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紅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430)
2015年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同年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互聯網+”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推動了經濟社會的變革;互聯網是工具、資源,也是一種新思維,并將帶來教育革命。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適應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1]。“互聯網+”時代強調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質,未來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具備“關鍵能力”的“銀領”而不是簡單的技能型 “藍領”[2]。高職院校應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把“互聯網+產業”、“互聯網+行業”的產業、行業發展思路轉變為“互聯網+專業”、“互聯網+教學”的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思路[1]。
(1)“互聯網+”背景下物流業發展需求。現代物流業所涉及領域非常廣闊,兼有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的特點。目前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低下嚴重影響了物流業的發展,物流各環節信息溝通不暢造成庫存量過大、運力浪費,無法有效統籌人財物力及進行資源整合與信息共享,以致效能低、物流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也嚴重影響物流企業的服務水平,物流業務大多停留在倉儲、運輸、包裝等傳統的物流服務,增值服務較少[3]。“互聯網 +”是指利用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業結合起來在新領域創造新生態。[4]以信息代替庫存,現代物流發展和改革的方向是小批量、多批次、高頻率的個性化物流服務。物流行業的“互聯網 +”可應用在倉儲、運輸、財務、人力資源、客戶關系等方面。現代物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懂“商品質量”、“倉儲環境”、“運輸環節”、“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的綜合型技能型人才,這樣的人才需要全面的知識與技能,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戰經驗[3]。
(2)高職物流人才培養現狀。高職教育是大量培養新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徑。我國目前已有近500所高職院校建立了物流專業,物流學生數量達15萬多,但這些畢業生卻滿足不了現代物流行業的崗位人才需求[5]。當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與滿足我國“新四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目標相比差距大,專業教學大多停留在低水平重復、簡單化操作、淺內涵發展的階段[6]。長期以來,職教生多數是應試教育中較低分錄取的學生,他們被認為為謀職業而上學,一些職教院校把就業率放在首位而忽略了育人,忽視了職業精神與素養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物流教育發展快,為物流業發展培養了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但總體上仍存在著人才培養嚴重滯后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問題。目前物流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多為普通型,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不合理,存在“碎片化”現象,技能專深程度不夠,職業能力薄弱;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和發展脫節,難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需要。
目前高職教育的物流實訓課程存在著各種實訓聯系不緊密,條塊分割,邏輯發展性不強等問題;高職學生創新能力不足,職業技能欠缺,團隊合作水平較低,必須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加強對物流人才培養的職業性與針對性,提高培養質量,促進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以及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發展,亟待構建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以促進大眾創新與創業,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利用互聯網相關技術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進行高職物流管理專業職業核心能力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技能教育模式,是“互聯網+”行動及《中國制造2025》對高職物流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現代物流業要求從業人員有較廣的知識面、較強的物流操作與實務運作能力。創新高職物流管理人才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有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以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珠三角實現成為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和國際物流供應鏈的重要樞紐和節點的目標提供物流人力資源保障。
物流技術與技能培養在高職物流人才的培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物流職業技能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技能發展的支持性基礎,能促進高職物流人才的職業能力的形成,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與職業可持續發展力。經過多年的校企合作與教學實踐積累,根據人才培養與學生能力發展的內在邏輯聯系,在“互聯網+”背景下廣東科貿職業學院(下稱“我校”)創新性地構建從“方法(工具)應用能力”到“物流各子系統作業能力”再到“物流綜合技能與能力”的遞進而完整的高職學生“物流技術技能培養鏈條”,使物流職業技能培養從“碎片化”整合到“系統設計”層面,培養學生循序漸進地形成綜合職業技能及職業素質。
以物流運籌實務、現代物流技術與設備、物流技能實訓、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沙盤等課程改革實踐為基礎進行研究,打造并串聯起一條逐級遞進的完整的核心職業能力訓練鏈條,如圖1所示。

圖1 物流技術技能訓練鏈條
其中,第一層次是物流運籌實務課程,該課程為學生提供解決物流最優資源配置的方法與工具,對需要進行管理的問題統籌規劃人財物的組織、調度并作出決策,以實現物流系統優化。這是方法論層面上的訓練。
