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寧
【摘要】隨著我國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尤其是農村進精準扶貧的不斷深化,具有天然益貧性的農民合作社必須要發揮其應有作用。本文指出了農民合作社扶貧的內在邏輯,探討了農業合作社在農村精準扶貧過程中的合作參與模式,并進一步分析了農民合作社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機制,以期為農民合作社扶貧參與行為提出有益啟示。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扶貧參與行為;作用機制
為了實現全面小康,我國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開發工作戰略部署,為了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現農村的富強、農民的富裕,需要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的應有作用,可見農民合作社在精準扶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發揮出農民合作社的作用,首先要了解農民合作社開展精準扶貧的實踐模式以及邏輯模式,然后才能夠結合其作用機制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的應有作用,實現精準扶貧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一、農民合作社扶貧的內在邏輯分析
農業農民合作社能夠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在開展精準扶貧的過程當中,為了實現農民的脫貧,需要借助于合作社的發展,使得全體社員們都能夠享到應有的福利,并且推進各項工作。農業農民合作社本身能夠為精準扶貧提供一條路線或者是建立更加有力的經濟組織,形成合力推進該項T作的認真落實。
推進農民合作社發展與精準扶貧工作,推動農村富強、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作為一項戰略部署,需要進一步推進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尤其是要進一步加強精準扶貧工作,這樣不僅能夠解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異化問題,同時也能夠使得貧困地區的農民們通過建立合作社實現經濟收入的增多,進而帶動鄉村振興。可見推薦農民合作社和精準扶貧工作,有利于實現當下鄉村振興的目標,符合我國的發展部署,是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
精準扶貧和合作社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農民合作社是由貧困農戶和政府共同組成的,所以說合作社具有拉近農民和政府之間距離的重要作用,同時起到了紐帶和樞紐的作用,因此在進行精準扶貧工作開發的過程當中,無論是識別貧困戶還是有效的進一步幫扶貧困戶都需要農民合作社這個紐帶的作用,不僅可以避免扶貧工作當中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可以把分散的貧困農戶聚集起來,從而實現聚集效應。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重在“精準”二字,通過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化的管理,從而實現對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尤其是可以解決精準扶貧過程當中幫扶誰、誰來扶或者是怎樣扶等關鍵的問題。農民合作社本身可以為精準扶貧提供強有力的動力,另外通過合作社的特色產業扶持或者是技術的推廣以及金融的合作等模式,能夠大力的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二、農業合作社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的合作模式分析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農業合作社在精準扶貧過程當中,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種實踐的路徑:
農戶自發組成的農民合作社。顧名思義就是農戶們為了形成集體效應而自發的組織成農民合作社,這是根據農民自身的發展需求,然后通過白下而上的途徑組織的合作組織。這種由農戶自發形成的農民合作社由農民進行白主管理,有利于將農戶們集中統一組織起來,憑借集體的力量來實現農產品在貿易市場巾的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實現農產品的交易更加方便快捷,并且形成合力實現農民增收。所以農戶自發組成的農民合作社,相對較為廣泛的存在,無論是在社區還是在一些基層的村落中都分散存在著。農戶白發組成的農民合作社,主要是通過各白的村莊或者是村落所組成,主要是為了追求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獲取經濟利益。而農戶進行農民合作社的自發組建主要受到村落中資金、土地、勞動力或者是其他社會資本的限制,因此村委會則承擔著對貧困戶組織形成農民合作社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需要對基層的資源進行整合,才能夠進一步鼓勵其發展。
由企業主導的農民合作社。企業主導型的農民合作社主要采取的是“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這樣就是充分發揮了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通過利用企業的管理機制,以及相關的優勢進一步降低了農戶在市場交易過程當中存在的風險,也有利于農戶更好地掌握住市場行情,尤其是市場價格的變化,從而有效地避免了一哄而上或者是一哄而下的生產發展困境。由企業主導形成的農民合作社本身具有較強的銷售功能以及推銷能力,所以能夠實現貧困戶收益的增多,進一步保障了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在這種模式之下的合作社,農戶們一般是作為雇員對農產品進行生產加工和銷售,處在了被動支配的地位。
南政府主導的農民合作社。這就是政府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需求,主動推進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這主要是由于合作社本身能夠形成合力,加強對資金的土地流轉,建立由政府主導的農民合作社,能夠更好地推進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由于農民合作社本身是一種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形式,所以通過政府主導可以對農業產業化實施一種扶持和保護,進一步弱化了農業合作社發展過程巾存在的阻力,避免出現壟斷資本的出現,防止了農業生產領域的壟斷現象。通過建立這種政府主導的合作社,也能夠進一步降低政府和農民之間農民以及市場主體交易之間的成本,能夠使得市場整體運行更加高效。
三、農民合作社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機制分析
首先,能夠推進特色產業扶貧,實現農業的產業化。通過建立農民合作社,能夠實現對區域經濟的布局改善以及對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尤其是可以根據市場的發展需求,對分散的農戶進行有效地聚集,形成專業村或者是專業的鄉鎮,形成專業上的區位優勢,另外通過建立農民合作社,也能夠使得農業勞動力進行進一步的轉移,實現南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為進一步產業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尤其是在推進特色產業扶貧的過程當中加強農業產業化的經營能夠精準扶貧提供完整的產業鏈。尤其可以結合農民白身的需求,由農民合作社統一購買相關的農業生產資源進行標準化的生產技術指導以及市場銷售,從而實現規模效益,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其次,能夠進一步推進金融扶貧,加強信用合作。當下農民合作社金融服務,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金融扶貧手段和模式,因此政府通過推進合作社建設,有利于將金融扶貧工作落到實處。尤其是通過農業戶合作社進行評比,進一步加強對其的信用額度,特別是放寬貸款條件,提供相關的利率優惠,真正地將農民合作社工作進一步推進和落實,能夠解決在產業扶貧和農民合作社扶貧過程當中存在的資金缺口。
最后,有利于進一步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通過推進農民合作社,能夠使得精準扶貧工作與農民之間進行有效的銜接,并且將更多的先進技術和信息進一步推廣和普及,比如說通過統一合作社進行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并且對其進行技術指導,有效地降低了農產品的投入成本,也就增強了農戶的生產經濟效益,有利于實現農戶的脫貧致富。尤其是部分農民合作社,注重加強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能夠使得新興的農業科學技術成果得到有效的轉化,真正地實現效益的增強。合作社進行創新發展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應該加強對合作社法律的調整和改善,這樣才能夠為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提供相關的法律保障,因此需要進行合作社創新方式的發展,通過對模范式的合作社進行鼓勵和支持,為實現農民增收以及精準扶貧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
結語
農民合作社在精準扶貧工作當巾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農民和合作社本身在精準扶貧中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邏輯,尤其是具有充分的實踐模式,包括自發性農民合作社、企業主導性農民合作社以及政府主導農民合作社等,能夠推進特色產業扶貧,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促進農民富強,尤其是可以實現金融上的整合,促進資金的開發和利用,加大對農業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實現科技上的扶貪,因此,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資金的投入以及人才的支持,尤其是要進一步完善關于合作社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推進合作社的創新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合作社的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如春,陳紹軍.農民合作社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9(2):53-59.
[2]龔榆.農民合作社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 (7):93-94.
[3]劉麗珍.農民合作社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農業信息,2017 (2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