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宏偉
近日,福建、山東、陜西、四川等地的不少城市居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軟件聯系對接護士上門提供專業護理服務。護理范圍包括上門打針、輸液、體檢、推拿、導尿、催乳等。
通過“共享護士”模式,減少了患者去醫院排隊、掛號、繳費等時間,節省了家人外出陪護的成本,緩解了目前緊張的醫療服務資源,可以說是“互聯網+衛生健康”服務的一次突破,是市場靈敏滿足群眾健康需求的充分體現。同時,該模式通過細分護理市場,增加了就業崗位,既為目前社會上雖已考取護士執業證書但尚未就業的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也為已從事護理專業的人員開拓了第二職業,提高了收入待遇。而且,在中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嚴重、老年人口護理需求急劇增加的當下,“共享護士”也為居家養老護理提供了途徑和便利。
但是,好事要有好的結果、達到好的效果,還需要多方努力共同支持、共同促進。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國家和地方要為“共享護士”提供法律及政策保障。依法促進“共享護士”有序發展、良性運作是這一新興事物健康快速成長的前提條件。從維護患者安全、便于護士執業的角度,要修訂相關法律法規中目前已經不合時宜的部分,并相應地增加法律及政策的支持條款和力度。對于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我國當前社會實際,最大限度地提前填補漏洞。
衛生健康部門要聯合相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共享護士”的從業規范,明確“共享護士”的從業門檻、入門程序以及上門護理的原則、范圍、內容、操作規范、注意事項、違規處理原則等。努力用科學合理的標準和規范,引領“共享護士”健康發展。
做好資源整合,對“共享護士”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一方面,可結合當前各地正在開展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對該模式加以管理和引導。具體做法如下:將“共享護理”服務綁定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并將其作為可收費的家庭醫生服務的一部分,收入用于家庭醫生團隊的獎金或補貼。家庭醫生團隊可以根據居民需要不斷擴展“共享護理”的服務內容,由點到面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另一方面,“共享護士”還可以充分融入到區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當中,作為醫療機構醫療服務的延伸和補充,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
做實做細“共享護理”市場的服務監管工作。要大力支持公立醫療機構和社會力量依法提供優質“共享護理”服務,也要有力打擊“共享護理”形式下的不法行為。揚其長、避其短,方可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