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杰
【摘要】長久以來,不少學生誤以為學習數學等同于了解定理的證明,背誦及套用公式,熟讀例題及操練習題,因此感到枯燥乏味從而缺乏學習的興趣,以至于厭學。數學教師如果能從“情感”入手,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這樣做不但會扭轉學生厭學的局面,而且會掀起學習數學的新一輪高潮。
【關鍵詞】知識情感 ?課堂情感 ?教師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142-01
長久以來,不少學生誤以為學習數學等同于了解定理的證明,背誦及套用公式,熟讀例題及操練習題,因此感到枯燥乏味從而缺乏學習的興趣,以至于厭學。雖然也有部分學生在“拼命”的學習數學,但那也是迫于“升學”的壓力。實質上,數學既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亦與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僅是智性的追求,而且是充滿美感和情感的。因此,數學教師如果能從“情感”入手,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這樣做不但會扭轉學生厭學的局面,而且會掀起學習數學的新一輪高潮。
一、讓數學知識充滿情感
學生被動學習乃至厭學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們的眼里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變這種現象,數學教師就應該善于挖掘蘊含于知識本身的情感,并藝術性的賦予書本知識以情感。有了情感的數學知識就有了生命,學生就會感到其中的魅力和價值,就會對它們產生興趣。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從學生自身經驗和生活實際出發,強調知識、技能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增強應用數學的信心。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決不能照本宣科,而應該把課本中的知識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樂于接受,再通過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產生一種愉悅感,認為學習數學非常有用,從而使學生更加喜歡學習數學。
二、讓課堂教學充滿情感
有好多教師認為,課堂上只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就是盡了自己的責任。只要盡了這個責任,那么教師的所作所為,教師的付出都是正確的。其實不然,新的課程不僅要求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求我們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內容中去,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沒有情感的教學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這就要求我們不可搞教師“一言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腦力勞動過程,教師與每個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共同琢磨討論,學生的發現能力,質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有效鍛煉。要積極創造讓學生生疑、質疑、辯疑的條件,營造探究問題的氣氛,讓學生有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課堂氣氛寬松和諧,學生的身心得到解放,他們就會無拘無束,無心理負擔,就能勇于求知,尋根問底,對知識的探索就不會浮在表面,而會縱向深入,橫向擴展,形成發自內心的獨特體驗和感受。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思想發生碰撞,激發出火花,學生就可以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受到啟迪。數學是通過語言進行的,要求教師的語言要有味,除了規范、鮮明外,要抑揚頓挫,要有文化含量,要有較強的形象性,有時還需要帶點幽默感,這樣才能“粘”住學生注意力,開啟心竅,使他們喜歡你的課,他們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數學。
三、教師應富有情感
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有人格尊嚴,有思維,有情感的人,他們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潤,需要理解和真誠的思想交流。“情”的投入是育人工作的內在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深處,受教育者的內心世界就會向你敞開,他有話愿意和你交流,有困難愿意請你幫助,有苦悶愿意向你傾訴。你的“愛”他能領悟,你講的道理他能接受,你指出的缺點他愿意改正,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效應,他就會從內心喜歡你這個老師,“愛屋及烏”,從而他就會非常喜歡你教的課。既親近老師,又喜歡他所執教的學科,怎能學不好呢?不懂情感溝通的教師,整天板著面孔,動不動就訓斥人,讓學生懼而遠之,心存戒備,心扉緊閉,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的局面。所以教師必須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課堂課余總是以情感主線貫穿之。要給學生以豐富的情感,教師就應該全方位的無私的去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就應該用一顆童心對待學生,教師只有懷著一顆童心,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師生才會成為朋友,學校才會成為樂園。這樣,才能推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
哲人說:情感是通向心靈的捷徑。化“枯燥”的數學為生動,變“抽象”的數學為具 體,唯一的捷徑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廣泛的運用自己的豐富情感去挖掘知識自身的魅力并以自己的情感教學實踐活躍課堂,我們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