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近年來,廣東省從全局出發,強基層、補短板,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與之配套的一系列強基層舉措重磅頻出,可以說,國內經濟排位領先的廣東省正在走出強基層才是硬道理的醫改之路。其中的關鍵是如何做到“一上一下”,“一上”主要指診療質量真正提升,“一下”是指實現資源真正下沉。
在強基層方面,省委書記、省長親自推動,多次深入調研,主持相關的重要會議,出臺一系列的政策。2016年印發的《關于建設衛生強省的決定》和2017年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兩個重要文件均由省委直接發出,并先后出臺了包括健康扶貧等10個方面的配套文件。
此外,實施靈活政策,激發基層活力。在改革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事薪酬制度方面,廣東省允許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保持公益一類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實行公益一類財政供給,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實行縣招縣管鎮用。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績效工資總量不予限制。健全縣級以下醫療衛生機構崗位管理和人員聘用制度,推動基層醫務人員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完善績效工資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自主調整基礎性和獎勵性績效工資比例,加大獎勵性績效工資占比,合理拉開收入差距,重點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傾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從上年度收支結余部分自主提取不低于60%比例用于增發獎勵性績效工資,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量。
為了解決基層人才“留得住”問題,廣東主要從薪酬待遇和發展平臺兩方面下功夫。廣東省財政按編制數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按照每人每年1.2萬元和1萬元的標準核撥事業費。提高村衛生室醫生補貼標準,2017年達到每村每年2萬元。同時,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全科醫生特設崗位,省財政按每個崗位每年6萬元的標準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安排補助資金,補助資金不納入機構和個人績效工資總量,吸引全科醫生扎根基層。逐步提高山區和邊遠地區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崗位津貼,2017年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2018年達到人均每月1000元。

要做強基層,必須要有投入作為保證。2016年,廣東省級財政直接投入112億元。2017年~2019年,省級財政又追加了500億元,投入全省和縣以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重點投向欠發達地區191家縣級醫院的改造建設和47家中心衛生院的升級建設,1萬多家鄉鎮衛生院的標準化建設。
當前,廣東省72%的鄉鎮衛生院能開展手術包括部分二級手術,50%左右的診療量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完成,比上年提升5個百分點。此外,廣東將縣域內住院率作為考核各地黨委政府的一個重要指標,全省的縣域內住院率逐年提升,2017年達到82.4%,比上年提升3.8個百分點。今年希望能將縣域內住院率提高到85%以上,并通過縣域內的住院率具體分析、精準施策,對不同的縣提出一對一式的補短板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