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珍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3-0153-01
2017年12月,我有幸參加了由福建省教育廳舉辦的省優質課特教視聽障組的評選活動,選手們經過緊張激烈的比賽,專家評委們經過嚴格、公平、公正的評選,由龍巖特校李老師執教的聾七年級數學《軸對稱圖形》摘得桂冠,榮獲第一。通過認真聽取李老師的授課過程和聆聽專家評委們的精彩點評,這節課給了我很多的啟發和思考,讓我對這節課有了更深的認識。這節課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如精煉的教學設計,流暢的教學環節,精美的教學課件,風趣的教學風格,豐富的教學活動等等。我個人認為在這么多因素中,最能體現教學主線和突出教學效果的是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活動的生活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后又應用于生活。這節課的活動設計,在新課導入、中間的知識鞏固及最后學生作品設計三個環節,都充分體現了這個教學理念。
這節課在新課導入環節,先用課件展示一組精美的實物圖片蝴蝶、京劇臉譜、加拿大國旗,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再利用這三張的實物圖,讓學生實際操作,動手折一折,進一步認知“對稱”特點。運用生活實物,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隨著老師的步步引導,自然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這樣的導入設計既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又簡練干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
為了鞏固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李老師選取了中國剪紙、中國漢字、英文字母、交通標志及銀行標志等圖片資料,設置了各種問題,組織了學生分組搶答游戲。游戲活動的開展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概念的理解。這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學生運用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結合中國傳統的剪紙藝術,在老師的示范下,發揮想象設計并剪出一副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作品。這兩個活動的設計,在鍛煉學生動腦思考和動手能力的同時,更是考驗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二、活動的針對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必須目的明確,針對性強,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有利于老師對新課講授的推進,這樣的活動設計才是有意義的,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特點時,老師請了一位同學上臺演示對折蝴蝶實物圖的過程,并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你是怎么折的?”“對折后,你發現了什么?”“圖形的兩邊什么一樣?”“大小一樣嗎?形狀一樣嗎?圖案一樣嗎?”在老師層層遞進的設問,循循善誘的啟發中,不僅是為了引導學生觀察、認識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更是在有意識地指導學生研究軸對稱圖形的方法,為后面軸對稱圖形概念中的三個關鍵詞“對折”、“兩側”、“完全重合”的理解及概念的提出作鋪墊。班級其他學生在認真觀看了上臺同學的演示和認真聽取老師問題的答案后,都能很快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并學會了用對折的方法來研究其它兩個圖形。
三、活動的實用性
數學活動,首先是數學,然后才是活動。數學課堂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而準備的,所以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否實用,其檢驗的標準應該是看通過這個活動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否得到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否得到提高,學生的數學思想是否得到培養。
這節課李老師在學生認識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初步掌握了研究軸對稱圖形的方法之后,老師出示一組學生以前學習過的幾何圖形,有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和直角梯形,設置問題:這些幾何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哪些不是軸對稱圖形?為什么不是?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進行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并填寫研究報告。
兩組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動手操作——相互比較——集體總結,得出各自結論。老師利用兩份報告進行對比講評,對一致的、正確的結論,給予整體鼓勵和表揚;對結論不一致的,則由各組代表說明研究方法、過程,老師分別進行評析、總結。在此過程老師特別重視學生錯誤思維的糾正和正確思維的引導。
這一活動設計,讓學生認知從生活的實物圖抽象到數學幾何圖,不僅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用演繹的方法深化了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的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化歸的數學思想,而且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也大大增強了學生間的合作意識。
四、活動的多樣性
這節課從利用精美的生活實物圖,讓個別學生上臺演示,老師啟發引導歸納總結得到出軸對稱圖形概念的新課導入環節;到引導學生運用軸對稱圖形特征,小組合作探究數學幾何圖形的對稱性,并能在方格紙上補全一個軸對稱圖形的鞏固環節;再到結合中國剪紙、中國漢字、英文字母、交通標志及銀行標志等圖片資料,設置成連一連、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各種題型,組織學生分組搶答游戲的知識應用提升環節;最后在老師的示范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設計并剪出自己喜歡的軸對稱圖形作品的拓展與延伸環節。這一個個活動設計緊緊圍繞課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貫穿成了這節課一條清晰的教學主線。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從形式上看有個別回答、小組合作、集體回答;從內容上看有觀察、思考、討論、動手操作。總之,活動是形式各異,內容豐富,主題明確。教學活動的多樣性,讓整個課堂的教學內容顯得充實而不單調,教學氛圍顯得活躍而不沉悶,教學方法顯得靈活而不死板。老師在活動的組織中,實現了點撥與講授的相結合,部分與整體的相結合;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實現了動腦思考與動手實踐的相結合,數學思維提高與數學思想培養的相結合。
因此,這節課教學過程中李老師教的實在,問的巧妙;學生學的扎實,答的輕松。教學發展以活動的開展促進知識的推進,以知識的推進促進能力的發展,以能力的發展促進思維的轉化,以思維的轉化促進思想的形成。教學活動從生活性、針對性、實用性及多樣性四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它的有效性,促進了課堂教學結構最優化,實現了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