第二層次是現代物流技術與設備、物流技能實訓等課程。物流技術與設施設備是現代物流運作得以順利運行的物質基礎,現代物流技術與設備、物流技能實訓等課程使學生通過學習物流技術與設施設備的基本知識,懂得合理配置、選擇和運用物流設備的基本方法并進行科學管理;通過一系列的技能訓練項目培養學生相應的職業能力。這是物流各子系統作業能力的技能訓練。
第三層次是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沙盤課程,課程以企業經營活動為主線,采取競技式實戰方式,提供模擬仿真的實訓平臺,學生在團隊協作中體驗企業的經營過程及崗位職責,形成職業能力。這是物流綜合技能與能力方面的訓練。經過這三個層面的技術與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循序漸進地形成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在第一及第二層次的技術技能培養課程中采用項目組成員編寫的校企合作教材,第三層次采用相應物流沙盤模擬軟件進行競技式實訓。
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的終身教育,物流職業教育既要適應區域經濟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也要以滿足人的發展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在“互聯網+”背景下,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進行物流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實行遞進而完整的高職學生“物流技術技能培養鏈條”的培養模式,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并培養創新精神,使高職物流人才的培養更能切合企業的實際需求,縮小學生從學校到職業崗位的技能差距及心理距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職業素質,從而實現“技能”培訓與“育人”培養的統一。
在教學實踐中實行遞進而完整的高職學生“物流技術技能培養鏈條”的培養模式,通過不斷改革實踐完善專業課程體系,對部分專業課程進行了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重構。按照人才培養與學生能力發展的內在邏輯聯系,從“方法(工具)應用能力”到“物流各子系統作業能力”再到“物流綜合技能與能力”進行高職學生物流技術技能培養,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從教材開發、課程教學實踐、實訓演練與競賽演練等各個環節進行研究與實踐,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1)課程教材與教學改革實踐。通過行業、企業調研,跟蹤了解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以及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情況,確定高職層次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崗位群,進行崗位能力分解,以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目標重構課程體系;以項目為行動體系,以工作過程導向進行教材開發和構建。企業參與實訓教材開發,與合作企業共同制定教材大綱,合作企業提供實際運作案例和物流信息系統并審核教材內容。
我校物流運籌實務課程采用項目組成員編寫的教材《物流運籌方法實訓教程》,設計的7大實訓模塊內容涉及物流的各類項目,重視實踐和實訓環節教學,采用操作簡單、應用廣泛的Excel軟件和可與Excel直接進行數據交換的免費軟件WinQSB作為工具,使實訓條件的制約大大減少,提高了實訓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物流技術與設施設備類課程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在高職院校的物流設施設備類課程教學中實踐教學環節一直困難重重,原因主要來自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學校對硬件投入不足;教師的知識結構與實踐教學的要求匹配度不高;學生基礎薄弱且學習熱情不高。《物流設施設備實務與實訓》在校企合作實踐的基礎上,以物流設備的選型、使用與管理為主線串聯各類物流設施與設備的基本知識,并設置一系列能力訓練項目來加強對物流設施設備應用能力的訓練,培養相應的職業能力;結合課程體系的調整乃至重構,把物流技術與設備和物流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為“現代物流技術與設備”課程,并建設成為學院校企合作開發課程與優質專業核心課程。
本校開發的《物流技能實訓教程》以行業企業物流業務為主線,結合現代企業物流作業與物流信息技術,將校內外實習有機集成綜合實訓,通過“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估”這六大環節實現教學目標。
通過《物流運籌方法實訓教程》、《物流設施設備實務與實訓》和《物流技能實訓教程》等的教材設計以及相關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持續改進和完善物流技術技能訓練設計和評價方法,進行第一和第二層面的物流技術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開設的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沙盤課程,以企業經營活動為主線采取競技式實戰方式,學生模擬仿真的實訓平臺以團隊協作方式完成崗位工作任務,體驗崗位職責以及企業的經營過程,助力形成職業能力。這是對第三層面物流綜合技能與能力方面進行的訓練。
通過這三個層面的物流技術技能的訓練與整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培養學生崗位職業道德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不懈探討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取得較好效果。
(2)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專業教學與技能競賽融通。改革專業課程的設置,整合教學內容,進行《現代物流技術與設備》、《第三方物流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等多門課程的教學改革,使物流技能競賽與物流管理專業教學相互融通,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促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校內外技能競賽有機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形成技能競賽與專業教學融通機制,提高人才培養水平。以往針對院外物流技能競賽的比賽訓練只涉及參賽學生,受訓受益面小;該項目的實施惠及物流管理專業的全體學生,為提高物流專業整體的人才培養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加強實踐實訓內容,改革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方式。針對物流技能培養的特點,將設置的實訓項目串聯成一條完整的物流技術技能訓練鏈條,這些實訓項目的設置體現了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實訓項目類型全面,包括方法論基礎、模擬型實訓、操作型實訓、生產型實訓、知識應用型實訓、設計規劃型實訓、競賽型實訓;團隊項目和個人項目;單項項目和綜合型項目,針對性強,特色鮮明,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實訓實踐效果明顯。
