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孫 夢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2017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正式發布。《報告》對2016年全國788家三級醫院收治的2743萬例出院患者進行分析,發現我國異地就醫患者196萬例,占比為7.16%,與2015年的7.36%相比略下降,幅度為2.72%。患者異地就醫區域性集中趨勢略有好轉。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醫療質量處副處長馬旭東介紹,“對異地就醫的定位就是患者離開常駐地,到另外一個省份住院的行為。” 國內外研究表明,異地就醫對于醫療成本和非醫療成本是雙增加的一種格局,非醫療成本包括交通、住宿、陪護、護工等,這也是當前解決看病就醫問題、降低老百姓看病就醫負擔的一個重點。
馬旭東說,異地就醫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為上海市,達37萬例,占比18.93%。作為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前5位,上海、北京、江蘇、廣東和四川收治的異地患者占全國異地就醫患者的58.72%,較2015年的61.03%下降了2.31個百分點。與2015年流入最多的前5位省份結果相比較,2016年上海市收治的異地就醫患者例上升了21.74%,與此同時,北京、江蘇、廣東、四川的比例均有明顯下降,其中北京收治的比例下降了17.30%,廣東下降了14.05%。
按異地就醫患者的疾病病種分析,“為腫瘤化學治療療程”“不穩定性心絞痛”“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異地就醫率最高,分別占所有異地就醫病種的7.81%、1.34%、1.27%。按出院科室分,異地患者人次最多的前5個科室分別為外科、內科、婦產科、兒科和腫瘤科,分別占比24.54%、22.83%、10.09%、9.35%、8.09%。與2015年比較,腫瘤科和婦產科增幅最大。“這說明,在跨省就醫的病人里面對于腫瘤疾病和婦產科疾病的異地就醫需求是逐年增加的。因此,應該關注這些病種和手術流動比較集中的專科領域,加強相關機構和學科建設。
據馬旭東介紹,患者跨省就醫原因有三點,“一是區域的醫療技術能力和資源的不平衡導致的供給不充分,導致了患者的流動。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使交通更加便捷和患者生活更加富裕,同時也有一些便民、惠民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會加劇患者就醫的趨勢,比如醫保的異地結算,跨省份的實時結算。三是有一部分患者對于就醫需求的觀念不夠理智,存在盲目的流動問題。比如,非要來北京做一個非常小的手術。”
馬旭東表示,目前我國50%的縣醫院都能開展顱腦和心臟手術,面對很多疾病,百姓不需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別的陌生省份就醫。“當然,我們還需要加強相關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患者更加有序地流動,避免一些資源的浪費。”
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一方面要加強區域間的協調發展,加強對中西部地區、資源相對缺乏地區的支持。另一方面,對各省專科建設加強精準指導。進一步做好遠程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影像學的病理檢驗診斷,讓信息多跑路,讓患者少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