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笑笑,楊 哲
(天津財經大學 金融系,天津 30022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步入全面轉型升級的新常態時期,經濟增長動力、資源配置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革,單純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已無法助力經濟增長,創新驅動成為經濟增長新的引擎,而這一驅動力的實現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當前京津冀地區面臨協同發展與創新驅動的兩大戰略機遇,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投入下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為區域經濟增長注入活力,是實現區域一體化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國內外學者長期關注影響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部分學者從宏觀層面對此進行研究。張玉喜、趙麗麗(2015)[1]認為政府財政科技投入和社會資本是影響科技創新的兩大主要因素,金融資本投入的影響效果較小。蘆鋒、韓尚容(2015)[2]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認為由于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應就特定區域具體分析政府科技經費投入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另外還應對科技創新進行分階段研究,并得出在技術創新階段政府科技投入對創新能力有抑制作用的結論。此外,吳佐等(2013)[3]、郭研等(2015)[4]從企業微觀層面研究了政府科技資金投入對企業創新產出的影響,結果均顯示政府資金支持對企業創新產出有正向效果。Guarnieri等(2014)[5]運用歐拉方程結構模型,對中國2000~2007年未上市公司進行OLS估計,回歸分析得出金融支持對企業的創新活動有正向促進作用。
部分學者開始從區域層面關注創新投入對創新能力的影響。畢亮亮、施祖麟(2008)[6]運用因子分析和分層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長三角16個城市科技創新能力進行比較分析,并對該區域科技創新一體化協調發展進行了判斷。劉降斌、李艷梅(2008)[7]實證分析了我國長三角、珠三角、東三省和內地科技圈四個區域金融對科技創新的長短期支持效果,認為四個區域均存在長期支持效應,但在短期內只有長三角和珠三角支持效應顯著。張換兆等(2011)[8]從科技創新資源、科技創新投入能力、科技創新產出能力、知識獲取和技術吸納能力、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等八個方面對京津冀地區進行比較,認為京津冀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整體上以北京最優,差異性較大且在不同的領域各有所長。
Todtling 等(1999)[9]認為區域創新活動除了受到各個創新主體如企業、研發機構和其他輔助部門的影響之外,還會受到創新環境的影響,即創新環境會通過影響創新主體的行為間接地影響科技創新能力。李習保(2007)[10]運用隨機前沿模型研究了創新環境因素對創新產出效率的影響,認為一個地區教育投入力度和政府科技支出是提高科技創新效率的重要因素。王郁蓉等(2015)[11]以2014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的數據為基礎,通過相關分析法分析發現我國創新環境與創新績效之間存在正向相關性。
現有文獻為深入研究創新環境影響創新能力的作用機理奠定了基礎,本文試圖從不同維度詮釋創新環境的構成要素,以專利授權量作為區域創新產出的替代指標,使用面板數據模型研究京津冀地區2008~2013年間創新環境對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并據此提出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經濟實力的政策建議。
Todtling 等(1999)研究發現區域創新活動具有系統的特點,區域創新能力除了與創新主體直接相關以外,還受到外部創新環境的影響。系統論知識表明,在對一個系統進行深入研究之前,需事先對其所處的環境進行分析。
創新活動作為一項特殊形式的經濟活動,整個過程都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但由于技術創新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多,金融部門和創新主體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抑制了金融資本支持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對區域的經濟金融環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完善的金融體系具有配置金融資源、平衡風險收益的功能,區域金融發展水平的高低體現在是否能迅速、低成本地為創新活動籌集必要的資金,多種類的金融產品創新和多元化的資金供給渠道能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提高創新成功的可能性。此外,技術創新具有公共物品屬性,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介入,通過稅收優惠或引導基金等方式提供支持,將提升創新熱情、增強公眾信心,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創新活動中,一個地區的政策環境越寬松,越有利于發揮創新主體的能動性,增加創新產出。
人力資本也是創新活動不可缺少的投入要素,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有賴于教育環境的改善和持續優化,一個地區的教育資源越豐富,其培養和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的邊際成本就越低,可服務于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人才也就越多,對創新產出的增加具有正向促進作用。此外,區域網絡環境的優化,對于加快信息傳遞速度、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互聯網普及速度加快,創新產品和創意信息能夠在市場中迅速傳播,使得產品替代周期變短,市場競爭程度加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區域創新環境應當由經濟環境、金融環境、政策環境、教育環境和網絡環境五個部分組成。
