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零時起,北京市3600多家公立醫療機構同步取消藥品(不含中藥飲片)加成和掛號費、診療費,設立醫事服務費,所有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同時,規范醫療服務價格,對435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進行有升有降的調整。上調護理、中醫、手術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項目價格,下調CT、核磁等大型檢查設備收費價格。北京還組織實施藥品陽光采購,在保證藥品質量與安全的前提下,向所有藥品生產企業公開藥品質量指標、全國中標價格,向社會公開醫療機構采購、使用及品種變化信息,打破昔日藥品價格等信息不透明狀態。
北京市作為全國第一批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一直把醫藥分開綜合改革作為改革核心內容之一。2017年,北京重磅推出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為核心,以取消藥品加成為手段,以重構醫療服務體系為目的,以“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為政策設計的醫藥分開綜合改革。
北京市自2012年開始就在5家三級市屬醫院實施了醫藥分開改革試點,2014年又陸續在延慶、密云兩個區,開展了6家醫院的擴大試點。結合試點經驗和醫療體系隸屬復雜的現狀,北京制訂了立足重構醫療服務體系的改革方案,參與改革的醫療機構多達3600家。
此次北京醫改的主要內容是:全部取消藥品(不含中藥飲片)加成和掛號費、診療費,設立醫事服務費,所有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同時,規范醫療服務價格,對435個醫療服務項目價格進行有升有降的調整。此外,組織實施藥品陽光采購,在保證藥品質量與安全的前提下,提出了藥品陽光采購思路向所有藥品生產企業公開藥品質量指標、全國中標價格,向社會公開醫療機構采購、使用及品種變化信息。
堅持“三醫聯動”和同城同步是此次的顯著特征。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北京重點從統籌平衡,有助于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調整比價,有助于引導醫療資源合理配置;騰移空間,有助于保障患者費用負擔總體不增加;分批推進,有助于醫療機構平穩運行和過渡4個方面進行了重點把握。
在醫保報銷政策上,北京市將醫事服務費納入本市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并調整報銷政策。新增的55項專項護理和新生兒診療項目全部納入報銷范圍,特別是此次調整后的96項中醫類項目,也全部納入報銷范圍。
截至2017年10月,改革實施6個月,已完成門急診量1億多人次,190多萬名住院病人。通過改革,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成效顯現。監測表明,與去年同期相比,三級、二級醫院門急診量分別減少了11.5%和3.9%,一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了14.7%,城區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療量增加了20%以上。門急診副主任、主任醫師號就診人次分別減少了8.5%和21.7%,有限的專家名醫資源能更好地服務于危急重癥患者。
同時,醫藥費用總體平穩。扣除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醫藥費用增長不足2%,累計節約醫藥費用44億元。二、三級醫院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2.6%下降到34.5%。門急診次均藥費與去年同期相比三級醫院減少了8.4%,二級醫院減少了9.6%,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了6.9%;住院例均藥費三級醫院減少了18.1%,二級醫院減少了15%,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減少了17%。
醫療機構新的補償機制基本建立。監測表明,醫事服務費可置換原來的掛號費、診療費、藥品加成收入,醫療機構收入在總量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結構得以優化,含金量提高。與去年同期相比,醫療機構可支配收入總體上趨勢良好,新的補償機制有效支持了醫療機構平穩運行,醫療機構對藥品收入的依賴機制不復存在。同時,醫保患者負擔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