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三明市以組建緊密型醫聯體為載體,以實施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為切入點,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2017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視察該市醫聯體建設后,稱贊其醫改工作“態度堅決、方向明確、效果顯著”。
在2012年把三明市作為一個診療區和2014年在將樂縣、尤溪縣開展醫聯體試點的基礎上,今年將縣域內所有公立醫療機構整合為一體,全面探索緊密型醫聯體(總醫院)建設。建立內部管理高度統一的醫聯體,打破縣域內醫療機構橫縱向的行政、財政、醫保等壁壘,賦予總醫院人事、分配、經營的辦醫自主權,有效落實管辦分離。推進醫療機構關系從“競爭型”向“合作型”轉變。總醫院組建后,醫聯體內部的所有醫院由過去的爭病源變為利益共同體。既加強綜合性醫院與中醫院資源要素和功能融合,又通過設立遠程醫療診斷平臺等,逐步實現同一診療區內醫學檢驗、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資源共享,能較好地避免同一醫聯體內醫院盲目擴張床位、重復購置設備等問題。
三明市著力破解“倒掛”現象,推動醫療資源從“往上聚”向“往下沉”轉變。建立醫師定期駐鄉駐村制度,把醫生到基層服務的時間和成效與收入掛鉤,提高醫生下鄉入村的積極性。三明市發揮市級三級醫院的專家團隊優勢,建立市對縣、縣對鄉、鄉對村四級醫療衛生技術服務網絡。在醫聯體內部實施多點執業醫師制度,派醫生一般診療費按照下級醫療機構標準收取,差額部分由醫保基金予以補足。此外,三級醫院成立轉院把關專家組,針對基層公立醫院疑難重癥患者的轉院事宜,通過遠程會診等方式,給出相關建議。
三明市以醫保基金為主要經濟紐帶,要求各地原則上將與醫保相關聯的所有資金,連同財政投入和基本公共衛生經費等,一同捆綁作為總醫院的經費,建立“總額預付、超支不補、結余留用”機制,驅動醫防協同,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模式轉變。充分發揮醫保杠桿作用與中醫治未病優勢。實行“總額預付、超支不補、結余留用”制度,將結余的醫保基金納入縣級總醫院的醫務性收入。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為切入點,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增加健康服務供給。同時,提高中藥飲片、中醫非藥物療法及康復門診醫保報銷比例,中西合璧為群眾提供衛生與健康服務。
通過改革,真正實現管理、責任、服務、利益的共同體,醫院收入結構更合理,群眾就醫更便利,基金運行更平穩。三明市在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推動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為進一步提高報銷比例和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奠定了基礎。今年1月~10月,全市城鎮職工醫保統籌基金結余1.43億元,同比增長53.23%;城鄉居民醫保基金使用率為75.54%,同比下降0.37個百分點。同時,建立縣級公立醫院醫生下鄉工分傾斜制度,調動醫生下基層的積極性。
下一步,三明市將加快改革發展持續化、推動醫院管理科學化、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化、促進全民健康常態化,下大力氣補齊短板,推進衛生與健康事業快速發展,下大力氣推進健康三明建設,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