂”作為對廣府地區非遺文化和技藝進行普及性教育的第二課堂性質類校本課程,設立的初衷是讓孩子們更加了解本土的廣府文化,培養一定非遺文化興趣和技能,促進孩子的全方位發展。如此看來,文化基礎維度是基礎與核心,自主發展維度和社會參與維度是延伸與發展。問卷數據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粵彩學堂”雖然在活動形式等方面較好地顧及了學生的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但尚未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綜合全部數據可見,在經過了多次非遺文化類課堂與活動之后,學生對于了解傳統與文化的意愿并不是很高,這可能反映出校方對學生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培養力度還不夠。同時,他們更加傾向于社會參與維度,這可能與強調思想品德和組織紀律的小學教育有關。而且這也會對非遺文化類課堂與活動的實際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
針對這一現狀,政府各機構尤其教育系統應當廣泛宣傳落實國家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精神,同時主動聯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職能部門,加強宣傳教育。同時,為了更好地結合核心素養的培養,校方應加強對非遺文化傳承人師范素養和師范技能的培養,關注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避免教學流于形式,同時完善校本課程模式,豐富校外實踐活動形式。
廣州市大南路小學這一“粵彩學堂”課堂模式無疑為當下“非遺文化進校園”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也是核心素養滲透的一種極佳途徑。希望在未來的教育課程改革當中,各類學校能在相關理念的指導下,科學合理而有規劃地開展學校的特色課程和活動,為我們下一代整體素質的提升鋪墊道路,去正視我們國家、民族珍貴的遺產,去關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潛能、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