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起,湖北省枝江市組建起以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為牽頭醫院的兩大醫共體,各下聯4家衛生院和轄區內村衛生室,市、鎮、村三級醫療機構建立起權責清晰的分工協作模式。為了引導分級診療,枝江市制定了包括108個病種的一級醫院首診病種目錄、287個病種的二級醫院首診病種目錄。同時,該市1.8億元總額的新農合基金,按照“總額包干、按季預撥、過程監管、結余留用”的原則,除必要的預留基金外,全部劃撥給兩家牽頭醫院,結余部分按6∶3∶1在市、鎮、村三級分配,倒逼醫療機構主動控費。
2016年,湖北省枝江市在縣域內組建兩家醫共體,邁入了基層醫改的“醫共體”時代。通過近一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的實踐,枝江醫改初步呈現了基層服務能力增強,就醫流向趨向合理;醫療費用得到控制,群眾滿意度獲得提升;服務模式發生轉變,健康管理落到實處的改革局面,創造了基層醫改的“枝江模式”。
枝江的縣域醫共體建設在堅持鄉鎮衛生院公益性質和基本功能定位、獨立法人地位、職工身份和隸屬關系、資產和債權債務權屬、財政投入體制和相關支持政策不變的基礎上,由牽頭醫院選派中層以上干部擔任成員單位院長、副院長,實行發展規劃、質量管理、藥品配送、人員調配、績效考核“五統一”。村衛生室則實行“村辦鎮管”,由鎮衛生院安排院級領導擔任村衛生室法人代表、推薦村衛生室負責人,實行村衛生室規劃、法人、人員、業務、藥品、財務、績效、待遇“八統一”管理。
同時,枝江市投資1億元推動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提檔升級,建立市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和遠程醫療會診中心,實現“基層檢查、市級診斷,資源互通、結果互認”,全面提升基層診療能力。此外,醫共體牽頭醫院共指導鎮衛生院建設6個特色科室,全市完成7家衛生院的高標準建設、180個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并為衛生院添置了8臺救護車,配齊了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三大件”。
為了引導分級診療,枝江市分別制定了包括108個病種的一級醫院首診病種目錄、287個病種的二級醫院首診病種目錄,并配合制定了相應的醫保支付政策。作為牽頭醫院,枝江市人民醫院要求所有科室針對前20個收治病種制定臨床路徑,前5位的病種必須納入臨床路勁管理,目前該院已制定并執行臨床路徑150余個,要求入徑率不能低于70%、出徑率不能高于20%。
醫保基金支付方式改革被認為是枝江市醫共體建設的破題之術。該市新農合基金總額約1.8億元,按照“總額包干、按季預撥、過程監管、結余留用”的原則,除預留10%的風險金、25元/人的大病保險基金、5%的外出人員異地就醫補償基金外,全部劃撥給兩家牽頭醫院,結余部分按6∶3∶1在市、鎮、村三級分配,倒逼醫療機構主動控費。
此外,該市還建立了縣域內雙向轉診費用引導機制,上轉病人連續計算起付線、下轉病人免收起付線,且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引導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向基層流動。同時,要求醫共體牽頭醫院建立以基層幫扶、簽約服務、健康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績效考核辦法,通過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促使醫務人員服務理念從“為群眾治病”向“幫群眾防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