結合物流人才職業能力的培養與課程教學要求,以相關技能競賽促進教學改革,在校內舉辦了8屆“物流設備模型制作競賽”、7屆物流單證技能競賽、多屆物流儲存方案設計與實施競賽和物流沙盤競賽等等,通過競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職業能力發展的自覺認知,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在實踐中探討校企合作教育和物流技能競賽促進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改革與發展研究,創新高職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取得良好的效果。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外各級技能競賽,在近年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廣東選拔賽“現代物流儲存與配送作業優化設計和實施”、“一體化物流方案設計與實施”(廣東省教育廳),全國大學生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沙盤模擬大賽(全國電子商務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等各類物流技能競賽中本院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都取得了良好成績。
(3)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推進實訓實踐教學改革的創新。將學生崗位訓練和綜合訓練、專業模擬訓練和專業實戰訓練有機結合,同步進行物流信息處理能力訓練和物流業務處理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職業通用能力和綜合技術應用與創新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與個人發展能力都得到發展。
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中廠”、“廠中校”等多種形式來強化對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物流技術技能培養鏈條”的部分實訓項目在“校中廠”式與“廠中校”式實訓基地進行。例如在“校中廠”式宅急送科貿快遞中心進行快件收發、單證填寫、查詢跟蹤等項目實訓,在“廠中校”式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等進行綜合實訓,等等。
在專業教學中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物流技術技能培養課程的教學,增設創新實踐活動,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創新與創業”大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以高職物流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為立足點,探索并建立校企共同研究物流職業素養和關鍵能力要求,共同參與相關專業課程建設,訂單班教育與物流企業儲備人才的培養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加強實訓實踐內容,突出崗位能力與職業素養培養,由聘請的企業專家擔任相應實訓實踐內容的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崗位職業道德與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與蘇寧云商物流公司、德邦物流公司、深圳百果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推進實踐實訓教學改革創新,開展企業實訓與實習,并進行訂單班人才培養,拓展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技能,實現學生實習和就業雙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我校在實踐中探索并建立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機制(如圖2所示),校企共同參與專業建設,構建了逐級遞進而完整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物流技術技能訓練鏈條,促進高職物流技能競賽和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融通,構筑專業競爭力,促進專業特色的形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職業人”與“全面發展的人”的和諧統一,在實踐中取得了良好效果[7]。
物流技術技能培養的強化使本院物流專業畢業生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競爭能力,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良好。實習單位每年都錄用了大量本專業的實習學生就業,相當部分學生已成長為企業的骨干員工并取得了不錯的工作成績,真正實現了校企合作雙贏。

圖2 校企合作教育與高職物流管理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是面向社會的終身教育,物流職業教育既要適應珠三角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同時也要以滿足人的發展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高等職業教育要轉化職業教育觀念,要明確高職教育并非“低端”的學歷層次教育而是大批量培養新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徑,要將創新理念和實踐意識貫穿到高職教育的全過程。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性地構建高職學生“物流技術技能培養鏈條”的培養模式,使物流職業技能的培養從“碎片化”整合到“系統設計”的層面,培養學生循序漸進地形成綜合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在產教融合基礎上進行學生物流技術技能的培養,使高職物流人才的培養更能切合企業的實際需求,縮小學生從學校到職業崗位的技能差距和心理距離,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其職業發展并自覺進行職業技能培養,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物流技術技能培養鏈條”的培養模式具有較強的輻射效應,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切合企業人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李葉,孫建華,翟羽佳.“互聯網+”時代下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思考[J].亞太教育,2016,(26):65-66.
[2]周敏.互聯網+時代中國高職教育轉型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12):24-25.
[3]孫曦.“互聯網+”環境下物流業發展探析[J].物流技術,2015,34(10):68-71.
[4]財經網.解讀:李克強政府報告中的“互聯網+”是什么[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 l,2015-03-05.
[5]王成金趙靜.淺談“互聯網+”時代對高職物流人才的需求[J].中國商論,2016,(9):182-183.
[6]俞仲文.產業升級需要高職教育的創新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6-01-19.
[7]黎紅.校企合作、物流技能競賽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融通的研究與實踐[J].物流科技,2016,(9):143-147.