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艷 王珞霞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石家莊 050071)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 《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高校能否順利轉型,以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教師綜合素質的高低是關鍵因素之一,而教師綜合素質中的實踐能力強弱直接影響畢業生質量。加強教師培訓,尤其注重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是轉型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是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要加強教師培訓,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目前,各大學都制定有本校的教師培訓制度,基本保證了培訓工作的正常進行。但是,對于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來說,應該更加深入地研究如何切實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特別是實踐能力辦法和措施。因此,構建一套高效高質的教師培訓管理制度勢在必行。筆者借鑒高校學分管理制度,嘗試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其基本構想是:根據高校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一般軌跡和規律,在每個發展階段設計教師培訓項目,必修和選修相結合,每個階段要求完成一定學時,賦予一定學分,教師根據自己所處的專業發展階段及發展需求自主選課安排學習,并按照規定修滿學分,達到培訓要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對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的要求上。高校教師尤其是新入職教師大部分從學校畢業后進入高校教學崗位,社會角色從學生直接轉換為教師,缺乏系統的高等教育教學理論積淀,沒有行業一線從業經歷,缺乏實踐經驗,實踐教學能力欠缺,無法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建立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旨在將教師實踐能力的培訓作為重點進行管理,給予較多的學分權重,引導教師積極到行業一線實習鍛煉,促進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
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上來說,構建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也是激發教師參加培訓、尤其是實踐能力培訓的動力之一。鑒于高校教師培訓普遍存在重視程度不高、參與率低等實際情況,構建這樣一項管理制度可以說是提高教師培訓效能的大膽嘗試。由于高校存在管理環境的學術化、松散化等特點,教師的個體意識較強,構建此項制度時應注意幾個原則。一是應遵循科學性原則,也就是要基于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規律進行設計,避免設計者的主觀臆想和理想化;二是要遵循可操作性原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便于教師學習,便于管理者操作;三是要給予二級學院充分的自主權,尊重二級學院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處于一線位置的重要作用;四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管理即服務,制度的設計者和執行者為達到管理目標,首先要充分考慮管理對象的意愿,有利于引導教師自覺自愿地參與到培訓項目中來,提高參培率和培訓效能。
(一)培訓項目的開發
開發切合需求的培訓項目是教師培訓工作的核心要素,建立豐富的培訓課程庫是實施學分制管理的前提條件。目前,各個高校教師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創新思維、課堂教學能力、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手段、國內外教學科研的最新動態等。除以上內容外,應用型本科院校開發高校教師培訓項目時應更多地考察本校具體情況,包括辦學層次、辦學類別、學科特點、師資隊伍結構等,積極開發校本培訓項目。所有項目的開發首先要著眼應用技術型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側重于設計能夠切實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項目。同時,要以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規律為理論基礎,力求滿足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各個發展階段的需求,可根據職稱層次的區分,為不同職稱的教師設計不同的培訓項目。
培訓項目應分為公共項目和專業項目兩大類。
1.公共項目。公共項目是指所有教師入職后均應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由學校培訓管理者根據高校教師基本教育教學能力要求確定具體內容,通常須包括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心理學等理論課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類課程,教育教學技術類(如多媒體課件制作等)課程,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教師心理健康等課程。對于新入職教師,還應該增加有關學校歷史沿革、學科專業發展狀況及各類管理制度方面的內容。
2.專業項目。專業項目主要是指與教師所教授學科專業相關的培訓內容。通常由二級學院(系)為主制定。由于二級學院(系)處于教學第一線的重要位置,對學科專業發展方向、教師教學能力狀況以及社會需求更有發言權,因此,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的構建原則之一就是充分發揮二級學院 (系)的作用,給予二級學院(系)充分的自主權。在學校總體原則的指導下,二級學院(系)應根據本單位師資隊伍發展情況以及學科專業特點,確定能夠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培訓項目。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由于應用型院校所要培養的是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教師的專業培訓項目應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尤其應含有相當比例的實踐能力培訓內容。

圖1 培訓項目的開發
(二)培訓課程類別的確定
在區分培訓項目為公共項目和專業項目的基礎上,須再對培訓課程作出區分,即將其區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課程類別。必修課程是指教師在其專業發展階段按照學校和所在學院要求必須學習的內容,旨在培養教師具有高校教師應有的基本教育教學素質,以及從事本專業教學所應擁有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選修課程是指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專業發展階段及需求自行選擇的培訓內容,其價值在于實現培訓內容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滿足教師的不同需求,培養和發展教師的個性。