Griliches(1979)最早提出了用于分析研發投入與創新產出關系的知識生產函數,隨后Jaffe(1986)等學者對此進行擴展,將其他影響創新產出的因素納入其中,使其成為該問題的標準分析范式,廣泛運用于各相關研究領域。其基本形式為:
Y=f(K,W,u),u~N(0,σ2)
(1)
其中,Y為創新產出能力,K為研發投入水平,W為其他創新投入變量,u為隨機誤差項。
創新系統理論[12]認為,創新活動的要素投入受外部創新環境的直接影響。從區域層面來看,區域創新環境的優劣影響了區域創新活動的熱情,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創新要素投入水平的高低。因此,本文從外部創新環境的視角對Griliches-Jaffe知識生產函數加以改進,將其形式確定為:
Yi=f(X1i,X2i,X3i,X4i,X5i,u) i=1,2,…,n,u~N(0,σ2)
(2)
其中,Yi表示區域i的創新能力,相應地,X1i表示經濟環境,X2i表示金融環境,X3i表示政策環境,X4i表示教育環境,X5i表示網絡環境。
為了便于計量分析,本文借鑒Cobb-Douglas生產函數形式給出公式(2)的具體解析式,并對其進行對數化處理,同時考慮創新投入與產出間的時滯效應,最終將回歸方程設定為:
LnYit=α+β1LnX1i,t-1+β2LnX2i,t-1+β3LnX3i,t-1+β4LnX4i,t-1+β5LnX5i,t-1+uit
(3)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本文以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11個地級市為研究樣本,對2008~2013年間區域創新環境與創新能力間的動態變化及作用關系進行研究。在遵循系統性、持續性、可比性等原則的前提下,借鑒現有研究成果,選取相應的替代指標對區域創新環境與創新能力進行測度。變量數據來源于2008~2013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及各地區統計局網站,對于少量缺失數據,采用趨勢外推法進行推測賦值,為了使原始數據更符合計量模型的要求,進行了對數化處理。

表1 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為了避免模型出現偽回歸情況,需要首先采用單位根對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為了避免單一檢驗結果的非可靠性,同時采用LLC、ADF和PP三種方式進行。

表2 單位根檢驗
注:其中*、**和***分別表示通過了10%、5%和1%的顯著性檢驗。
由表2可以得出,原值的單位根檢驗結果中只有LnX1和LnX2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三種檢驗,其余變量沒能在三種方法下都拒絕數據非平穩的原假設,即這些變量是非平穩的。在一階差分序列中,所有統計量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拒絕了原假設,說明各變量經過一階差分后變為平穩序列。據此判斷,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的可能,需繼續進行協整檢驗。Kao檢驗的結果顯示,P值為0.00042,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接受存在協整關系的備擇假設,由此得出,變量之間存在一種長期的協整關系,可以對其進行面板模型估計。
常見的面板模型主要有三種: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混合回歸模型中,任何個體的回歸系數α和β均相同;固定效應模型中αi是隨機變量,其變化與Xit有關;隨機效應模型中αi是隨機變量,其變化與Xit無關。關于模型選取的問題,可以通過兩個檢驗來進行判斷,F統計量檢驗可以用來判斷是選擇混合效應模型還是選擇固定效應模型;Hausman檢驗可以用來判斷是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選擇隨機效應模型。
F檢驗與Hausman檢驗的P值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接受備擇假設,即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更有效。比較估計結果發現,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時間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的擬合度均在90%以上,說明本文所采用的創新環境變量能很好地解釋創新能力。此外,時間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中各變量所對應的p值比個體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好,除教育環境變量LnX4外,其余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因此本文針對時間固定效應模型的參數估計結果進行分析。

表3 不同面板模型的估計結果
注:其中*、**和***分別表示通過了10%、5%和1%的顯著性檢驗。

表4 面板模型的類型選擇
由表3可知,時間固定效應模型的變量回歸系數均為正,說明創新環境對創新能力有正向影響。各變量的回歸系數由大到小依次為:網絡環境(0.8323)、金融環境(0.6089)、經濟環境(0.5837)、政策環境(0.1685)和教育環境(0.0865)。網絡環境對創新產出的影響最大,這可能是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使信息在市場中的傳遞速度加快,產品的更替周期變短,競爭加劇,增強了創新主體持續創新的動力。金融環境在創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前直接融資渠道仍不通暢,銀行部門仍作為資金供給的主力,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平衡風險和收益,為創新產出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此外,政府所營造的政策環境對創新產出也有重要影響,近年來,京津冀地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技術創新、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除了直接的資金支持外,還嘗試建立風險共擔和收益共享機制,通過稅收優惠、引導基金等方式調動創新熱情。資金和人才是創新的兩大投入要素,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良好的教育環境,回歸結果表明教育環境對創新產出有正向影響,但系數較小且并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教育資源在區域內分布高度不均衡所致,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北京市,其產生的輻射、擴散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制約了區域教育環境的整體改進。