公共項目和專業項目都應分類為必修和選修兩類課程。課程分類的目的有三個:一是為了保證教師參加基本高等教育理論和技能、專業基礎理論等內容的學習,從而擁有從事高校教師職業的基本素質。二是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尤其是選修課程,要有利于極大地體現教師的自主性,教師通過反思可以選擇能夠彌補自身不足的課程,也可根據自身時間、地點上的便利選擇課程。三是為了滿足教師入職后不同的專業發展需求,教師進入高校教學崗位后,一般要經歷適應期、成長期、發展期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培訓需求各不相同,同一階段不同教師的培訓需求也是各有千秋。因此,在合格完成必修培訓課程的基礎上,教師可根據要求選定足夠學分的選修課程,既增加了培訓靈活度,又給予教師選課自主權,能夠充分激發教師積極參培的內在意愿、提高培訓的參與度。
(三)培訓方式的選擇
如何采取有效的培訓方式,提高培訓的參與度與有效性,是高校教師培訓管理者一直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在教師教育旨在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單一的培訓方式已不能適應教師發展的需求,而應隨著教師培訓需求的多元化發展設計和創新符合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繼續教育方式。高校教師的培訓方式一直以學歷進修、專家講座、研討交流等為主,培訓單一化、形式化,不能滿足教師不同的需求,因此極易造成培訓參與度較低、流于形式、達不到培訓預期目標等弊病出現。積極探索和創新適應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培訓方式刻不容緩。
具體采用哪種培訓方式由具體的培訓內容決定,不同的內容決定了培訓方式的差異。如理論類課程可以采用講座等形式,教學技能類課程采用教學觀摩、實際操作等形式更為有效。近年來,對教師開展校本培訓的理念在高校日益深入。鑒于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在職業特性上的區別等原因,有學者提出教師校本培訓應采取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教師年終總結性反思、個性化教師培訓及大學教師發展論壇等方式進行[1]。這對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培訓的學分管理制度也有重要的啟示作用。當然,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培訓須格外注重實踐能力培訓,因此,在培訓方式上,應多采取實踐參與、現場觀摩操作等方式。如選派青年教師到行業一線頂崗鍛煉的形式,通過實際參與一線企事業單位的工作流程,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獲得行業最新的人才能力需求信息;鍛煉結束返校后轉化為教學,通過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四)培訓分值的設計
科學的分值設計是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培訓學分制管理制度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學分制管理本是針對學生選課而出現的一種教學管理制度,“以學分為計量單位,規定和計算學生的學習量及學習進度,把學生取得的學分數作為獲得學歷和學位的基本標準”[2]。高校教師培訓借鑒學生的學分制管理,立足學校師資隊伍整體狀況,設計必修和選修兩種類別的培訓課程,賦予不同項目不同的分值,設定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學分合格標準,最后通過學分的核算對教師培訓進行考核和評價。為保證分值設計的科學性,應通過教師調查、專家論證等手段對項目的賦值進行嚴格論證、把關,通過分值的賦予區別出培訓項目的重要程度,引導教師合理選課。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應給予實踐能力培訓項目和課程相對較高的分值,以促進教師積極主動地參加這類培訓,不斷根據行業需求提高專業實踐能力。
(一)教師培訓的組織管理
目前,各高校都制定有本校的教師培訓制度,但是由于培訓內容不切合教師的需求、培訓方式單一枯燥、培訓帶有強制性等問題,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不高,培訓參與度低。學分管理制度在研究設計培訓項目、內容和方式的基礎上,還須研究具體實施階段如何操作的問題。現代大學普遍實行校院二級教學管理,因此,教師培訓也應該采取學校統籌規劃、校院二級管理的方式。
學校層面,根據全校師資隊伍建設情況,提出教師培訓學分制管理的總體思路和指導意見,制定教師在每個專業發展階段的學分達標標準,組織全體教師都須學習的教育理論等公共項目的培訓等;審核二級學院的培訓計劃,指導學院級別培訓的具體操作和實施,核定二級學院提交的教師培訓學分登記信息并存檔。
二級學院作為教學活動的一線單位,具有教學管理職能,對本學院教師情況了解最為清楚。因此,二級學院應是教師培訓實施及管理的主體,以促進學科專業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開展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各類培訓項目。負責制定教師培訓學分管理細則,對培訓項目、學分計算等具體內容進行解讀;按照學校要求每學年(學期)向學校主管部門提交培訓計劃,對教師參培情況進行登記和學分核算,提交主管部門審核并存檔。需要指出的是,對于提升教師實踐能力的項目,二級學院尤其應加強組織管理,包括對項目培訓分值的賦予、培訓方式的設計和創新、培訓結果的考核等,注重與社會和市場接軌。
“管理即服務”。教師培訓學分制的組織管理就是要通過為教師提供培訓機會、提供服務來激發教師參加培訓的內在驅動力,提高參培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
(二)教師培訓的考核管理
對教師培訓的考核,仍應實行校院二級管理。學校教師培訓管理部門及人事部門按照教師入校后不同專業發展階段的需求,聯合制定各階段學分合格標準及考核辦法,由二級學院進行學分的認定和登記,交由學校審核;學校制定教師培訓檔案管理辦法,二級學院負責建檔并保存;二級學院對教師每個專業發展階段的培訓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上報學校,對考核合格的教師,學校發放相應階段的合格證書;教師培訓的成績與評優評先、職稱評定等掛鉤,獲得相應階段的培訓合格證書才可參加職稱評定。表1是筆者設計的教師各個階段培訓的學分標準。

表1 教師培訓學分標準
構建應用型高校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師培訓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大膽嘗試。保障該制度順利實施需要幾個前提條件:一是制度的構建應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學分管理制度要建立在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基礎上,遵循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規律,沿著高校教師的職業生涯軌跡進行培訓項目的設計、實施及評價,開展切合教師需求的培訓,從而激發教師參培內驅力,提高參與度。二是打造包含教育理論與技術、師德師風規范、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科研與學術等內容的課程庫,尤其注重增加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培訓項目。只有擁有豐富的項目,教師才有得可選、有得可學。三是賦予培訓項目和課程不同的分值。根據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師提出的要求進行賦值,注意賦予實踐類培訓項目較高的分值,引導、鼓勵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分值的賦予應有前期周密的調研和討論。四是加強培訓的檔案管理工作。設計教師培訓學分登記卡及信息化存儲系統,二級學院負責學分登記和核算,學校教師培訓主管部門負責審核,最后存入教師個人業務檔案。將培訓成績作為評優評先、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之一。
[1]付八軍.高校教師校本培訓的四種有效形式[J].教育與考試,2010(1):46.
[2]柯莉群.美中高校學分制比較研究[J].教育研究,20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