本文利用2008~2013年的區域創新數據,借鑒Griliches-Jaffe知識生產函數的分析框架,對京津冀地區創新環境與創新能力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區域創新環境對創新能力有著顯著的正向支持作用,其中,網絡環境、金融環境、政策環境對創新能力有顯著影響,而教育環境的影響程度有限,區域創新環境優化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為增強區域創新能力、注入區域發展動力提供了政策參考借鑒。
第一,充分發揮金融和互聯網兩個維度的疊加效應,積極推進金融創新。一方面,要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信用信息平臺,將政府信息、企業信息與網絡平臺數據進行整合共享,為金融機構使用大數據分析提供便利,通過改革現有信貸考量標準,擺脫僅靠財務報表信息發放貸款的模式,避免好的創新項目缺乏信貸支持;同時在貸后進行持續跟蹤,了解其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評估潛在風險,緩和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好地實現風險控制。另一方面,要借助P2P、眾籌等新金融模式,更好地為創新主體提供資金支持。P2P平臺發放貸款無需提供抵押擔保,交易成本較低,時效性高;眾籌平臺具有投資額小和投資者多的特性,在展示創意創新項目同時獲得了充足的金融支持。互聯網金融模式突破了時空束縛,在實現跨區聯結和解除傳統信貸服務地域限制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新興金融業態的發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相關部門應適當放松監管,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的作用,通過提供一些優惠政策,培育新型互聯網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于區域內的創新活動。
第二,鼓勵教育資源的區域內流動,注重培養技術人才。勞動力素質不高和低速流動是導致區域創新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和高校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完善區域內高校的學科建設,建立高校與企業的合作聯盟,鼓勵大學與企業搭建跨地區的技術研發平臺,通過平臺實現儀器設備、政策措施等資源的共享,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避免創新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積極搭建區域間的人才交流平臺,加快實現區域內創新人才的自由流動,解決京津冀地區創新人才資源結構失衡的問題。北京、天津應增加與河北高層次人才交流與合作的頻次,實現高層次人才在知識創新、政策建議等方面的智力共享;河北應適當提高創新型人才的薪資待遇,提高人才服務水平,以迎接京津智力資源的流入。此外,要加大區域外人才的引進力度,鼓勵外地專家與京津冀地區進行項目合作,通過制定一系列創新型人才保障戰略和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創新人才的注入。
[1]張玉喜,趙麗麗.中國科技金融投入對科技創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靜態和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2):177-214.
[2]蘆峰,韓尚容.我國科技金融對科技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面板模型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5,(6):139-147.
[3]吳佐,等.政府R&D投入對產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來自中國工業的經驗數據[J].中國科技論壇,2013,(12):31-37.
[4]郭研,等.政府資助、項目篩選和企業的創新產出——來自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證據[J].宏觀經濟研究,2015,(2):33-46.
[5]Alexandra Guarnieri, Liu Pei. To What Extent Do Financing Constraints Affect Chinese Firm′ Innovation Activitie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14,36:223-240.
[6]畢亮亮,施祖麟.長三角城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及“區域科技創新圈”的構建——基于因子分析與聚類分析構建的初探[J].經濟地理,2008,(11):946-954.
[7]劉降斌,李艷梅.區域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金融支持體系研究——基于面板數據單位根和協整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8,(12):193-206.
[8]張換兆,等.京津冀區域科技創新比較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43-48.
[9]Todtling,F.,A.Kaufmann.Innovation Systems in Regions of Europe-acomparative Perspective[J].European Planning Review,1999,(6):699-717.
[10]李習保.區域創新環境對創新活動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8):13-24.
[11]王郁蓉,師萍.創新環境對創新力和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與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5,(5):17-20.
[12]Lundall,B.A.(Ed).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uarda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Pinter Pub Ltd,London, 1992:33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